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回顾 | 2022年世界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来自边缘的未来 (下)

伦敦中国科幻协会 科幻研究在伦敦 2022-07-14

这里是今年世界科幻协会(SFRA)年会的会议回顾(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内容大家可以点击这里查看。再次感谢一同参与内容整理的旦雪、睿颖、张璇还有思齐,以及负责排版、找图的王瑾!下面是本期内容的专题目录,大家可以挑感兴趣的部分参考~

专题8B:帝国的未来叙事

专题8D:科幻与残疾

专题9A:欧洲想象(之二)

专题9D:推想地理学

主旨演讲3:印度作家 Indrapramit Das

专题10A:情感未来

专题10B:原住民未来主义

专题10D:当代科幻中的精神疾病

专题11B:非洲未来主义(之一)

主旨演讲4:尼日利亚作家 Chinelo Onwualu

主旨演讲5:埃及艺术家 Ganzeer

专题12B:超级英雄

专题12D:来自边缘的未来

专题13A:性与身体

专题13B:非洲未来主义(之二)

主旨演讲6:中国学者戴锦华


专题8B:帝国的未来叙事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University of Hawaiʻi at Mānoa)英语系教授John Rieder讨论了视觉小说(visionary fiction)中对社会运动的描写,指出了这些作品对于当下种种社会失能(social disfunction)的描写,并且强调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本身的互动。他以姜敏寿(Minsoo Kang)的《不实翻译的优势》(“The Virtue of Unfaithful Translation”,2020)以及阿马尔·埃尔·莫塔(Amal El-Mohtar)与马克斯·格莱斯顿 (Max Gladstone)合著的《这就是你如何输掉时间战争》(This Is How You Lose the Time War,2019)为案例,分析了政治权力在历史、传播以及个人情感领域的介入。在Rieder看来,科幻文学是有关真相的文学,而“真相”在我们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Daniel Conway讨论了电影《降临》中的“命运之爱”(Amor fate)。他介绍了电影中人类通过外星语言所实现的某种进化,而这种“进化”的机会并不为所有人拥有,而仅仅是某些群体的特权,由此形成了天选之子与普通人类(higher human beingsordinary human beings)的分隔。能够看到未来的人备受为异类,由人类变为“他者”,成为众矢之的。(Conway教授讲到这里便掉线了)

 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博士研究生Iuliia Ibragimova以阿丽耶特·德·波达尔(Aliette de Bodard)的旴涯宇宙(The Universe of Xuya)系列(2007—present)为例,并且基于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千高原》提到的“装配”理论(Assemblage),讨论了社会反抗运动中的生命价值以及革命性潜力。在旴涯宇宙中,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意识形态的越南帝国一跃成为世界中心,因而“家庭”也称为故事中帝国最基本的政治运行单位。Ibragimova随后详细分析了小说中的空间性和社会流动性,认为只有通过德勒兹意义上的“解域”,才能从帝国内部改变帝国既定的自上而下的政治体系。

波达尔的"旴涯宇宙"系列

专题8D:科幻与残疾

瑞典于默奥大学(Umeå University)历史、哲学与宗教学院博士后研究员Josefine Wälivaara讨论了科幻作品中的“健全主义”(Ablism),分析了《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2005)、《月球》(Moon,2009)、《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2010)等等电影情节,认为残疾和疾病有能力将我们从线性的、渐进的时间及其规范的生命阶段中抽离出来,并将我们抛入一个更加复杂,充满各种非线性关系的另类现实当中。她认为,人们对于“健全”的重视,实际上是一种人类中心视角下,对于生产效率的重视,是一种在资本主义凝视下的社会生产机制。因而,抛弃健全主义,不仅仅意味着对于残疾群体的关注,同样也是对我们当下政治经济话语的反抗。

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文学系助理教授Leigha McReynolds介绍了残疾性与宇宙飞船之间的联系。2019年的《离奇杂志》(Uncanny Magazine)特别版提到了请残疾人士来打破传统科幻范式,让他们创造一个宇宙飞船,在那里不会有轮椅过不去的楼梯和挡路的垃圾,从而使残疾人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当中。这个话题让研究者认为这不但给残疾人士对未来的劳动和身体有了更积极美好的想象。宇宙飞船本身就处在一个特殊的失重环境当中,因而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一直以来,与残疾相关的术语都是负面词汇,而一个人残疾与否,取决于其工作能力。但是,作者希望这一现状能够改变,使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审视残疾。

早在2018年,《离奇杂志》便出版过以“残疾”为主题的特刊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英语系博士研究生Michael Stokes首先介绍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体——他因为有四块多余的骨头而成为一个“异类”。于是,一直以来,Stokes都试着在达科·苏文、塞缪尔·德莱尼等人的作品中去寻找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他认为,与外星人相比,“变种人”对人类来说更加危险,因为前者可以被发现、被征服,而后者则更为隐秘。不过,Stokes也指出,正是变种人的易变性和不确定性,赋予了它广泛的审美吸引力和叙事张力。通过理查德·马特森(Richard Matheson)的小说《男女的诞生》(Born of Man and Woman,1950),Stokes思考了人与非人之间的边界,呼吁我们关注残疾研究对于该议题的影响。

专题9A:欧洲想象(之二)

比利时布鲁盖尔 (Bruegel)智库学者Giuseppe Porcaro和丹麦罗斯基勒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Laura Horn从社会学与政治学的角度,讨论了“欧洲未来主义”在科幻文学中的再现。在他们看来,欧盟是一种“政治叙事”(political fiction),而不是一个联邦,更不是一个国家,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政体(polity in the making)。于是,在探讨或然叙事方面,科幻便可以被视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论,成为想象、构建新的政治架构的重要平台。随后,他们介绍了科幻作品中的“超国家性”或“超民族性”(supra-nationality),包括《浩瀚苍穹》(The Expanse)、《星际迷航》(Star Trek)、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的《未来部》Ministry of the Future,2020)等等,但同时也通过戴维·哈钦森(Dave Hutchinson)《分裂的欧洲》四部曲(The Fractured Europe Sequence,2014—2018)强调了“欧盟”作为整体的内在异质性。

哈钦森《分裂的欧洲》四部曲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Stockholm University)历史系副教授Jerry Määttä介绍了他将要进行的研究,聚焦当代瑞典废托邦小说中的政治与诗学。通过分析文本中涉及的阶级、性别、宗教、福利制度、民族主义、全球化、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元素,Määttä详细讨论了约翰内斯·安于鲁(Johannes Anyuru)的《他们将淹没在母亲的泪水中》They Will Drown in Their Mothers Tears,2017)以及卡米拉·斯腾(Camilla Sten)的《另一个黎明》(En Annan Gryning,2015)。虽热两部作品都是主流文学作品,但其中的科幻与废托邦叙事元素也备受学界的关注。

芝加哥大学“斯蒂瓦诺维奇知识形成研究所”(Stevanovich Institute on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博士后Anastasia Klimchynskaya讨论了科幻文学对于未来的预测性,并且敲掉了这种预测性的黑暗面与负面效应。她从19世纪的科幻叙事入手,尤其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与H.G. 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介绍了这些小说对于工业化进程的再现,以及由此生成的未来主义想象和文化范式。她强调,虽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某种“普遍性”,但我们需要注意科幻文本中显现的民族性,并由此出发,解释被“科学”总体性遮蔽的边缘空间和文化。

Anastasia入选SFRA 2022-2023年度“青年学者支持计划”

哥伦比亚大学斯拉夫语系博士研究生Stephen Bruce同样回到历史中去,探讨了18与19世纪俄国旅行文学中的时空想象,着重介绍了塔迪乌斯·布哈林(Jan Tadeusz Bulharyn)的1824年小说《合理的幻想》(Plausible Fantasies)与奥多耶夫斯基(Vladimir Odoevsky)的1835年小说《4338年》(The Year 4338)。在Bruce看来,由于政治原因,生于波兰家庭的布哈林与以奥多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主流俄国作家的关系非常糟糕,不过即便如此,两部作品中仍然体现了相似的社会与政治关切。通过分析故事中的技术与未来想象,包括热气球带来的新的旅行方式,甚至工业化带来的气候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与新的技术建构起了不同的地缘政治,也反映出两位作者对于“帝国”“阶级”“权力”的不同理解。

奥多耶夫斯基《4338年》的艺术概念图

专题9D:推想地理学

英国斯旺西大学(Swansea University)当代写作与数字文化讲师Chris Pak通过在威尔士科幻小说中的未来和农业愿景,讨论了威尔斯农村地区变化。他主要聚焦在三部作品伊斯尔温·福克斯·埃利斯(Islwyn Ffoulkes Ellis)的《未来威尔士的一周》(A Week in Future Wales,2021)、洛伊德·琼斯(Lloyd Jones)的《水域》(Water,2014)、以及西南·琼斯(Cynan Jones)的《滴水》(Stillicide,2019)。埃利斯对故乡的设想部分是乌托邦式的,部分是反乌托邦式的。同时,Chris在分析中提及了王安忆的《小鲍庄》(1986),并将这部中国作品与琼斯的《水域》进行比较。他认为,《小鲍庄》中的一些元素很容易在威尔士的环境中得到应用。他着重分析了Stillicide这个词的意思:持续不断的滴水,以及与从邻近土地上或向邻近土地上取水有关的权利或义务。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语系博士研究生Samantha Hind讨论了约翰娜·斯托贝洛克 (Johanna Stoberock)《猪》(Pigs,2019)中肉身的东西(Thing Flesh)以及活力唯物主义(Vital Materialism)。Hind借鉴美国哲学家简·本尼特 (Jane Bennett)在《充满活力的物质:事物的政治生态学》(Vibrant Matter: A 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2010)的观点,认为物质性(materiality)是一种倾向于将人类、生物群和生物群之间的关系水平化的量规。

芬兰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的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Faeze Rezaii讨论了《星际穿越》(Interstellar,2014)中的水生空间,并且指出,米勒行星(The planet Miller)展示了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代理权理解。Rezaii以凯伦·巴拉德 (Karen Barad)在关于物质以及量子物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强调在这部电影中,海洋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力量,使人类分散,并显示出人类感知能力的有限性。

《星际穿越》中的巨浪

主旨演讲3

印度著名科幻作家英德普拉米特·达斯 (Indrapramit Das)向我们分享、并阅读了他自己的小说《必要的存在》(A Necessary Being),以“家庭”为叙事核心,讲述了后末日时代的父女关系以及“身体”与“灵魂”的相互融合。故事收录于吉迪恩·利希菲尔德(Gideon Lichfield)编辑的《拥抱转变:来自后疫情未来的包裹》(Make Shift: Dispatches from the Post-Pandemic Future,2021),从后疫情的视角出发,讲述了疫病对于个体、国家、民族以及区域政治、文化的影响。

印度作家英德普拉米特·达斯

专题10A:情感未来

美国奥斯汀学院(Austin College)英语系教授Alex Garganigo讨论了小阿尔弗雷多·维亚(Alfredo Véa Jr.)的小说《墨西哥飞行员》(The Mexican Flyboy,2016),以及其中的创伤和历史。小说的主人公Simon Vegas是位奇卡诺人(墨西哥裔美国人或在美国的讲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人后裔)诗人,伯克利的英语教授,还是一位越南战争老兵。主人公经历了四段创伤:家庭成员因丙烷泄露而死亡,一个跳伞者死于他面前,他射杀了一位试图在美军基地自杀袭击的越南男孩,以及交火中他的一位同伴士兵的头被炸飞。小说重点讲述了第二段创伤体验,而创伤二正是创伤一的屏障记忆(screen memory)和替代。Alex最后指出,个体和集体的创伤不是零和博弈,并非关注一个就会削损另一个,对创伤的关注是多方面的,对个体创伤的关注实际上也是为了放大对他人的同情。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魁北克与法语文学助理教授Nicholas Serruys以Voivod乐队的《Dimension Hatröss》专辑为案例,讨论了前卫金属乐的微观叙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政治批判和对革命行动的呼吁。Serruys认为,金属乐是一种可塑性强的音乐,能够使人联想到乐评人杰夫·瓦格纳(Jeff Wagner)的专著《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Four Decades of Progressive Heavy Metal,2011),这本书适用于分析任何形式艺术表达的演进过程:没有对常规的偏离,就不可能有进步。近年来兴起的概念专辑就是一个例子,概念专辑类似一首长诗或一个故事循环,丰富了音乐的叙事性,由此模糊了“严肃书写”和“流行文化”的界限。Voivod的专辑结合力重金属音乐的多种亚类型(主要是前卫摇滚和鞭挞金属),同时,他们的作品还使用了小说叙事。这个乐队的作品对文学分析特别是科幻研究是有意义的,他们的主题有社会工程、地球和地外文明的冲突、核灾难等。这支乐队控诉了科技导向的异化还有对陌生的恐惧。

《Dimension Hatröss》的专辑封面

美国路德学院(Luther College)的英语系副教授Andy Hageman讨论了科幻与区块链之间的交互性。他认为,区块链的核心是透明性、信任、去中心化、共识,具有重新配置中心/边缘,能量/权力的可能。Alex介绍了一些书写区块链的科幻作者及其作品,包括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的《魔法王国受难记》(Down and Out in the Magic Kingdom,2003)、卡尔·施罗德Karl Schroeder)的《我们烦恼的自杀》(The Suicide of Our Troubles,2021)、陈楸帆的《荒潮》(2013)、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的《红月》(Red Moon,2018)以及《未来部》(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2020)、刘宇昆的《拜占庭移情》(Byzantine Empathy,2018)等等。

专题10B:原住民未来主义

美国拿桑社区学院(Nassau Community College)英语系教授Joan Gordon首先强调了大会的主题“边缘社群”(social margins),从原著文化研究(Indigenous Studies)的角度出发,以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进路,讨论了澳洲原住民充满生机的本土文化。她详细讨论了特雷西·索伦森(Tracy Sorensen)的2018年小说《幸运的鹦鹉》(The Lucky Galah),小说设定于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某座小城,叙事者是一只红头鹦鹉,因某种原因能够接收到卫星信号。Gordon认为,小说反映了原住民文化与殖民者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且从她自己提出的概念“动物赛博格凝视”amborg gaze)以及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生成”(becoming)理论出发,讨论了后人文时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佐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文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Ida Yoshinaga以及独立学者Kenrick Hajime-Yoshida以平一纮的电影《奇迹市胡差》(Miracle City Koza,2022)为例, 讨论了冲绳男性气概(Okinawan Masculinity)以及蕴含其中的独特海洋文化。他们首先介绍了冲绳历史上的“双重殖民”,以及日本和美国文化与冲绳本土文化的交融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文化范式的借鉴,更体现在了语言本身的相互融合。他们展示了电影中“冲绳群舞”Kachashi),并由此出发,讨论了身体与空间以及岛屿文化的联系。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人文实验室(Sussex Humanities Lab)研究员、英国科幻协会会刊《矢量》主编Jo Lindsay Walton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的角度,讨论了原住民未来主义叙事中的后资本主义想象。他首先简要介绍了马克思、西美尔、卡尔·波兰尼、哈贝马斯等人对“金钱”的讨论,强调了金钱所内在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Walton以则太平洋波里尼西亚群岛的雅浦文化(Yapese)为案例,探讨了“无金钱”经济体系的可能性,并从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对于雅浦文化的案例分析入手,指出了非西方、非资本主义的“原住经济体系”对我们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枚巨大的雅浦石币

专题10D:当代科幻中的精神疾病

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dad de Salamanca)的英语文学博士研究生Miguel Sebastián-Martín讨论了科幻影视剧中的堂吉诃德主义(Quixotism)。他认为,在叙事学中,堂吉诃德式人物有三个典型特征:文学综合症、过度的浪漫主义和不足的英雄主义。而在新媒体中,文学综合症表现为物理和虚拟现实之间的混淆,过度的浪漫主义表现为现实中的自视甚高,不足的英雄主义则变成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产生的扭曲主体性。在《黑镜》(Black Mirror,2011至今)、《黑客军团》(Mr. Robot,2015)、《西部世界》(Westworld,2016至今)、《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2013至今)、《旺达幻视》(WandaVision,2021)以及《疯子》(Maniac,2018)等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注意到类似的角色。在Sebastián-Martí看来,堂吉诃德主义是灵活和仁慈的,幻想者既可以是讽刺的对象,也可以是乌托邦的主体。

萨拉曼卡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研究生Marta Bernabeu则重点讨论了《疯子》这部电视剧里的情感不稳定。某种程度上,本剧可以是一部讽刺剧集,抨击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学。Bernabeu认为,“疼痛”是政治性的,使权力的界限可视化。两位主人公因为创伤走到一起,剧情似乎在向我们展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治疗心理疾病。痛苦是无法摆脱的,还不如换一种方式好好生活,善待自己。

萨拉曼卡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研究生Alejandro Sanchez Cabrera聚焦《旺达幻视》,探讨了作品中体现的乌托邦式希望与荒诞。Cabrera讲道,主角旺达的人生充满了死亡:从小因为爆炸失去父母、然后胞弟、最终爱人幻视。旺达的权力过剩和对其能力的使用源自于一种无与伦比的悲痛,它使观众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新的事实——旺达的力量来源于其强大的想象力,这种力量深深地植根于她“扭转一切”的愿望之中。换言之,她希望使世界按照她自己的印象来设定。尽管围绕着万达的行为是否合理存在着巨大的争论,但她的故事和小说中描绘的方式教给我们的是如何理解和拥抱悲痛。

萨拉曼卡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研究生Lucia Bausela Buccianti同样研究了《旺达幻视》,重点强调了故事中角色的自我反省。在这个过程中,她将《旺达幻视》与其他影视作品联系起来,通过彼此之间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讨论了影视“媒介”的叙事作用。

专题11B:非洲未来主义(之一)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媒体与文化研究学院助理教授Dan-Hassler Forest首先推荐了自己关于美国音乐人加奈儿·梦奈(Janelle Monáe)的新书《梦奈的酷儿非洲未来主义》(Janelle Monáe’s Queer Afrofuturism,2022),并由此出发,介绍了梦奈2018年音乐专辑《Dirty Computer》中的黑人乌托邦。他详细分析了专辑歌曲的歌词,强调了其中的酷儿元素。在他看来,梦奈的歌曲通过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加上MV中颇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展现了酷儿群体被边缘化的性别与社会认同,从而动摇了人们对于男性与女性气概的既往认知。

德国不莱梅大学(University of Bremen)英国与美国研究学院博士研究生Julia Gatermann从杰米辛(N. K. Jemisin)的《破碎的星球》(Broken Earth)三部曲出发,讨论了非洲未来主义对于“跨性别身体”(Trans-Corporeality)的刻画,强调了其中蕴含的反抗性潜力。她随后介绍了简·本尼特 (Jane Bennett)关于“物”的政治生态学研究以及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的“生成”后人文主义研究,认为小说中人物的主体性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中心”,而是一种建构于流动“关系”上的后人文主体性。

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英语系教授Helane Androne同样研究了杰米辛的《破碎的星球》三部曲,着重强调了故事中的末日元素,以及作者本人对于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回应。她首先介绍了美国学者切拉·桑多瓦尔(Chela Sandoval)《反抗的方法论》(Methodology of the Oppressed,2000)中的五个关键词,即符号(semiology)、神话(mythology)、元意志化(meta-ideologizing)、民主(demcratics)以及区别行动(differential movement),并着重探讨了第二点“神话”。通过文本细读,Androne展示了《破碎的星球》三部曲中的反抗性社会运动,分析了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政治与性别诉求。

主旨演讲4:

知名尼日利亚科幻作家、编辑奇内洛·欧万鲁 (Chinelo Onwualu)聚焦当下热议的气候问题,认为我们在以悲观的视角研究、认识气候变化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建构一种“气候乐观主义”(climate optimism)的心态。在她看来,虽然我们现在正在面对各种各样世界范围的不公平性,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充斥着暴力、压迫与歧视,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伤痛便失去对未来的期望。相反,正是这种面向未来的乌托邦式愿景,才能让我们产生改变现状的冲动。

尼日利亚作家奇内洛·欧万鲁

主旨演讲5

著名埃及艺术家、科幻作者甘泽尔(Ganzeer)介绍了他创作的漫画小说《太阳电网》(The Solar Grid,2016至今),并选读了小说的部分内容。该部作品借鉴了科幻的经典母题“火星”,并以火星—地球的辩证关系,探讨了移民、人口、阶级、能源等社会议题。随后,甘泽尔分享了《太阳电网》的创作灵感以及他与编辑针对故事情节和图画表现方式的辩论,强调了他对于传统科幻作品的致敬,以及在日本漫画中获得的分镜启发。最后,他向我们展示了尚未公布的部分作品草图和脚本内容,以及作为作品一部分的音乐。在这些后续的章节中,Ganzeer从“推想性神学”的角度出发,重新探讨了神学与现实的关联,这在他看来,是独属于科幻的叙事潜力。

埃及艺术家甘泽尔

专题12B:超级英雄

知名作者、独立学者Michael Pitts的讨论围绕着网飞(Netflix)与英雄联盟共同合作的动画剧集《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 League of Legends,2021)展开。他重点探讨了这部剧集中社会环境与角色之间亲缘关系(kinship)的相互作用。他首先指出,从社会层面来说,由血缘关系构成的亲缘关系属于“未经改变的类别”(unmodified categories),并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阶层的固化。另一方面,他认为随着战争的进行,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家庭也面临支离破碎的风险。随着血亲之间的被迫分离,新的亲缘关系也随之诞生。Pitts认为这种非传统的亲缘关系具有革新的潜力,可以挑战由血缘构建的既有社会模式,这两种亲缘关系的相互碰撞重塑了该剧集中的社会关系。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英语系教授Nathaniel Williams分析了《萨维奇博士》(Doc Savage,1930s-1940s)系列漫画中对罪犯进行改造而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在早期漫画中,部分罪犯被迫接受了脑部手术以“治愈”其犯罪倾向,他们中的很多人关于过去的犯罪记忆也被消除了,只有成功从“罪犯学院”(crime college)毕业的人才能重获记忆。漫画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这些罪犯才能真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citizen),尽管这种行为实质上是违法的。Williams认为这一系列漫画一方面正如传统的侦探小说情节那样强调人的自由和主观能动性,但在另一方面则提出了一个“改造”而非“惩罚”罪犯的乌托邦,不过这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文学系博士研究生Oskari Rantala深入探讨了阿兰·摩尔(Alan Moore)的ABC宇宙(America’s Best Comics)中独特的媒介叙事。他首先提出,ABC宇宙中的大多数超级英雄故事由一场探险开始,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摩尔也慢慢加入更多的超自然、奇幻元素。并且Rantala注意到,启示录叙事艺术贯穿了整个ABC宇宙。其次,他重点讨论了《普罗米西亚》(Promethea)这一系列漫画的封面设计。与传统的封面不同,《普罗米西亚》的封面可以通过不同的折叠、拼接方式形成不同的艺术画作。Rantala认为这部漫画的前卫设计使它超越了“书籍”这一单一的媒介形式和物质性,而封面的随意拼接涉及使其超越了人类语言认知设立的边界。


专题12D:来自边缘的未来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Conrad Scott博士讨论了土著环境想象力,他具体分析了名为《飞向月球》(Moonshot,2015至今)的原著民科幻漫画集,并且重点讨论了该系列第三辑中的生态未来主义,以及其中的三部作品:Jennifer Storm的《未来世界》(Future World)、伊丽莎白·拉彭斯(Elizabeth LaPensée)的《水中来客》(They Come for Water)以及杰拉德和佩塔·盖耶·罗伯特的《H20》。随后,Scott从自己先前的相关研究出发,进一步阐述了Grace Dillon提出的原著民未来主义(Indigenous futurisms)。

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创意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Nat Muller 希巴·阿明(Heba Y. Amin)的《深海行动》(Operation Sunken Sea,2018)和默罕默德·阿卜杜勒卡里姆(Mohanmed Abdelkarim)的《看见…未见》(Gazing… Unseeing,2021)为代表的“水之意象”(Hydro imaginaries)。Muller将这两个作品与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色格尔(Herman Sörge)于20世纪20年代设计的技术乌托邦,并由此出发,认为两部作品通过不同立场、意识形态的转变和对经济主权的质疑,想象了私有化、生态、监督和移民的关系。
专题13A性与身体

波兰华沙大学(University of Warsaw)美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Anna Kurowicka讨论了科幻小说中的医学干涉对于性、性别和人性的影响。她选取的文本是美国新浪潮科幻小说家塞缪尔·德拉尼(Samuel R. Delany)于1967年撰写的短篇小说《是的,与蛾摩拉》(Aye, And Gomorrah)和莉迪亚·尤克娜维奇(Lidia Yuknavitch)于2017年出版的作品《琼的书本》(Book of Joan)。她引入了玛丽亚·卢戈涅斯(Maria Lugones)、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和苏珊·史赛克(Susan Stryker)的观点,认为当医学手段干涉人们的性别认知甚至是对于肉体欢愉的渴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剥夺人性(dehumanise)的过程。Kurowicka指出,如今很多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跨性别的身体是非自然的,但是其实目前关于“自然的”和“人工的”之间的界定并不清晰,因此仍然值得学界进行进一步探讨。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L. Acadia博士将纪大伟的《膜》(1995)与安娜莉·纽维兹(Annalee Newitz)的小说《自觉》(Autonomous,2017)进行对比,讨论酷儿科幻小说中对未来智能与跨性别的想象。她由海尔斯(N.K. Hayles)对后人类的定义出发,讨论了这一议题中的三个重要话题,即跨人类、跨身体与跨性别。Acadia探讨的核心问题集中于AI对于人脑以及人性的影响,即:如果一个AI程序作用于人类大脑并改写了其中关于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的部分,该角色真正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否会(或者是否应该)随之改变?她认为纪大伟和纽维兹的两部作品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人工智能和肉体之间的边界,思考赛博格的身份认同、性别认同和欲望(desire),以应对一个可能到来的酷儿-赛博朋克的未来。

专题13B:非洲未来主义(之二)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博士研究生Cody Brown从非洲未来主义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塞缪尔·德莱尼(Samuel R. Delany)的小说《戴尔格林》(Dhalgren,1974),强调了这部小说对于种族、气候以及社会运动等议题的讨论,强调了小说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他认为,小说批判了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对于社会边缘群体的压迫,进而重构了他们想象未来的可能性。同时,德莱尼也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权力流动与互动关系,在Brown看来,对于个体来说,“选择权”是个人主体性的基础,而对于选择权不同的理解,也象征了新主体的形成。

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英语系副教授Isiah Lavender III 首先回到詹明信关于乌托邦“欲望”的论述,强调了乌托邦与科幻想象在想象后资本主义的重要作用。他以德里克·贝尔(Derrick Bell)的短篇小说《太空商人》(The Space Traders,1992)为例,从达克·苏文(Darko Survin)的“新奇性”(novum)概念以及批判性种族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出发,讨论了非洲未来主义叙事中对于“白人性”(whiteness)的描述,以及对于黑人重金属乐(Noirum)的刻画,强调了美国社会在历史上以及当下的系统性歧视。
主旨演讲6

会议最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在提前录制的视频中,讨论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方式。她从马云的《未来已来》出发,在“中国崛起”的语境中,介绍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网络内地位的变化。但她同时也指出,某种程度上,中国人仍然在延续自1919年产生的民族身份认同,即中国落后于世界、中国外在于世界。自20世纪末期开始,中国长足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身份认同,不过,在“未来已来”的环境中,我们还没有建构起新的逻辑。当未来已来,我们似乎陷入某种茫然和恍惚,形成了情感逻辑的空洞。

戴锦华老师

在这种“未来已来”的双重性基础上,戴锦华介绍了近年来流行的“丧文化”,而与此呼应的,是社会主体的两种基调:自我催眠,以及潜意识自觉。人们告别了革命,却又不得不置身于问题重重的现实之中,但由于乌托邦想象的匮乏,我们却又不能、或没有欲望去构建新的历史。不过,她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却看到了某种希望,看到了某种“饱满的元气”,某种自信和张扬,看到了一种对于现代主义逻辑的重构。通过《流浪地球》,她看到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定胜天和愚公移山。而与此相对的,是以郝景芳的《北京折叠》,戴锦华强调了小说对于贫富分化与阶级固化的抨击。

从疫病流行的角度出发,戴锦华看到了右翼民粹的崛起以及地域疆界的封闭。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国的耽美网络文学,探讨了一十四洲的科幻作品《小蘑菇》、唐酒卿的《限时狩猎》以及巫哲的《熔城》,提炼了三者的共同设定——后末日废土。故事中所有人都去尝试阻止末日的抵达,但他们也清楚,这样的尝试终究是无用的。戴锦华着重探讨了《杀戮秀》的空间隔离,强调了其中“不自由,毋宁死”的权力反抗。最后,她提到了电影《星际穿越》,并借此提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探讨未来,我们究竟把人类作为社群的共存,还是种群的延续?


撰文:老吕、旦雪、张璇、睿颖、思齐

排版、编辑:王瑾


会议回顾汇总
15. 2022年世界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来自边缘的未来 (上)
14. 伯明翰大学:批判性奥威尔
13. 2021年伦敦科幻研究协会年会:科幻——行动与反抗
12. 世界科幻研究协会(SFRA):未来叙事与社会公倚
11. 格拉斯哥大学:格拉斯哥国际奇幻论坛 GIFCon 2021
10. 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研究会2021年度会议
9.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超越边界:帝国、身体与科幻文学
8.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 : 进行中的项目 (Work in Progress)
7. 利兹大学:当代中国类型文学及海外接受
6.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生产性未来:科幻小说中的政治经济
5. 兰卡斯特大学:幻想与身体 (Embodying Fantastika)
4.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非洲与亚洲的未来意象
3.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最终章)
2.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二)
1.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