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禅宗的迷人风采——二六时中 念念不忘(十一)

拙无 灵隐寺 2024-03-19


金牛禅师是江西马祖大师的得法弟子。离开师席之后,在河北镇州主持禅院。他的禅院中不设“饭头”(专管做饭的杂役僧徒),每日僧众的粥饭都是他自己来烧煮。一院僧徒在禅堂里坐习时,他却淘米洗菜,刷锅烧火,忙个不停。僧徒们常常在远处惊奇地偷望堂头大和尚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


金牛禅师每天做饭供养僧人,一到开饭时间就把饭桶抬到食堂,边跳舞边喊话:“菩萨子,吃饭喽。”喊完以后,拍掌呵呵地笑着。


金牛禅师是马祖堂下一位大尊宿,如此含辛茹苦地供养后辈师僧长达二十年,并在吃饭的当儿天天表演同样的节目。您说,大师意在何处?


古德高僧,老婆心切,

二六时中,念念不忘,

提唱宗乘,着衣吃饭,

不忘提携后学。



临终提唱

禅宗祖师不单单在朝参暮请中殷殷提持后生新学,就是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也仍然不忘提唱宗乘,真是“粉身碎骨未足酬”啊!这方面的案例也是举不胜举,俯拾皆是,难以广引,略举几例。


✍南泉,一代禅宗大师,生在中唐,活跃在晚唐,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九朝皇帝。公元834年,这位伟大的老人跟学生们说了生命中最后的一句话:“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话音刚落,就示寂而逝。


✍无业祖师说走就要走了。他沐浴理发之后,把惠愔等弟子们叫到跟前,作了最后一次教导:“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常了一切法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说完以后,跏趺而逝。


✍公元788年,马祖林中经行回来,示现微疾,院主关切地问:“和尚近日身体如何?”马祖不失平分宗师作略,开口就要见胆:“日面佛,月面佛。”据说日面佛寿长一千八百岁,月面佛寿仅一日一夜。后世雪窦大师赞颂道:“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


✍宝积禅师临终前,仍然不忘勘验大伙们:“我老人家要走了,谁给我画幅肖像,作个念想?”于是学生们纷纷描啊画啊,然后拿到老师跟前,但是无论多么写真,都被他老人家给棒打出去。


这时候,普化禅师从人群中走出来宣称:“我会画。”宝积问:“那为什么不拿出来给我看看啊?”于是,普化翻了一个筋斗就出去了(哈哈)。宝积笑着说:“这个家伙以后接人疯疯颠颠的。”说完就入寂。这个普化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神鬼莫测,后来在河北辅佐法侄临济大师开创临济宗风。


✍公元807年,道悟禅师事先预报了自己临终之日。到了那一天,大伙围拢过来看望师父。道悟禅师忽然招呼典座(掌管大众斋粥之事)到跟前,问:“会么?”典座回答:“不会。”祖师拿起枕头抛在地上,随即圆寂。


✍公元834年,97岁高龄的药山祖师忽然叫道:“法堂倒!法堂倒(哈哈)!”大家一听,急忙扶持柱子,用力支撑着。祖师摇摇手,笑着说:“你们都不晓得我的意思。”说完就圆寂了。


✍古灵神赞禅师圆寂前,问僧众说:“汝等诸人,还识无声三昧否?”众曰:“不识。”禅师曰:“汝等诸人静听,莫别思维。”众皆侧听,禅师俨然坐化。


✍慧经禅师预知时至,临终前有辞众偈和举火偈,其中举火偈云:

无始劫来只这个,今日依然又这个。

复将这个了那个,这个那个同安乐。


✍孚上座悟道以后,曾被陈操尚书留在宅中供养。临终前,孚上座谓尚书曰:“来日讲一遍《大涅槃经》,报答尚书。”斋茶完毕,孚上座升座说法,默然良久,乃挥戒尺一下,说道:“如是我闻。”接着召唤尚书,尚书应诺。孚上座道:“一时佛在。”话未说完,便脱壳而去。


✍庞蕴居士临终前,对着他的好朋友襄阳市长说了生命最后也是最常被人引用的两句话:“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好好用功)!世间犹如影响(幻影、谷响)。”说完,头枕着市长的膝上,自在而去。



由教入宗

许多宗门祖师从教下和律宗改行到禅宗,不是人家要求他们轮岗,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深深感叹,然后作出毅然决然的人生决定。纵观高僧古德从学教转向宗门,大概有以下六种原因:



一是不甘为名相所囚缚。

✍药山惟俨禅师对经论颇有研究,持戒精严,但他感觉“大丈夫当离法自净”,不应沉醉于义学研究,于是便前往湖南参礼石头希迁和尚。石头和尚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您作么生(怎么看)?”


药山一听,茫然不知所措。石头和尚便道:“子缘(你的因缘)不在此,可往江西见马大师去。”


药山于是来到马祖座下。马祖回答道: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不是。药山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道膺禅师的剃度师要求他学习声闻戒律,但是他说:“大丈夫岂可桎梏于律仪耶!”于是放弃所学,游方参请。后在洞山大师门下悟明心性。


✍沩山深入研究过大小乘教法和戒律,但是志存高远,掩卷长叹:“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不是我栖神之地。”


✍令遵禅师对同流说:“夫沙门应决彻死生,玄通(精通)佛理。若乃孜孜卷轴、役役拘文(沉溺于书本,执着于文字),悉数海沙,徒劳片心!”于是放弃律学,远走他方,参礼禅德。


现在经常有人自恃胸怀理论,随意知解公案,贬损禅宗,哪知古来多少祖师早年也是精通经律论各科知识,掌握极其深奥义理,但是很快就意识到,道理装得脑袋再满,口头说得比唱得再好听,毕竟不能真知公案意旨,更不能真正见性解脱。



二是教下无法解开疑情。

✍法演祖师游历讲肆,对玄奘“如水饮水、冷暧自知”这段历史因缘产生了疑问:“冷暖则可知矣,作么生是自知底事?”于是向讲经法师请教。


讲经法师无法解决他的疑问,便诱导他说:“汝欲明此,当往南方,扣传佛心宗(禅宗)者。”于是法演负笈出关,游方参学。


✍再如,心道禅师学习唯识宗思想,自以为达到了极致。一日,同舍道友诘问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摐然(众多),心识安在?”心道茫然不知应对,于是出关游学,后抵佛鉴慧懃禅师座下请益,并日夜参究赵州柏树子公案,提撕既久,一天黄昏,豁然大悟。



三是教下心思拟议不及。

✍瑞仙禅师在读天台典籍时,偶然看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首偈子,感到不思议境非言诠所及,于是决定放弃天台,投入宗门。


✍法忠禅师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于是放弃义学,遍历禅席,后投龙门清远佛眼祖师座下参学,发明心要。



四是文字知见不敌生死。

这方面例子最多。当初,克勤祖师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不知疲倦。后来得了重病,快要死了,痛苦不已,回想起平生所学,在病死到来之际,一点也帮不上忙,于是感叹道:“诸佛涅盘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合该)无以死也!”于是病好之后,便放弃了过去那种沉溺于文字知见的做法,回到法演祖师座下。



五是宗师折挫而入禅门。

西山亮座主善于讲解经论,颇为自负。一日参马祖。马祖问:“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亮座主道:“不敢!”马祖问:“将甚么(用什么)讲?”亮座主道:“将心讲。”马祖道:“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怎)解讲得!”亮座主大声反问道:“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马祖道:“却是虚空讲得。”亮座主认为马祖讲法不正确,便起身告辞。正要下台阶时,马祖突然在背后大声招呼道:“座主!”亮座主刚一回头,马祖问:“是甚么?”亮座主豁然大悟,连忙向马祖礼拜致谢。



六是不信宗门欲捣禅窟。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周金刚了。想当年,德山宣鉴禅师对律藏和性相二宗经论颇有研究,经常给信众讲《金刚经》,时人称之为周金刚。宣鉴禅师颇为自负,曾经自夸:


一毛吞海,海性无亏。

纤芥投锋,锋利不动。

学与无学,唯我知焉。


他听说南方禅宗盛行,大讲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下学人莫不归附,心里愤愤不平,说道:“出家儿千劫学佛威仪,万劫学佛细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当搂其窟穴,灭其种类,以报佛恩。”于是担上自己多年所注的《青龙疏钞》,准备找禅宗大德一决高低。


在去澧阳的路上,被一位老婆婆折挫了一下,连点心都吃不上,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到了龙潭崇信祖师道场,说:“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听了之后,于是欠身说道:“子亲到龙潭。”德山默不作声,便决定留在那里随师参学。


一天晚上,德山侍立边上,龙潭道:“更深,何不下去(夜深了,为什么不回寮房休息)?”德山向龙潭道了一声珍重,便往外走。脚刚踏出门,却又缩回来了,说:“外面黑。”龙潭于是点了一支纸烛,递给他。德山正准备伸手去接,龙潭忽然又将蜡烛吹灭了。就在这当下,德山豁然大悟,连忙伏身礼拜。


龙潭问:“子见个甚么?”德山说:“从今向去(往后),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祖师所说的话)也。”


第二天,德山搬出《青龙疏钞》,堆在法堂前,举起火把,说: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他的意思是说:穷尽玄思言辩,与佛教真理大道相比,就好像一根毫毛放在虚空那样渺小;竭尽世间聪明学问,与天然实相妙谛相比,就犹如一滴水投入巨壑深海那样微不足道。“那个”实在是心思口议之所不能及!。说完,便点火将疏钞烧掉了。



以何为宗


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前面无非都是前奏序曲。大量篇幅举证历代祖师大德亲证实验的不争事例,确信本有一心,真实不虚、悟道解脱,真实不虚。如果不信一心、不信悟门,那么无论讲得如何天花乱坠,充其量也是皮毛禅、外相禅。


无上宗乘,发掘光大。我们开显禅宗文化,是想让大家对禅宗有个正确的认知,深明宗门独特的风格和不二的精髓。在这段精彩纷呈、景象万千的旅行途中,相信大家一定能充分感受到禅宗无比迷人的风采和魅力,生起坚定修习禅道的信心和兴趣。


禅宗悟心一事真实不虚。禅宗极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开悟”为最起码的追求,所谓研穷至理,以悟为则!


性(三论宗)相(唯识宗)台(法华)贤(华严)四宗,属于经教范畴,主要的修学目标是大开圆解、穷理尽性。


禅净律密四宗虽然都是行门(这是相对的划分,并不是是教下都无行门,也不是说行门都无教乘),主要的修学目标都希望有所成就,但是差别依然巨大。


律宗学人希望戒行精严,净宗学人希望往生极乐,密宗学人希望三密相应,禅宗学人则希望心地发明、行脚印证、了毕大事。


历来禅宗开悟人数之众,法脉之绵延,是净律密三宗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宗门如果没有悟道得法之人,无法心心相印、灯灯相续,法脉也就从此宣告断流了。


禅宗最为根本的特质是开悟,那么悟什么、如何悟、悟后怎么样?这三个命题就构成禅宗最具特色的风格和最为精彩的画面,处处体现了禅宗的真正灵魂。



禅宗开悟到底悟什么?换言之,禅宗禅宗,禅,究竟以何为宗?


✍元世祖曾经问云峰妙高禅师:“禅,以何为宗?”禅师奏答:“净智妙圆,体本空寂,非见闻觉知、思虑分别之所能到。”


这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您具足无缺的那个本心佛性!那个东东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教为剩语,禅亦强名。您才张开嘴,早已不是;才涉思维,即为剩法。


✍马祖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开示的:“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唯传大乘一心之法。以楞伽经印众生心,恐不信此一心之法。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所以,禅宗又别有名称叫做“佛心宗”,或叫“直显心性宗”,唯传一心之法,所谓直指人心是也。达摩祖师恐众生不信,您信不信?


✍黄檗祖师在《传心法要》中也说:“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六祖说得更为简约和不容置疑了。他老人家说禅宗顿法是“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见性,就是明见本心、见自本性,从自心中顿见真如佛性。



禅以何为宗,是不是昭然若揭?那就是,以明一心不思议为宗,以见真如本性为宗!


子定禅师在小参时开示:

宗门中事,号曰单传。

一心之外,更无余法。


禅宗不会跟您寻枝摘叶,不会跟您弯弯绕绕,不会跟您挖挖墙角,而是径捣黄龙直下拗龙一角,胜似百万军中直取上将首级,如同恶虎掏心直取根本,好比直截多罗树头一倒一切倒。直取根本,直指人心,多少痛快淋漓啊!



“心”,在禅宗处于绝对统帅的核心地位,是万流朝归的真正宗主。


圆悟克勤祖师在解说禅宗时说,“唯单提独用向上一着子(本心佛性),实千圣不传之妙、万灵景仰之宗,出格越情、绝凡脱圣,辉天灼地、耀古腾今,是故历二千年浑如目击。


历代祖师单提正令,直指人心,祖祖相传,师师相授,心心相印,递相印证一心不思议,唯愿众生契会本心,亲见本性净智妙圆,恒处大休歇、大安乐、大自在境界。


若识自家本心,唤作归根得旨。

有一天半夜,唯禋禅师摸黑搜索净巾以后恍然大彻,黎明时分赶紧跑到方丈通其所证,呈偈曰:

业识茫茫,本无所据;

昨日三更,回头一觑,

一段灵光,本来独露。


这段灵光,可不是您见性以后才有。不管您见与不见,它一直都在那儿。只是见了之后您才能得到真实受用。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千言万语只为这一着子!于学人而言,参禅不究渊源,则触途尽为留碍;于祖师而言,只是为君指个截流机,白云更在青山外


往期回顾

藏识

大雄宝殿楹柱联——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大雄宝殿楹柱联——宝坊阅千载常新 楼阁喜重开

大雄宝殿楹柱联——古德此安禅 似岳镇西湖

大雄宝殿楹柱联——入殿参三世释迦 不须问过去未来

大雄宝殿楹柱联——善门呈宝相 发菩提宏愿

大雄宝殿楹柱联——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视觉 | 吴越文化艺术瑰宝——灵隐寺千年双石塔

视觉 | 千年陀罗尼石经幢  见证灵隐寺悠久与辉煌

视觉 | 古樟华盖 有凤来仪

视觉 | 杭州灵隐寺 娑罗圣树花开正盛

视觉 | 罗汉松上的小罗汉

视觉 | 灵山含秀色 鹫岭起嵯峨


法雨

禅宗的迷人风采——探寻古德悟道的足迹(一)

禅宗的迷人风采——扫一切相 离一切执(二)

禅宗的迷人风采——明明无悟法 悟法却迷人(三)

禅宗的迷人风采——不识本心 学禅无益(四)

禅宗的迷人风采——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五)

禅宗的迷人风采——无二更无三 皮肤脱落尽(六)

禅宗的迷人风采——随说随扫 不立一法(七)

禅宗的迷人风采——祖令当行 十方坐断(八)

禅宗的迷人风采——步步前行 不问程途(九)

禅宗的迷人风采——撞破虚空 坐脱立亡(十)


视频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壶里乾坤大——云林奉茶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反哺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二)遇赦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三)投宿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四)方长不折

佛教生态保护动漫系列(五)《此路不通》

中国禅——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赏析 |《钟声偈》



编辑 | 妙莲

美编 | 璐希

责编|慧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