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信”的意义与作用

董良 灵隐寺 2024-03-19




信,也称为正信,是指虔信佛所说正法之心,这种信心不会因遭逢异道而稍生疑念。如《维摩诘经·方便品》曰:“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大乘义章》曰:“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信又指对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唯识论》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又使心澄净是为信。《俱舍论》曰:“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






学佛才在听闻正法之后,往往能获得正信。如《瑜伽师地论》云:“言正信者:谓于大师说正法时,于此正法,既听闻已,获得净信。”


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中,对信有全面的解说。如印光法师在《净土法门说要》一文中在解说信、愿、行三资粮的“信”时说:“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



净土宗将真信作为修学净土法门的先导。印光法师在《与陈锡周书》中说:“既有真行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念佛能不能往生,起决于信愿的有无,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念佛功夫的深浅。可见,有没有信愿,是能否往生的关键因素。


信愿行在修行中有重要地位。不管有没有善根,恶业的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之人,只要能够对念佛法门生起信心,恳切发愿,念佛名号,也能够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印光法师在《净土法门说要》一文中对此作了论述:


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



“信”是修学佛教各种法门的根本与基础。


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精进修行实践。在诸多佛教经典中,都强调信在修学中的根本作用。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入佛法海 ,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舟船。”《别译杂阿含经》云:“于诸财物中,信财第一胜;于诸滋味中,实语为第一。于诸寿命中,慧命最为胜,如法善修行,能得快乐报。”经中指出,信是所有财物中的最胜之财,也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这段文论中明确指出,若欲修学佛法,成就圆满菩提,首先要具备信心 。若是对佛法没有信心,就没有精进修行的动力,更体会不到法味之乐。


《菩萨本业经》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学佛之人首先应当亲近三宝,在亲近三宝时,要以信为根本。若无信则无法真心恭敬亲近三宝,即无法获得三宝利益。



《大智度论》云:“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无信入无手,无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论中以比喻的方式指出,正信就如同人的手,在进入宝山之后,只有双手健全的人才能如意自在地拈取宝物。


一个学佛的人,假使没有坚定的信仰,进入佛法的宝山中,面对很多的珍宝,也只是望宝兴叹,得不到一点佛法的利益。


古德有言:“对佛法有一分恭敬,则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则十分利益。”对佛法的恭敬是建立在正信基础之上的,只有具足正信,才能对佛法生起恭敬心。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对佛法有一分正信,就能得到一分利益;有十分正信,就能得到十分利益。可见,信不仅是修学佛法的根本,也是能否得到修行利益的重要条件。如果对佛法没有正信,修行便无从谈起。



“信”能增长一切善法。


也就是说,一切善法都是由信生起。《华严经·净行品》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

开示涅槃无上道。

信心清净无垢浊,

灭除骄慢恭敬本,

亦为法藏第一财,

为清净手受众行。

信能惠施心无吝,

信能欢喜入佛法,

信能增长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使诸根净明利,

信力坚固无能坏,

信能永灭烦恼本,

信能专向佛功德,

信于境界无所著,

远离诸难得无难,

信能超出众魔道,

示现无上解脱道,

信不破坏功德种,

信能生长菩提树,

信能增益最上智,

信能示现一切佛。



从《华严经》这段偈颂可知,信是修道的基础和源泉,由信能够长养一切善法。信所增长善法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能够断除学佛中的疑惑,使人成就涅槃之道。信还能够灭除学佛之人的骄慢心,使人谦恭有礼。信还能使人在布施时心无悭吝,还能增长人的智慧功德,使人六根清净,灭除烦恼的根本。信还能降服诸种魔障,向人示现各种解脱之道,长养人的菩提之智,乃至最终成就佛果。


旧译《华严经卷》卷六十中谓,闻此法而生欢喜,信心无疑者,能速成无上道。成就佛道是信增长善法的终极目标。《华严经·净行品》云:“一切佛兴,皆从信起。一切化佛,从敬心起。”经中认为,佛陀一切教化的兴起与发展,都是由正信和恭敬心而生起。可见,如果没有正信,不仅一切善法无从生起,更谈不上佛法的发展兴盛。



“信”能断除学佛者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疑惑。


修行佛法首先要对所学的经教生起正信。有了正信才能够断除在佛学过程中对教法的疑惑。佛陀在即将涅槃之时,阿难代表大众问佛:“佛陀住世时,佛所讲法大众都能生信,佛涅槃之后,佛说的经典如何令人生信?”佛说:“当以经首置‘如是我闻’四字令人生信。”


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的经首有“如是我闻”即知道本经为佛所讲说,就会对经典生起正信之心。对经典有了正信,你才会恭敬受持经典,断除对经典的疑惑。假使我们在修学一部经典时,一边读诵一边怀疑是不是佛所讲说,您就难以生起正信,菩提心也无从发起,就会失去精进修学的动力。


修行者如果具足正信,对佛法的疑惑就会烟消云散。《华严经·净行品》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可见,信能够断除修学者对经教的疑惑,也能够使修学者出离生死的爱河,安住于求涅槃寂静之果。



“信”有不同的类别。


《大乘起信论》中将信心分为四种类别。论云:“信心有四种:

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也。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波罗蜜。四者信僧能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


第一种信为信根本,是指学佛者应当相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自己要念念不忘明心见性。第二种信是指要信佛有无量功德,指佛有悲悯、救度众生的宏愿和慈悲心,我们应当常念、恭敬供养诸佛,发愿成就佛之智慧。第三种信是指要信佛法有大利益,学佛者要常念修行解脱之法。第四种是指信僧能修行实践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学佛之人要乐意亲近诸菩萨众,跟从僧众如法修学实践。


综合起来说,这四种信分别为信佛法僧三宝和信人人具足佛性,都能够成佛。学佛者只有深信三宝,才能以恭敬心亲近三宝,并经过真实修证明心见性。



在《瑜伽师地论》中,介绍了如何是真正具足正信。论云:


云何名为具足正信?

谓多净信,多正敬顺,多生胜解,多善欲乐。于诸善法,及大师所,深生净信,无惑无疑。于大师所,恭敬尊重,承奉供养。


既修如是恭敬尊重,承奉供养;专心亲附,依止而住。如于大师,如是于法同梵行者,于诸所学,教授教诫,于修供养,于无放逸,于三摩地,当知亦尔。如是名为具足正信。


从论中可知,要做到具足正信,应当于三宝之所,认真修学各种善法,亲近三宝,生起净信,不可有各种疑惑之心。同时,对佛法僧三福要恭敬供养,亲近依止而住。不仅对三宝亲近恭敬供养,同时也能够对同修,对于所学的法,以及对于持戒、修定和不放逸之法,都能做到敬顺恭敬,方可称为正信具足。


学佛之人只有明了了信在修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加深信三宝,努力行持,取得修行的成就。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根据广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灵隐寺开通

“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共修华严”植福随喜在线登记小程序



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往期回顾


☀有序开放

灵隐寺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灵隐寺6月2日起有序开放 光泉方丈说:大疫见大爱

关于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杭州市市属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观预约须知

疫控办《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的情况通告》

灵隐寺施放瑜伽焰口 超荐疫情逝世亡灵

有序恢复开放 你该如何去寺院上香礼佛?

《华严经》所在之处 即诸佛所在处

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启建

灵隐寺僧众6月6日起结夏安居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当好“重要窗口”建设先行者


☀华严智慧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当净其意如虚空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信为道元功德母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不可缺福德资粮

清净一切善业力

亲近善知识 具足弟子相

平等饶益 一切众生

中道了义之法与行为

普遍供养诸如来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善用其心 则获一切

随众生住 恒不舍离

依善知识 修诸善法

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守护清净戒 开发菩提本

勤求妙法 常无厌足

恒不忘失菩提心

编辑 | 慧容

责编|妙莲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