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省及山西省城投面面观

崔彬杨 宋晨阳等 中证鹏元评级 2023-02-04

"主要内容


山西省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均处全国中游水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太原经济体量遥遥领先;人才吸引力一般,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2021年山西省GDP在全国排名第20位,人均GDP排名第17位,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80.05%。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在山西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比排名第二的长治市高121.64%,而其他城市GDP规模差异不大,太原以南各地市经济水平普遍优于太原以北各地市。山西省是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净流出的6个省份之一,人才吸引力一般,省内只有太原和晋中十年来常住人口实现净流入,其中太原市十年来人口增长26.19%,体现出巨大的虹吸效应。


产业结构呈现“一煤独大”局面,近年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但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尚不充分,产业转型任重道远。山西省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奠定了山西省的产业基础,山西虽“因煤而兴”,却也逐渐对煤炭工业形成依赖,后备支柱产业没有发展起来。2020年山西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山西省属煤炭企业从过去的“七足鼎立”重组至1家能源集团、1家煤企“双航母”领航的新格局,增强了国有企业协同效应,为后续新兴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支撑。山西省近年经济增速的波动与煤炭行业景气度高度相关,显然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力尚未形成,产业转型任重道远。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煤炭需求将逐步下降,需关注煤炭行业发展对山西省经济带来的影响。


若不考虑省属煤企债务,山西省债务规模和综合财力均处于中等靠后水平,债务风险整体可控,但考虑省属煤企的广义政府债务率水平较高,省属煤企的短期债务占比高,债务结构有待改善。截至2021年末,山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5,413.66亿元,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市本级。2021年山西省广义债务率为164.81%,全国排名(从高到低)第22位,债务风险整体可控。山西省6家省属煤企截至2021年末总债务规模合计11,828.11亿元,债务规模大,若将山西省已发债的6家省属煤炭企业考虑在内,山西省的广义债务率为365.86%,债务率较高。截至2021年末除晋能电力外,其他5家省属煤企短期债务占比均超过50%,债务结构有待改善。


山西省内金融资源相对较少,太原市金融资源优势明显。截至2022年9月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占全国比重为1.77%,与2021年山西省GDP占全国的占比1.98%相当。山西省内专业担保公司仅晋商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共2家证券公司。2021年太原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占全省比例分别为34.0%和48.5%,稳居全省首位。


山西省城投数量较少,城投债发行集中于省级及太原市;不同地级市信用利差分化较大,运城市、晋城市和临汾市存续债券有集中兑付。截至2022年11月30日,山西省有存续债的城投平台共17家,2020年至2022年1-11月省级和太原市新债发行规模占比合计均超过80%。从利差走势来看,2021年以来山西省城投信用利差呈下降态势,分城市看,临汾市、运城市利差水平较高,且临汾市利差逐渐走高。到期期限分布方面,晋城市和运城市2023年到期的债券规模分别占其债券余额的55.56%和66.35%,占其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2.44%和47.62%。临汾市2024年到期43.25亿元,且均集中在上半年,占其存续债规模的60.28%。

"




、山西省经济财政概况

 



1、区位与人口


山西省地形上“两山夹一川”,依托七大盆地形成当前的城市格局,而七大盆地被分水岭、山地或峡谷分隔,使各区域发展相对分散;建国之初太原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华北重要的工业重镇,也奠定了山西省以冶金、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和制药产业为主的产业基础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东以太行山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山西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辖11个设区市,117个县级行政单位。


按照地形划分,山西省内山区面积占比八成以上,地形险峻,号称表里山河。地形上“两山夹一川”,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吕梁山为主的黄土高原,汾河贯穿中部,顺着汾河、桑干河、滹沱河形成七大盆地,省内城市基本都分布在这些盆地里,而七大盆地被分水岭、山地或是狭窄峡谷分隔开来,使山西各区域在历史中发展相对分散。太原因为地处山间盆地上最大的一块,又有汾河流过,加上三面环山易于防守,被称为“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历史古城,成为山西省的经济政治中心。



山西省十一座城市根据地理分区,习惯上自北向南分为五大地理区域,即雁北(大同、朔州)、晋北(忻州)、晋中(太原、阳泉、吕梁、晋中)、晋南(临汾、运城)、晋东南(长治、晋城),太原市位于五大区域的晋中区域,在近现代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规模和较成体系的工业类目。建国之初,太原工业以冶金、采煤、机械制造为主,工业基础在华北地区相比非常雄厚,而太原处于山地之中,安全性更符合建国初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加之山西省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因此在国家“一五”计划期间,获得了国家在重工业发展方面的大力支持。“一五”计划确定把山西建设成为围绕包头钢铁基地的一个重工业区,将太原、大同两市建设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在山西落地的有15项,占全国实际施工项目总数的10%,国家在山西投资的重点项目也有30多项。“一五”计划期间,山西优先发展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重点集中力量进行基本建设,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大中型煤炭、机械、电力、化工、冶金等工矿企业,初步建立和奠定了重工业的基础。


山西省铁路交通网络发达,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但受制于地形因素,高铁发展较慢,制约省内经济转型和协同发展。山西省是蒙西、陕北、宁夏煤炭的主要运输通道,也是煤炭能源输出大省,其交通网络承担着全国60%以上的煤炭外运任务,并以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为主,2021年山西省铁路货运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山西地形多山,陆上交通发展面临较大阻力,为打通晋煤外运的道路,山西省在铁路货运方面形成了以南北同蒲线、太中银线、石太客运专线为主干,以石太、京原、大秦等10余条铁路为干线和400多条专用线构成的铁路网路格局,并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蒙西至华中地区运煤通道,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2021年,全省货物运输量21.8亿吨,增长14.4%,货物运输周转量6,444.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2.8%;2021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4.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63.0公里。


从一定意义上说,山西经济是运输经济、物流经济,与铁路运输关系密切,但若要解决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加强省内及与周边核心城市的经济协同,仍需要在客运方面改善铁路运输条件。山西省高铁落后、省内交通不便,多年以来严重制约着山西经济的发展。直到2019年10月,太原和第二大城市大同之间的高铁才开通,2020年底太焦高铁山西段通车,长治和晋城进入高铁时代,而吕梁截至2022年末也只有时速160公里的动车组,无高铁通车。


山西省是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净流出的6个省份之一,省内各市对人口吸附力差异较大,省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


近十年山西省常住人口呈现净流出。根据《山西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3,491.56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相比减少2.23%,是我国十年来人口净流出的6个省份之一。从人口结构来看,0-14岁人口占16.35 %;15-59岁人口占64.73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92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90 %;与全国相比,0-14岁人口比重全国1.60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全国1.3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全国0.22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比重低于全国0.60个百分点;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23.11%和18.2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省整体人才吸引力一般,省内各市对人口吸附力差异较大,只有太原和晋中十年来常住人口实现净流入,其中太原市十年来人口增长26.19%,体现出巨大的虹吸效应,受此影响,靠近省会的晋中市的人口增长3.99%,其他地级市均表现为净流出。山西省高校教育资源稀缺,省内没有985工程大学,只有太原理工大学一所211工程大学,教育资源的稀缺也加剧了优秀人才外流。



2、资源与产业


山西省是我国资源大省,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山西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煤炭、煤层气、铝土矿等资源储量在全国排名均比较靠前。根据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截至2021年末,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494.17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23.77%,居全国第一位;山西省拥有六大煤田,从北到南,从西往东分别为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和沁水煤田。在全国十四大煤炭基地中,山西省拥有晋北、晋中和晋东三大基地。除煤炭资源外,截至2021年末山西省煤层气储量为3,336.57亿立方米,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91.17%,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沁水和河东煤田。截至2021年末山西省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9,267.49万吨(矿石量),居全国第四,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3.03%,主要分布在吕梁和忻州市。



煤炭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呈现“一煤独大”局面;省属煤企格局从“各自为战”到现在的“双航母”,解决了山西省煤企普遍的同业竞争问题,并为后续新兴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支撑。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代以来以煤炭产业为核心的能源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山西省无可替代的支柱产业。近十年来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98亿吨,占同期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外调64亿吨,占省际调出量的七成以上。但是,山西虽“因煤而兴”,却也逐渐对煤炭工业形成依赖,后备支柱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呈现“一煤独大”局面,大大影响了山西的发展后劲。而煤炭产业内部一直以来也存在着量大却势弱,省属煤企间产业趋同、各自为战、大而不强等问题,也制约了煤企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建国初期,山西成立有大同、轩岗、阳泉、西山、汾西、霍州、潞安及晋城八家矿务局,基本均为中央直属企业,构成了后来五大煤企的前身。1998年各家矿务局全部下放至山西省并进行公司制改革,先后改革成为五大省属煤炭集团,后在5大省属煤炭集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简称“山煤集团”)和原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后重组为“晋能集团”),山西七大煤企的格局形成,到2019年末占到省属企业总资产的70%。但七大煤企中都有煤炭、化工、电力、煤机等业务板块,存在着产业趋同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七大煤企各自为战、大而不强,企业的质量和效益都大大降低。2020年4月,山西省政府批准焦煤集团对山煤炭集团有进行重组;8月,潞安集团整合重组组建潞安化工集团。10月,山西省委发布通知称,联合重组同煤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同步整合潞安集团、华阳新材相关资产和改革后的中国煤炭交易中心,组建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晋能控股”)。此期间山西省属煤炭企业从过去的“七足鼎立”,战略性重组至1家能源集团、1家煤企“双航母”领航的新格局。根据山西省政府的说法,省属煤炭企业数量从7家调整到2家,是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产业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成长提供有力支撑,为转型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而重组后,晋能控股成为全球第三、全国第二大的煤炭企业,焦煤集团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炼焦煤和焦化企业,双航母的诞生解决了山西省煤企普遍的同业竞争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把山西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资源,再把电力资源转化为支持新兴产业的要素优势,为后续新兴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支撑。



山西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近年第三产业占比提升,经济增长对于资源型产品价格的依赖已经有所减弱,但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尚不充分,产业转型任重道远。山西省自2010年起便致力于改善“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但产业转型始终任重道远。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动山西省形成“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2019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下达2019年度钢铁行业压减过剩产能目标计划的通知》(晋政办发电〔2019〕18号),对过剩产能的削减做出明确指示。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山西省煤炭行业在“十三五”期间累计退出过剩产能1.57亿吨,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升,2015-2020年第三产业占比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占比。与此同时,山西省积极推进转型替代产业发展。2021年4月,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着力打造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到2025年,拥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中信创、大数据、半导体等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全省新的经济支柱,建成信创、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合成生物产业国家级研发制造基地,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以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的战略目标。


目前,山西省处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阶段,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非煤工业、制造业增速快于煤炭工业,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加快。但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正在进行中,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且在调整过程中依然存在缺乏高新技术注入、高精尖人才匮乏、对传统产业的依赖性较强等短板。近年来,在新兴产业支撑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下,山西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2021年由于煤炭价格涨势迅猛及产量增长,煤炭工业增加值带动第二产业占比快速提升,三次产业结构占比调整至5.7:49.6:44.7,第二产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分地级市看,2021年第三产业占比在50%以上的地市为太原和大同;第三产业占比不足40%的地市有3个,分别为长治市、晋城市和吕梁市。



山西省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太原市,但吕梁市凭借山西汾酒荣登上市公司市值第一的地级市,10个有上市公司的地级市中,有6个地级市的煤制品相关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超50%2022年6月,原注册在山西省运城市的五矿稀土将注册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变更为江西省赣州市,山西省A股上市公司由41家减少至40家,截至2022年11月23日,总市值共计9,046.68亿元。分地级市看,除朔州市外,山西省其他10个地级市均有上市公司,其中吕梁市仅山西汾酒一家上市公司,但市值超3,000亿元,居全省上市公司市值首位;太原市上市公司数量最多,但总市值屈居第二,其中美锦能源、山煤国际、山西焦煤和蓝焰控股均经营煤制品相关产品,总市值合计1,313.90亿元,占太原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3.67%。大同市上市公司中大秦铁路主要经营铁路货运和铁路客运,市值占大同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80.82%。长治市、晋中市、阳泉市、临汾市及晋城市上市公司中主营煤制品及相关产品的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均超50%。



3、区域经济发展


山西省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均处全国中游水平,经济发展对煤炭及相关产业仍较为依赖,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需关注未来煤炭需求逐步下降对山西省经济带来的影响。2019-2021年,山西省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2%、3.6%和9.1%。从绝对数上看,2021年山西省GDP在全国排名第20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2021年山西省人均GDP为64,821元,占全国人均GDP的80.05%,在全国排名第17位。



从增速上看,近年来山西省着力打造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仍显不足,叠加煤炭行业的限产措施及煤炭行业景气度、销售价格下降影响,2017年以来山西省GDP同比增速逐年下降,2020年降低至3.6%。2021年,受益于煤炭行情较好,煤炭价格暴涨,同时煤炭产量有所增长,GDP同比增长9.1%,增速位列全国第三位,但名义增速“暴涨”至28%,位列全国第一,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的差异由价格增长导致,煤炭价格增长是山西省GDP总量大幅上升的主要动因。


山西省近年经济增速的波动与煤炭行业景气度高度相关,虽然着力于产业转型,但显然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力尚未形成,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煤炭需求将逐步下降,需关注煤炭行业发展对山西省经济带来的影响。



省会集聚效应明显,太原经济体量遥遥领先,其他地级市GDP规模差异不大,但人均GDP差距较大。从经济总量看,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在山西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比排名第二的长治市高121.64%,而其他城市GDP规模差异不大,太原以南各地市经济总量水平普遍优于太原以北各地市。长治市、吕梁市、运城市GDP规模在2,000~2,500亿元之间;晋城市、临汾市、晋中市、大同市GDP规模在1,500~2,000亿元之间;朔州市、忻州市GDP规模在1,000~1,500亿元之间;此外,阳泉市规模最小,仅为917.0亿元。从GDP增速看,2021年各地级市的GDP名义增速均高于20%,远高于全国GDP的名义增速12.84%,主要系因2021年煤炭行情较好,山西省原煤产量及煤炭价格均有较大增长。从人均GDP来看,2021年太原市、朔州市、晋城市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太原市人均GDP为95,646元,为全国人均GDP水平的118.12%。其他地级市的人均GDP均低于全国人均GDP。



4、区域金融资源


山西省省内金融资源相对较少,商业银行以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为主,城市商业银行数量少。山西省省内金融资源相对较少,按银行类型划分,山西省内银行法人机构含城市商业银行2家,农村商业银行100家,村镇银行77家和信用社12 家(省级1家,地级3家,县级8家),中小银行数量偏多。截至2022年9月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64,940.15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77%,与2021年山西省GDP占全国的占比1.98%相当。除银行外,山西省内专业担保公司仅晋商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一家,由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联合其他6家省属重点非煤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截至2021年末总资产106.93亿元;山西省共2家证券公司,分别为山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同证券有限公司。


山西省内共2家城市商业银行,分别为晋商银行和山西银行,晋商银行立足太原,前身为太原市商业银行,2008年12月更名组建晋商银行,2019年7月于港交所挂牌上市。截至2022年6月晋商银行总资产规模3,158.08亿元。山西银行系以原大同银行、晋城银行、长治银行、晋中银行以及阳泉市商业银行为基础,通过设立投资基金的方式吸收国有资本入资,合并重组而成的。截至2021年末,山西银行资产总额约为2,961.82亿元。


分地区看,除太原市聚集了2大城商行和5家农商行资源外,临汾市、长治市、运城市、晋中市、忻州市聚集了较多农村商业银行资源,其他地市金融资源相对平均。



山西省存贷款余额逐年增长且信贷资产质量逐年改善,太原市金融资源优势明显,其他地级市存贷款规模均一般。山西省贷款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存款业务方面,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规模亦呈稳步增长态势,且存款结构逐步改善,住户存款新增占比超过70%,结构性存款持续压降,不规范存款产品已于2020年末清零。信贷资产质量方面,由于山西省内农商行占比高,全省不良贷款率在高于全国水平,但得益于山西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运营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较差的农信社通过改制实现风险化解以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后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等因素,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呈下降态势,信贷资产质量逐步改善。分区域看,2021年太原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占全省比例分别为34.0%和48.5%,稳居全省首位,贷款余额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的分别为晋中市(2,475.2亿元)、长治市(2,206.7亿元)、晋城市(2,104.4亿元)和临汾市(2,048.3亿元),其余各市贷款余额规模基本在1,000-2,000亿元之间。



5、财政与债务


山西省财政收入质量较好,2021年能源价格攀升,拉动地区财政收入增速大涨,但财政自给程度一般。2021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834.6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4位(2020年为第17位);同比增长23.4%,增速在全国排名第2位,主要系因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带动当地企业所得税及资源税等相关税收收入上涨。2019-2021年山西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5.97%、70.80%和73.90%,占比占比小幅波动,但均在70%以上,财政收入质量较好。2019-2021年山西省财政自给率分别为49.81%、44.93%和56.15%,财政自给程度一般。2021年山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为980.49亿元,同比下降14.9%,降幅较大,主要系因土地出让情况不及预期。




受煤炭价格上涨影响,山西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上涨,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差异较大且呈现波动,除晋城市和太原市外,其他地级市财政收支平衡能力一般。太原市2021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44亿元,在山西省内遥遥领先,其次是吕梁市、长治市和晋城市,均在200.00亿元以上,除阳泉市(56.19亿元)外,其余城市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在100.00-200.00亿元之间。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来看,2021年除阳泉市(-1.29%)和晋中市(1.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较小外,其余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超10%。对比2021年名义GDP增速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排名前五的城市(晋城市、长治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在2021年名义GDP增速的排名也在前五。2022年1-9月,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保持较高增速,各地级市增速有所分化,晋城市、长治市、朔州市、吕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超过50%,晋中市、太原市和运城市增速则回落至10%以下。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均较高,除晋中市(69.86%)和晋城市(56.45%)外,均在70%以上,其中朔州市税收占比高达85.40%。


财政收支平衡方面,2021年除晋城市、太原市财政自给率在60%以上外,其他地级市均低于60%,其中忻州市(29.97%)和运城市(26.37%)财政自给率较低。


政府基金收入方面,山西省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差异较大,且近年均呈现一定波动,主要受各地级市土地出让及房地产市场影响,其中太原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居首位,2021年实现263.64亿元,但连续两年较大幅度下降,其次是运城市(116.5亿元)和长治市(105.82亿元),其余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低于100亿元。



若仅考虑政府直接债务和城投公司债务,山西省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债务规模和综合财力均处于中等靠后水平,债务风险整体可控。截至2021年末,山西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5,413.66亿元,同比增长17.37%,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市本级。2021年山西省广义债务率为164.81%,全国排名(从高到低)第22位,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山西省各地级市债务负担均不高,债务风险可控。从广义债务率来看,太原市债务规模远远高于其他地级市,截至2021年末广义债务率为201.81%,阳泉市居第二,广义债务率171.22%,其余地级市的广义债务率均低于150%,债务规模与综合财力基本匹配,债务风险可控。



山西省省属煤企债务规模大,考虑省属煤企债务后的广义政府债务率较高;省属煤企的短期债务占比高,债务结构有待改善。山西省省属煤企由于具备国企背景,虽然按业务分类,省属煤企不能作为城投公司来计入广义政府债务中,但实际上在煤炭产业债行情较好时,山西省属煤企发债融资较活跃,在煤炭产业债行情差时,城投公司发债则较活跃,并且国有煤炭企业大多数均由自己完成矿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说山西省的国有煤企部分承担着城投公司的融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若将山西省已发债的6家省属企业的有息债务考虑进来,山西省的广义债务率为365.86%,处于较高水平。山西省6家省属煤企截至2021年末的总债务规模合计11,828.11亿元,债务规模大。截至2021年末除晋能电力外,其他5家短期债务占比均超过50%,而现金短期债务比方面,除潞安化工和晋能电力外,均低于0.5,债务结构有待改善。






、区域城投及融资情况

 



1、区域城投盘点


山西省城投数量少,以省级、地级市为主,区县平台发债数量少,高级别主体集中省级城投、省会城市及强地级市。本报告统计范围内的山西省城投平台共24家,有存续债的城投平台有17家(数据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其中省级平台4家,地级市平台10家,区县平台3家。按地级市划分,太原市城投平台数量最多,长治市和晋中市有存续债的平台数量高于一家,阳泉市及吕梁市的城投已无存续债券,其余各市均仅有1家有存续债的城投平台。从平台级别分布来看[2],AAA级平台3家,其中2家省级平台,一家太原市的地级市平台;AA+级平台8家,其中太原市的太原市高速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已无存续债券,剩余7家有存续债券的平台分别分布于太原市(3家)、临汾市(1家)、长治市(1家)、晋中市(1家)和晋城市(1家),其中太原市的平台为2家省级平台和1家地级市平台,其他平台均为当地最核心的地级市平台;AA级平台7家,其中位于太原市的开发区平台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新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长治市的地级市平台长治市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均已无存续债券,剩余5家分别分布于朔州市、忻州市、大同市、运城市和长治市,除长治市的长治市上党区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为区县级平台外,其他均为地级平台;AA-平台共3家,均有存续债券,分别位于临汾市、晋中市和长治市,均为区县级平台,需要关注的是,山西晋中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因下属子公司存在多笔失信被执行情况、面临较大的代偿风险等因素,2022年展望被调整为负面;其余3家无评级且无存续债券的平台分别位于朔州市、临汾市和吕梁市。



2、城投债发行及净融资


山西省城投净融资额在全国排名靠后,城投债发行集中于省级及太原市,但省级城投平台净融资不大;太原市、运城市、晋城市、临汾市、晋中市近三年发债较活跃,其他地区新发行规模较小;近两年山西省国有煤炭企业债券发行额约为同期城投债发行额的2倍


山西省城投新发行债券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并不活跃,2021年净融资额在全国排名靠后。



2020年至2022年1-11月山西省城投债新发行主要集中于省级和太原市,省级和太原市发行规模占比合计均超过80%。2021年山西省城投债发行规模657.31亿元,同比增长49.05%,其中省级城投发行规模296.21亿元,同比增长21.15%,非省级城投发行规模合计361.10亿元,同比增长83.77%。2022年1-11月,山西省城投债发行规模507.07亿元,其中省级城投发行208.87亿元,非省级城投发行298.20亿元。


净融资额方面,2021年山西省城投净融资规模138.61亿元,同比增长295.01%,2022年1-11月净融资额规模130.89亿元,与2021年水平相当。2021年以来城投债净融资主要集中于太原市。


分地区来看,山西省省级城投虽然近年新发行规模大,但到期规模也大,导致净融资额较小;太原市的新发行和净融资量均保持较高水平,主要系因两个地级市平台均保持较高的发行规模,其中太原市龙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近年发行额均在省内平台内排名第一;运城市、晋城市、晋中市、临汾市近年发行规模和净融资额相对较高,其他城市的平台发行活跃度不高。




2021年以来,山西省城投平台债券融资以AAA和AA+为主。分级别来看,2021年及2022年1-11月,主体级别AAA的城投平台净融资额占比分别为72.30%和83.27%,AA+的城投平台净融资额占比分别为32.47%和25.06%,AA的城投平台净融资规模收缩。



尽管山西省城投债融资不是很活跃,但是国有煤炭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很大,且省属煤炭企业信用利差水平处于历史低位。2021年山西省国有煤炭企业发行债券103期,发行金额1,303.5亿元,约为当年城投债发行额的2倍;2022年1-11月,山西省国有煤企发行债券82期,发行金额1,115亿元,超过同期城投债发行规模的2倍。与此同时,2022年以来,山西省6家省属煤企信用利差自2021年下半年起下行较快,进入2022年以后,信用利差水平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3、存量债券及到期偿还


山西省城投债存续余额全国排名靠后,省级及太原市城投债存续规模占比较大,运城市、晋城市和临汾市存续债券存在集中兑付,省级及其他地级市存续债券期限分布较为均衡


山西省城投债存续余额全国排名靠后,省级城投和太原市规模相对较大。截至2022年11月29日,山西省城投债存续余额为1,337.38亿元(含省级平台),全国排名靠后,其中省级城投存续债券余额533.55亿元,占比39.90%,太原市存续债券余额510.22亿元,占比38.15%;其次是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晋中市,存续规模在40亿以上,吕梁市及阳泉市已无存续债券,其他地级市存续债券规模均不超过20亿。此外,大部分地级市的城投债集中在市级平台,长治市的城投债集中在区县平台。



山西省存续债到期期限分布整体较为均衡,其中省级城投债在2024年到期165.00亿元,占存续债券余额的比重为33.10%,是偿付额最高的一年。地级市方面,太原市2023-2025年到期债券规模分别为83.30亿元、120.92亿元和128.00亿元,占2021年太原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67%、28.56%和30.23%,2024年及2025年是兑付的高峰期。晋城市和运城市2023年到期的债券规模分别占其存续债券余额的55.56%和66.35%,占其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2.44%和47.62%,运城市面临一定的短期偿债压力。临汾市2024年到期43.25亿元,且均集中在上半年,占其存续债规模的60.28%,占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7.20%,虽集中兑付但偿还压力不大。其他地级市城投债券余额规模较小,或者到期期限较长,偿还压力较小。



4、利差分析


与债务规模接近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相比,山西省利差水平偏高,与经济、财力接近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相比,山西省利差水平偏低,且2022年以来利差有所下降;山西省不同地级市间信用利差存在分化,临汾市信用利差持续走高


与债务规模接近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3]相比,山西省利差水平偏高,与经济、财力接近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相比,山西省利差水平偏低。从利差走势来看,受城投债整体融资环境宽松及山西省财政实力逐年增强影响,2021年以来山西省城投信用利差呈下降态势,且与北京市城投债信用利差的差额逐渐收窄。




分地级市来看,山西省各市城投利差走势分化较大,其中太原市和晋中市利差水平低,临汾市和运城市利差水平较高。临汾市自2022年4月以来利差水平逐渐与山西省其他地级市的趋势背离并持续走高,临汾市内已发债的城投平台仅临汾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临汾投资”)1家,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临汾投资2021年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并于2022年4月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强调事项系因临汾市人民政府将市国资委持有的晋能控股电力集团有限公司1.9818%股权划转至临汾投资但截至审计报告出具日未完成工商变更,该部分股权入账价值14.08亿元,且截至2022年11月末工商变更仍未完成。运城市城投平台仅运城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城城投”)1家,2021年6-11月,运城城投连续三期短期融资券因市场变化而取消发行,虽三期债券最后均成功发行并兑付,但信用利差自2021年7月起仍持续走高,2022年2月起有所下降。



[1] 统计范围含总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

[2] 级别分类为“AA-及以下”系指外评级别在AA-级及以下,以及未知外部评级的公司。

[3] 截至2021年末与山西省总债务规模接近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为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海南,政府直接债务规模接近的为新疆、黑龙江、吉林、甘肃、海南;广义债务率接近的为辽宁、内蒙古、北京、广东;GDP规模接近的为广西、内蒙古;一般预算收入规模接近的为湖南、江西,综合财力接近的为重庆、新疆,综合以上因素,本报告选取相应地区样本与山西省作为比较。


作者 I 崔彬杨 宋晨阳 胡长森部门 I 中证鹏元 工商企业评级部关注公众号向后台留言可获得更多报告转载请标明出处

欢迎关注#中证鹏元评级#视频号

   

  ●景气上行——生猪产业链转债乘势而上 

  ●高速公路行业:疫情管控放松,跨区域流动增强,行业信用质量整体改善

  ●2022年城投大事记TOP10

  ●干货收藏 | 中证鹏元城投区域面面观合集出炉!

  ●天津市债务风险剖析及展望

  ●西安市经济财政概况与城投债发行现状

  ●全球折价交易的违约经验及对中国展期企业的启示

  ●医疗器械行业:潮水消退行业增长迎来新动能,企业信用水平出现分化,但整体环境仍较好

  ●新疆及新疆城投面面观

  ●财政部长再提打破兜底预期,城投债风险怎么看?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中证鹏元评级)为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鹏元)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中证鹏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原创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通过合理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报告中观点仅是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相关公开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