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谈话录(杜课928期)

杜骏飞等 杜课 2020-01-25


新闻谈话录

杜骏飞 等


住院期间的吴花燕。安小庆摄。


童思寒 问:


媒体报道伦理引起的争议,一向是新闻学的焦点。在吴花燕和春蕾计划等网络募捐事件中,更是如此。目前,在武汉肺炎事件中,也渐露端倪。据了解,当初,部分自媒体对于吴花燕经历的夸大描述,影响了她治疗期的心情,致使她长期抑郁,并影响病情直至去世。当然,这些夸张内容所吸引的流量,也为吴花燕募得了更多的捐款。请问老师,从新闻从业者角度来看,慈善类报道在考虑受捐者的人格利益(如隐私、心情)和直接利益(募捐数量)时,应该怎样去平衡呢?一如对疫情的种种自媒体报道,在呼吁警醒的效能和确保精确可信之间,应该怎样去平衡?最终衡量报道“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杜骏飞:


没有真实可信,就不是专业报道。不顾社会伦理,就算不上是负责的新闻。一篇报道“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是否“专业”。不专业的报道,越是“成功”,越是背离新闻本身。


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中有所谓最小伤害原则,是指新闻人务需同情那些因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特别是儿童及没有接受采访经验的人。


专业规范要求我们,采访和使用那些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时,要格外谨慎。要明白采访报道可能伤害他人或使其不安。


要明白普通百姓比公众人物有更多的隐私权。即使万众瞩目的病人,他和家人的隐私,也需要新闻伦理的保护。


追逐新闻并不意味着可以自以为是。要品位高尚,勿以耸人听闻迎合公众。



北京朝阳医院外观。图片来自网络。


洛松 问:


杜老师,1月20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通告称,北京朝阳医院发生了一起暴力伤医事件,有记者在前往医院采访时遭到扣押。据传,现场记者们表示,被“抓记者抓出了经验”。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这些未来的新闻记者还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吗?我们这个职业还有意义吗?


杜骏飞:


你所说的扣押记者风波,据我本人核实,其中一位是财新实习记者,昨天是她实习的最后一天。她是在痛哭中被领回财新的。我相信,她会对这一天的经历铭记一生。她也会因为这样的经历受用一生。毕竟,不曾在黑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不曾被拒访的记者不足以做新闻。


采访受阻,固然令人沮丧,但这是职业记者生涯的一部分。如果是一个成熟的新闻记者,也许还是会先千方百计完成采访,直到太阳再次升起时,才会在意起当时遭到何种对待。许多杰出的前辈记者,都曾以自己坚韧的表现证明过这一点。


关于实习记者指南,杜课里,有过一篇这类故事的回忆录(高丽莉的杜课回忆(总第296期)),请予参详。


不过我真正要说的是,2020年毕竟已不是2003年了。


日前最高领导人批示,要求“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深化国际合作。”最新的消息是,国信办今天在会议上承诺将开启密集发布,承诺对疫情透明公开。无论如何,国家总要进步,人类总会前行。


《新京报》转发过一篇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的文章说:“手机上每一次闪烁的消息,都是对生命该有的尊重。信息只有足够公开,才能引起公众的重视,防控措施才能施展开手脚,让最有效的措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到位。自欺欺人,只会让疫情愈演愈烈,把一场原本可控的天灾,变成付出巨大代价的人祸。”其实,天灾转为人祸这段话,我在2003年也说过。


我昨天提到过,SARS当年还是靠信息公开、限制人流、天气回暖才逆转局面。从这个意义上,新闻工作者又何尝不是与疫情搏杀的白衣战士?



柴静非典采访现场。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无名 问:


今天重温了柴静的那篇《非典阻击战》,看完感到后背一阵发凉。晚上新闻中播报,84岁钟南山行程曝光,同时有15名医护人员感染。所有中国人都在致敬这一群在疫情中逆行的医务工作者,但我唯独想问:为何前线没有调查记者的身影?2003年的那些调查记者都到哪里去了?


杜骏飞:


记者可能凋谢,但新闻从不灭绝。 也许,那个在痛哭中被领回财新的实习生会是下一代调查记者,也许,此刻正有无数潜在的调查记者枕戈待旦。


因为种种原因,调查记者确实是变少了,但从全社会来看,公众对新闻真相的渴求,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对新闻立场的鉴审,也空前地增强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时代或有莫名的停滞,但毕竟,天道难逆,民意难违。


这几天一直在读财新的全方位跟进报道,刚才还读到了《三联生活周刊》王珊 、张从志、吴琪三位记者从最前线发来的走访报道(现场 | 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如此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在如此纷乱的舆论环境下,能读到信息量如此大、情节如此细密的记者现场报道,让无数人了解到了疫情的实况和趋向。无论是对国家来说,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新闻报道都无比珍贵!


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无论技术如何侵入,无论世风如何不古,真正的新闻业仍将是“纯正的知识分子行业”,整个中国仍然对“一切为了人”的新闻人充满期待。(参见:杜课496期,及一位读者的阐释。)


我和你一样,爱戴钟先生和那一群伟大的医务工作者,我尊敬他们在人群中逆行而上的样子。而我也仍将爱戴理想中的新闻人,也将尊敬一切知识人逆行而上的样子——延及我们自身。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人物:数字白璧德 | 怀念辛弃疾 | 读帕斯卡尔 | 读苏洵有感 | 挽董健先生 | 胡适六句夜访马克· 吐温


视频杜课导言新闻理想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人的连接 | 新年述怀 | 与杜老师共进晚餐 | 金陵赋清平乐二十七八岁的人生注释永恒回归 | 女生箴言 


关注 我们会悼念谁 通往公开之路 | 那些相见恨晚的见识点赞、挽尊和摹因 马云有什么错呢 再谈996 心酸的成年 知善知恶激辩圣母院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自尊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费凡

责编|费凡 高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