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回顾 | 2022年伦敦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攫取主义(Extractionism)

伦敦中国科幻协会 科幻巴别塔 2023-09-22

朋友们好!这是伦敦科幻研究协会2022年年会的会议回顾,本次会议从“攫取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以及人与其它非人环境的互动关系。感谢Mia、李思齐、颜雯迪、小王、Scarlet和 旦雪的支持!

  • 1A:非人类与人类

  • 1B:攫取主义的病理学解读

  • 2A:反思技术改造

  • 2B:食物未来主义

  • 3A:海洋、海岸与蓝色科幻

  • 3B:数据、市场与监控

  • 4A:去殖民化与方法

  • 4B:作为资本的人类

  • 5A:物质、攫取与能源

  • 5B:创意表演

2022年10月8日至9日,伦敦科幻研究协会(London 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Community,LSFRC)2022年年会在线上顺利举行,主题为“攫取主义”(Extractionism)。
在近几年,随着“生态批评”“人类世”等概念成为文化与政治经济领域的热门议题,学者们同样也注意到科幻作品对于相关问题的回应。自工业革命起,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水涨船高,而由于资源开采带来的种种环境破坏和污染也愈演愈烈。更重要的是,污染与风险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若想讨论我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攫取”,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受此影响的受害者。
他们是哪些群体?他们的诉求是否得到尊重?
在本次LSFRC年会的10个专题中,学者们从经济、环境、食物、数据、市场、能源等角度,结合诸多科幻文本与影视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下面,我们将会议的部分内容,以专题汇总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专题1A:非人类与人类

在会议第一个专题中,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的博士生Iuliia Ibragimova以后人类视角阐释非人类生物形态的活体宇宙飞船与人类的关系,梳理了斯蒂芬·巴斯克斯(Stephen Baxter)的《泽利》系列(Xeelee Sequence,1991—2018)、澳美合拍的科幻电视剧《遥远星际》(Farscape,1999—2003),伊丽莎白·贝尔(Elizabeth Bear)和萨拉·莫内特(Sarah Monette)的《超流体飞船》(“Boojum”,2012),尼狄·奥考拉夫(Nnedi Okorafor)的“宾蒂”系列(Binti Series,2015—2018)中出现的活体宇宙飞船形象。Ibragimova注意到,人类/类人外星人和活体宇宙飞船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模式,其中一些是严格的等级制的,而另一些则是各种形式的剥削,非人类其他生命体受到人类/类人生物的剥削。在Ibragimova看来,人类和活体宇宙飞船共存关系驳斥了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提供了人类和非人类共存关系的可能。

《遥远星际》(Farscape,1999—2003)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比萨大学联合哲学学院(Florence-Pisa Doctoral School in Philosophy)博士研究生Chiara Montalti借助美人鱼形象,讨论了残疾与自然环境的(不)公正关系。她以澳大利亚艺术家和舞者汉娜·考米克(Hanna Cormick)的艺术表演为例,后者曾拍摄一系列以自身残疾与环境结合的照片来引导人们关注澳大利亚等地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等问题。Montalti认为,这些摄影作品将微观的舞者身体与宏观的地球之躯结合。同时,她也指出,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在环境危机中处于特殊的弱势位置,环境危机也在造成残疾、疾病和创伤,因此,我们也应该反思现有生产结构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形成一种反资本主义的思考。

Hanna Cormick的美人鱼表演

波兰克拉科夫师范大学(Pedagogical University of Cracow)英语研究助理教授Malgorzata Kowalcze讨论了斯坦尼斯劳·莱姆(Stanisław Lem)的第一部小说《火星来客》(The Man from Mars,1946)中的火星生物与人类认知的关系。在科学家与火星省区对话时,人类对该生物的认知方式也逐渐变好,在人类眼中,火星生物从机器转变到人或“Areanthrop”,反映出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模糊编辑。这类常常发生在实验室中的“第一类接触”在莱姆的笔下因物质形态、身体结构和认知上的差异使得智慧生物之间很难交流,但始终存在认知彼此的核心冲动。Kowalcze认为,莱姆的作品反映出人类认知和理性思维的复杂性,让外星生命Aaranthrop在认知层面真实可想。


《火星来客》(The Man from Mars,1946)

1B:攫取主义的病理学解读

在本专题中,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比较文学博士研究生吕广钊以韩松的《医院》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数据监控下的疼痛,数字永生,与死亡政治学。他认为韩松设想了一个无数医院构成的世界。在其中,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崩溃为一个,即病人和医生的关系。它模仿了笛卡尔式的怀疑过程(radical doubt),我们跟随主人公杨伟在他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对医院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被打破、并被重建。但与笛卡尔不同的是,最终经受住《医院》终极怀疑的并不是笛卡尔的“我思”,而是小说中众生所遭受的永恒痛苦——无法死亡。通过一个彻底的数据化和数字化的过程,病人被转化为一个算法代码流,成为可以被收集、保存和重新访问数字档案。这些“档案”取代病人成为生物政治学的目标,这表明了一种本体论的转变,预示着政府性、认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变化。


韩松的《医院》三部曲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Bucharest)文化研究博士研究生Diana Novaceanu以地球病人的视角探讨了“攫取”这一概念。她认为攫取作为一种病理诊断手段,在解剖学与环境学层面上,相互交织依存。考虑其在西方医学中的使用以及与福柯的“医学凝视”的隐含关系,临床攫取成为艺术家探讨环境退化和破坏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创作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生态与未来主义的梦境——在画廊或博物馆中向公众提供物理和时间上的场景。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折射了怪诞的病态和非线性的生物社会进化过程。


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文系硕士研究生Jamie Uy探讨了新加坡第一部科幻故事片《流放化身》(2004)中由蜻蜓式无人机、赏金猎人和计算机病毒合力营造的反乌托邦式的技术官僚环境。她认为,技术官僚的思维模式使攫取过程无处不在,它将环境视为经济现代化的原始工具。新加坡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与其现代技术官僚制主导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虽然新加坡政府通过其“花园城市”的愿景将这个岛国推销为一个绿意盎然的技术乌托邦,但当代新加坡科幻小说对国家的高科技未来形象提出了深度质疑。《流放化身》所涵盖的异化环境、身体劳动与疾病等主题的讨论,质疑了新加坡国家的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复杂性。


Avatar Exile(流放化身,2004)

2A:反思技术改造

印度棉花大学(Cotton University)的英语系助理教授Anupom Kumar Hazarika 探讨了曼珠拉·帕德马纳班(Manjula Padmanabhan)的《逃离》(Escape,2008)和普利亚·萨鲁凯·查布里亚(Priya Sarukkai Chabria)的《第14代》(Generation 14,2008)中的性别化他者与技术之间的关联。他认为,印度的乌托邦小说起源于女性作家的科幻小说创作。这两部小说都敏锐地捕捉了后殖民时期的女性身体现实,与技术推动的西方资本主义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女性主义对技术产生了有效的干预,这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现实中技术、性别,与反乌托邦叙述千丝万缕的联系。


Manjula Padmanabhan,Escape

印度古吉拉特邦艺术与科学学院(Gujarat Arts and Science College)助理教授Monali Chatterjee 探讨了阿德里什·巴德罕(Adrish Bardhan)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攫取概念。她指出,大多数孟加拉语的科幻小说都是为儿童和年轻读者创作的。这类小说中富有想象力的内容往往通过其微妙的说教,使非专业的读者成为具有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公民。她认为,巴德罕的小说涉及对人类困境的未来主义描述,这些故事通常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追溯了未来主义书写和技术文化发展如何从不同侧面展示攫取的概念。


阿德里什·巴德罕(Adrish Bardhan,1923~2019)

2B:食物未来主义

独立研究、评论者Graham Head考察了海因莱因(Heinlein)的长篇小说《穿上太空衣去旅行》(Have Spacesuit Will Travel,1958)中提到的人们对菠萝罐头的渴望。并由此展开,总结了“菠萝”的欧洲之旅。首先由哥伦布从美洲带回,但因无法长途运输而只为贵族享用,很长一段时间,菠萝都是生活在欧洲的精英阶层的象征,它指向欲望、地位。但到了19世纪中期,新的罐装保存技术使下层阶级也能吃到菠萝的果肉。为了满足大众对菠萝的热爱,在加勒比海和夏威夷建立了巨大的菠萝种植园。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Graham Head指出,“菠萝”(罐头)在一个关于技术、权力和榨取的更广泛的叙事中标志着有关殖民的冲动,这种工业化的食品,代表着技术进步、民族国家权力、殖民主义剥削和欲望的令人兴奋的混合。


Heinlein Have Spacesuit Will Travel,1958

澳大利亚推想小说作家Gillian Polack介绍了小说对于本地文化的传播,她将“食物”视为“过程”,简要考察了澳大利亚作家丽莎·福勒(Lisa Fuller)的青少年小说《鬼鸟》(Ghost Bird,2019)和萨姆·霍克(Sam Hawke)的《谎言之城》(City of Lies,2018)中对食物的处理。这两篇小说虽然采用了不同的食物框架,但都揭示了包括题材、作者背景、出版相关事项等在内的文化特征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食物因与饮食方式直接相关,而与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紧密相连。


丽萨·福勒《鬼鸟》

3A:海洋、海岸与蓝色科幻

英国坎特伯雷基督大学(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创意写作高级讲师、作家Peggy Riley介绍了她的小说《西塞尔特》(Seasalter,forthcoming)。这部推想小说由她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读艺术硕士时所写的学位论文发展而来,讲述了一位被海水吞没的小镇歌手和居住在深海的怪物之间的故事。Riley的作品受到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和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等人的影响,并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住在坎特伯雷西塞尔特附近的她亲眼目睹了牡蛎养殖、渔船开垦、干旱等现象对海岸线的侵蚀。在这部作品里,她构思了一个正在对抗这些问题的东肯特社区,其中一个家庭收藏着一条怪兽尾巴作为1953年大洪水战斗的纪念品。当这个大家庭的家主去世后,怪物从海底回到岸上向家主的儿子讨要尾巴。然而当尾巴被毁掉后,怪物使水面再次上升直到吞没整片土地。这是一部关于海洋人文的作品,也是一篇关于生态威胁的故事:海洋的生态遭受人类的威胁,同时人类的安危也受到海洋和海洋生物的威胁。

英国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博士研究生Frances Hallam的研究围绕恩尼狄·奥考拉夫(Nnedi Okorafor)于2014年出版的小说《泻湖》(Lagoon)展开。《泻湖》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本石油小说(petrofiction)。在这部作品中,外星人降落在了拉各斯的各个水域,带来了一种可以攻击输油管道的变异鱼以净化水域,并且希望拉各斯的市民承诺会为他们带来“后石油时代”。Hallam将小说拉各斯海岸线上的石油殖民项目与外星人和变异人之间的接触进行了对比,其中“初次接触”(first contact)这一科幻殖民比喻被颠覆,一种可持续性的、和谐的海洋生态即将到来。Hallam重点讨论了三个非人类/后人类/超人类的海洋意象:变异鱼、石油钻井平台和一种两栖混合体——作为人类世时代的怪物,它们代表着对海洋生态的威胁以及对共生、转化和融合的渴望。尽管小说描绘了被“殖民”的海域,Hallam认为我们不能将海洋和拉各斯单纯理解为被动的、等待被开发的空间。尽管石油钻井平台中的怪物似乎代表了对自然的殖民,但水域中的人类和非人类居民为这个空间带来了后殖民属性。

Nnedi Okorafor Lagoon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英文系副教授Teresa Shewry讨论了夏威夷戏剧团体Tuntadun Films于2019年拍摄的短片《TMT-5000》。在这部短片中,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在抱怨他收到的新望远镜,而与此同时,他的父亲正在指责他因为摆了13架望远镜而把家里弄得一团糟。随后,这位愤怒的父亲顺着望远镜看到了远方一头正在嘶吼的驴子。Shewry讨论了这部短片和夏威夷诗人乔·巴拉兹(Joe Balaz)在2019年的“科学课”中针对茂那凯亚火山上建造的新望远镜所采用的幽默化手段。通过修饰镜头语言的转变,这些艺术家对那些试图将火山用于建造观测站的人和机构进行了尖锐的谴责。Shewry认为巴拉兹和短片导演的论点与布莱恩·卡茂利·库瓦达(Bryan Kamaoli Kuwada)共鸣,即:夏威夷科幻小说将背景设定在茂那凯亚火山等需要保护的土地上。这种幽默的科幻作品批判性地设计天文和采掘业,在反思现实的同时也在人与自然(如山、星星)的关系中为读者重新带来乐趣。

3B:数据、市场与监控

德国吕讷堡大学(Leuphana University)文化批评博士研究生Katerina Genidogan从后殖民主义与恶托邦研究的角度出发,批判地审视了环境未来主义叙事在刻画非洲黑人社群时显现的系统性偏见。她引用了加纳裔英国作家科杜沃·爱生(Kodwo Eshun)的文章《展望非洲未来主义》(Further Considerations on Afrofuturism,2003),并且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对非洲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并同时造成了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Genidogan进一步强调了“原住民反未来宣言”(Indigenous Anti-Future Manifesto),认为“未来”并不是同质的,而我们对于未来的探讨,也因此需要考虑到属于“地方”的特定社会冲突。

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 (UMass Boston)英文系副教授Hugh C. O’Connell首先介绍了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的在《监控资本主义时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2019)中观察到的资本与算法的共谋。他认为,当下政治经济学家所讨论的数据化与算法化时代,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初见雏形。通过讨论丹尼尔·加卢耶 (Daniel Galouye)的《十三层空间》(Simulacron-3,1964)以及电影《世界旦夕之间》(Welt am Draht)等作品,O’Connell指出,晚期资本主义已逐步失去从“外部”(非资本主义环境)攫取利润的空间,因此转而“向内”攫取,即资本的“实质吸纳”。它进一步占有了数字空间,将数据转换为某种剩余价值,将其并入资本的剥削体系之中。


肖莎娜·祖博夫《监控资本主义时代》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Daniel Davison-Vecchione从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1905)出发,强调了韦伯在气候与生态研究领域所作的原创性贡献。在他看来,韦伯正确地指出了环境事件背后的资本推力,以及由此衍生出文化影响。他随后分析了阿特伍德“疯癫亚当”三部曲(the MaddAddam trilogy,2003-2013)的环境母题以及后人文主义叙事。在此基础上,Davison-Vecchione强调了现代性所内在的暴力倾向,以及韦伯与阿特伍德在方法论上的相似性。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4A:去殖民化与方法

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英文系博士研究生Amy Bouwer注意到,在近日女权主义抗议活动中,身穿深红色长袍、头戴白色兜帽的人数有所增加,她认为该现象表明以《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为代表的生殖反乌托邦叙事不仅能够塑造女性反抗的形象,还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父权制的权力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Amy Bouwer指出,路易斯·埃德里希(Louise Erdrich)的《活神的未来之家》(Future Home of the Living God,2017)不仅是对《使女的故事》的重要回应,还以一种非殖民化的方式证明了生殖正义一直以来都要求瓦解白人定居者的殖民。此外,Amy Bouwer还指出,推理小说可以拓展女权主义关于行动的想象,而且可被视为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反乌托邦轨迹努力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使女的故事》

印度新德里维韦卡南达研究院(Vivekananda Institute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New Delhi)助理教授Jasmine Sharma博士通过分析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的小说《活山:我们时代的寓言》(The Living Mountain: A Fable for our Times,2022)研究资本主义动态,探讨殖民开采自然资源的毁灭性后果。她认为,这篇小说虽然很短(只有35页),但作者用一个有趣的梦来书写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寓言的形式向我们说明人类贪得无厌的需求会导致灾难性的道理。与此同时,Sharma指出,以本书为代表的推理小说,从不同的形式为当前现实提供批判性,并以融合科学、虚构、幻想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方式,改变我们对现实的熟悉认识,为我们塑造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进而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


阿米塔夫·高希《活山:我们时代的寓言》

加拿大策展人、艺术史研究者王巧儒(Diane Hau Yu Wong)批判了近几十年以“白人”为中心的“人类世”叙述,以及与之相关的主流“启示录”愿景中假定的线性时间性。她追溯了20世纪中后期非洲未来主义的发展及其在21世纪的复兴,并将这一概念置于艺术的历史背景中。在一定程度上,王巧儒的研究拒绝了单一未来的概念,并假设新的时间性处于主流的中心,且以非洲未来主义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多元的、公平的未来。在她看来,这些未来与我们自己的未来是平行的,我们可以从这些未来坍塌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4B:作为资本的人类

印度德里大学(Delhi University)博士研究生Paromita Patranobish以“弃置”(Discard)为出发点讨论了陈楸帆的《荒潮》。她借鉴了加拿大学者麦克斯·里布瓦隆(Max Liboiron)在《污染是殖民主义》(Pollution is Colonialism,2021)一书中的观点,即废弃物是殖民主义领土想象的延伸。Patranobish也引用了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凯瑟琳·尤瑟夫(Kathryn Yusoff)的观点,将身体、劳动和能力作为殖民生产和利润的组成部分。她认为,在《荒潮》中,反抗的可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义肢成为资本榨取在肉体层面的运作;通过对技术性的建构,模糊了人类/非人类、神圣/平凡、生/死等之间的对立和差异;将废物(waste)概念化为一个后人类集合体,由相互作用和相互纠缠的物质和非物质机构、强度和影响组成,使我们能够用超越商品逻辑去重新思考丢弃的地理环境。


麦克斯·里布瓦隆《污染是殖民主义》

知名菲律宾作家、编辑,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硕士研究生Sydney Paige Guerrero讨论了菲律宾科幻小说中的太空旅行和探索。她认为,经典的科幻小说对太空旅行的书写聚焦在征服这一主题,而在菲律宾的科幻小说中,对这个主题的书写是为了批判新殖民主义劳动实践,特别是劳动力迁移和剥削。Sydney引用了Gabriela Lee在SFRA Review上发表的《想象家庭生活:菲律宾科幻小说中的移民劳动力》(Dreaming Domesticity: The Migrant Workforce in Philippine Science Fiction,2022) 一文。Sydney主要介绍了三个菲律宾科幻小说:伊莱莎·维多利亚(Eliza Victoria)的 《勇气》(Fortitude,2016),拉肯·乌马里(Lakan Umali) 的《赛瑞斯女孩》(The Ceres Girl,2016),以及西莱斯汀·特立尼达(Celestine Trinidad)的 《夺取盖娅》(Taking Gaia,2013)。在这些作品中,菲律宾的太空旅行者不是英雄式的航行者,而是人力资本。这些文本实现了对新殖民主义劳动实践的探索。Sydney认为这些故事有意识地回击了帝国主义的进步言论,重新部署了一个经常被用来推进这种言论的特例,利用一个熟悉的工具来重塑和质疑对全球化经济的进步的看法。

5A:物质、攫取与能源

巴西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asilia)博士研究生Vítor Castelões Gama首先介绍了亚马逊地区的矿产经济,强调了采矿在当地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亚马逊原住民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收到的冲击。在他看来,科幻作品对于大规模采矿大都持有负面态度,这是因为大规模采矿已经成为主流文化与文学默认的意识形态,因而成为后者的隐藏背景,而不是需要反思的社会问题。他随后探讨了Nenê Macaggi 的《采矿的女人》(A mulher do garimpo,1976)、Roberto de Sousa Causo的《绿色地球》(Terra Verde,2000), Davi Kopenawá Yanomami的《天空坠落》(Fall of the Sky,2010)以及 Jaider Esbell 的《八月的下午,九月的早晨和秋天的夜晚》(Tardes de Agosto, Manhãs de Setembro e Noites de Outono,2013)等作品,并以此为例,分析了森林、黄金、湖泊、河流等意象在科幻作品中的再现。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 (Federal University of Minas Gerais)博士研究生Caio Dayrell Santos以及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硕士研究生Luiza Quental介绍了电影《铁境》(Ironland,2021)。《铁境》于在2015年巴西马里亚纳大坝破裂后拍摄制作,镜头跟随地理学家卡米拉的视角,展示了米纳斯吉拉斯州的采矿项目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破坏。他们认为,电影从经济和政治层面上揭露了该地区的生态灾难,而正是这种灾难性的环境,使主人公能够建立起新的社会关心,从而获得新的身份。他们随后从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情感理论和罗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的后人文主体性概念出发,简单介绍了其他关于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影视作品,而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也能够以新的方式,重建当地人被破坏的家园。

巴西矿产经济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

格拉斯哥大学硕士研究生Maggie White同样从能源问题出发,讨论了Bethany C. Morrow的小说《MEM》以及作品对于“能源无意识”(energy unconscious)概念的书写。White认为,发达国家早已将能源开采视为自然而然的事件,无需对其“攫取”行为进行任何解释。通过对小说的文本细读,她着重强调了化石燃料与现代性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了隐藏在“人类世”宏大叙事之下、被忽视的种种现象。


Bethany C. Morrow《MEM》

5B:创意表演

美国当代艺术家、作曲家Amy Cutler介绍了她最新策划的线上艺术展《利用黑洞的七种方法》(7 Ways of Exploiting A Black Hole,2022)。该项目由七层移动电影全息图组成,由黑色雪纺和黑色镀膜玻璃制成,用于档案电影和有声散文。受到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的《在黑洞中捕鱼的失落艺术》(The Lost Art of Fishing in a Black Hole,1971)和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天堂之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的启发,Cutler将其作品同神话联系起来,而黑洞所象征的奇点,则成为了整个艺术装置的焦点。


阿瑟·克拉克《天堂之泉》

中国电影电视编剧、游戏世界建构师Aily Jiang讨论了科幻叙事中“命运”与“科学”的辩证关系,以及由此衍生的创意项目。她在最新的设计中,讨论了“宇宙逆行”这一概念,介绍了她对生命的进化以及意识的超越的理解。她认为,对宇宙来说,生物的诞生与进化本来就是逆行。宇宙中发生着宏伟的天体物理反应。而生命只基于200多种化学元素中的4种,“自闭式”地演进,与自己的“近亲元素”结合,不断演变出更复杂的联结方式,从能够自我复制的简单朊病毒蛋白质,到四处游离的叶绿体,到越来越长的复制脚本DNA……生命进化之路越走越窄,窄到极致,到了蜗牛角上,终于产生了意识。宇宙的趋势是熵的增加,而生命和文明是局部熵的减少。如果存在宇宙意志,那么它的目的就是抹杀生物进化,均衡宇宙的熵值分布,“抹平”宇宙结构中的褶皱部分。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艺术教育教授Lorrie Blair她根据自己在阿巴拉契亚矿区的亲身经历和听到的故事、看到的景象结合在一起,以《阿巴拉契亚鬼故事》(An Appalachian ghost story)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视觉艺术作品。她以不同的身份(孩子、教师、鬼魂)视角来呈现这些景象,又尝试将青花瓷与来自废弃煤矿附近溪流中的有毒径流的颜料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使水变成黄色、橙色、红色或棕色,来警示人类对环境的灾难性破坏。


Lorrie Blair

撰稿:李思齐、吕广钊、马辰、颜雯迪、王瑾、张璇、旦雪
编辑、排版:王瑾

会议回顾汇总

16. 2022年世界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来自边缘的未来(下)
15. 2022年世界科幻研究协会年会:来自边缘的未来 (上)

14. 伯明翰大学:批判性奥威尔

13. 2021年伦敦科幻研究协会年会:科幻——行动与反抗

12. 世界科幻研究协会(SFRA):未来叙事与社会公倚

11. 格拉斯哥大学:格拉斯哥国际奇幻论坛 GIFCon 2021

10. 奥克塔维娅·巴特勒(Octavia E. Butler)研究会2021年度会议

9.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超越边界:帝国、身体与科幻文学

8. 伦敦科幻研究协会 : 进行中的项目 (Work in Progress)

7. 利兹大学:当代中国类型文学及海外接受

6.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生产性未来:科幻小说中的政治经济

5. 兰卡斯特大学:幻想与身体 (Embodying Fantastika)

4.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非洲与亚洲的未来意象

3.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最终章)

2.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二)

1. 牛津大学:科幻中的种族、性别与科技(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