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禅宗的迷人风采——棒下见性 骂下荐取(十五)

灵隐寺 2024-03-19


中国禅宗,五家七宗,枝分派列,宗风激扬,各擅胜场,而以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最为妙趣玄奥。这里,我们不妨采取通俗简易的方式,管中窥豹,领略曹洞宗细密无间、超佛越祖、臻于化境的殊胜高深境界。这一篇章,真真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只要您平心静气地品茗,敢保深入智海,般若法喜充满!



五位君臣




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日: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




“五位君臣”源自《宝镜三昧》“重离六爻,偏(即臣、作用、事法界)正(即君、本体、理法界)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系曹洞宗开山鼻祖洞山大师所创。


曹山是洞山的亲传嫡嗣,子承父业,留下许多注解旨诀。我们要了解“五位君臣”,务必回归洞山、曹山和元贤这三位大师的本怀,依其指南作为公认标准,切切不可自立规矩。


所谓“叠而为三(初二爻为一叠,三四爻为一叠,五六爻为一叠),变尽成五(互动变化成为五个卦)”,是以正为阳爻,偏为阴爻,重离六爻,偏正回互。下面逐一解释:




曹山大师还作黑白五种圆相图表示“君臣五位”,其意是借“黑(●)”表“正”,假“白(○)”示“偏”,正偏相资,君臣道合。


以黑多白少(◕)为“正中偏”,正中有偏,此时只眼豁开,顿明本有,为诞生王子,然而初悟之时,理尚未彻,气力不充,用黑多白少之相表示初悟此理;


以白多黑少(◔)为“偏中正”,偏中有正,此时转位(尊位为正)就功(功勋为偏),触境遇缘,不断用功,为朝生王子,用白多黑少之相表示以理融事;


以中黑外白(◉)为“正中来”,由前二位而登上至尊贵位,“正中来”是前后四位的枢纽,前二位入此位,后二位出此位,统前摄后,独一无侣,绝诸对待,用黑在内而白在外表示理事一如;


以全白(○)为“兼中至”,妙印当风,纵横自在,事事无碍,用全白之相表示全体即用;


以全黑(●)为“兼中到”,妙尽功忘,混然无迹,返朴归真,用全黑之相表示全用即体。


曹洞祖师采取这种意象(卦象是意象,图像也是意象)譬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悟道以后渐次通达的境地和归家途中的风光。可谓一位才分,五位俱彰。好比世间之物,才说前,就有后,才说前后,就有中间和左右。


因而,《宝镜三昧》说“如荎草味”,即药中五味子,一草具五味;又说“如金刚杵”(力士手执的宝杵)。



“正中偏”、“偏中正”这前两位相对未兼,“兼中至”、“兼中到”这后两位相对兼带,只有“正中来”独露无对,妙挟前后四位,您看看,这样是不是呈现两头阔、中间狭的形状,像金刚杵一样?


有了这些常识,我们就能明白洞山祖师“君臣五位颂”到底在说些什么了。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洞山原话)。


“正中偏”是讲初悟时分的景象。“三更初夜月明前”,正位用夜分表示,偏位用明分表示,黑中有明,表示理由悟显,所以说曹山点评说“暗里点头”、“肯心自许”。


曹洞宗中兴名将宏智觉祖师颂曰:


云散长空后,虚堂夜月明。


然而悟迹未除,理尚非真,因此“莫怪相逢不相识”,仍须放下迷悟对待,才能端拱无为,所以曹山点评说“忘却也,俱拱手去也”。否则大法不明,难免“隐隐犹怀旧日嫌(可疑之处)”。若有所重,不名沙门,大悟十八,小悟无数,脱尽层层皮肤,吐尽碍膺之物,绝后再苏,欺君不得,所以曹山点评说“今日重什么?这么则不自欺得。”


雪岩钦祖师悟后又经十年,触目槐树才了无疑滞;高峰祖师悟后又经五年,枕子落地才天下太平。这都是非常经典的案例。曹山总结“正中偏”颂曰:


白衣虽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意思是说,初悟此理,如同平头百姓一下子就官拜宰相,但是并不奇怪,因为本来面目各自具足,代代相传的珍贵“簪缨”,只因一念无明而暂时落魄而已。



2、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还认影(洞山原话)。


“偏中正”是讲悟后用功的景象。曹山总括点评说:“缘中会也!”从此不易为水月镜像一般的万法境缘所迷惑,能够自解做活计了。见道之后,犹如“失晓(不知天亮,指起床偏晚,譬喻众生久在轮回不知觉醒)老婆逢古镜”,已经“如临宝镜,形影相睹”了。


曹山点评说“露也,什么模样别不呈色”。此时,头头上显,物物上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分明觌面(见面)更无真”,立处即真,更无别真。


曹山说“未有真时较些子(还差不多)”。只是不可再犯迷糊,“休更迷头还认影”。


曹山又说“不是本来头,莫认影即是”。


曹山总结“偏中正”颂曰:


王宫初降日,玉兔岂能离。

未得无功旨,人天何太迟。


意思是说,初悟之后,如同降生王宫,出生即为王子,但是尚未功成名就,必须假借功勋(为了帮助吴刚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不停地把砍下的枝叶捣碎。祖师常用玉兔譬喻功勋)保任,如果还没到无功用的境界,则未免仍然滞于人天。



3、正中来:

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洞山原话)。


“正中来”是讲证得法身的景象。经过“正中偏”和“偏中正”久久为功之后,证得法身正位,到大休大歇安稳之地,获自受用三昧,诸天捧花无路,魔外潜觑不见。此时,正要从“无中(正位)”转身到“有路(偏位)”过来(正中来),但是尚未入俗,与尘世相隔,所以说“无中有路隔尘埃”。


这位孤家寡人不可触犯,若能善于回互,从旁敲唱显现,也要胜过巧舌如簧,所以说“但(只要)能不触当今(皇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隋朝有位辨士,名叫李知章,只要他参与辩论,大家无不张口结舌,因此被人称为断舌才)”。曹山点评说“叮咛不得”。


曹山总结“正中来”颂曰:


子时当正位,明正在君臣。

未离兜率界,乌鸡雪上行。


子时是十二时辰当中最为独特的时辰,既是一天的开始,又是一天的终结,以此譬喻证得法身正当其时,正当其位,君臣道合,露地白牛,只闲闲地,大休大歇。


“兜率界”是弥勒内院,比喻真净本体界中,“未离兜率界”,就是自受用三昧,尚未转身入尘垂手;“雪”一向被禅宗用来表示“一色边事”,指代本体法界,“乌鸡雪上行”,就是踏在本地风光,理事融为一体。



4、兼中至: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洞山原话)。


“兼中至”是讲功位齐彰的景象。真如不守自性,佛心不堕尊贵,龙天推出,入尘垂手,正不居正,偏不落旁,体用双彰,功位兼至,得他受用三昧。


曹山解说为“冥应众缘,不堕诸有”。此时透脱法身,大机大用,宾主问答,作家相见,虎口横身,收放自如,不会伤锋犯手,所以说“两刃交锋不须避”。曹山点评说:


主客不相触,彼彼不伤,

箭箭相柱,脉脉不断。



虽在红尘堆里灰头土脸,然而如同火里莲花,越炼越鲜亮,这才是真正的好手,所以说“好手犹如火里莲”。


曹山评说“坏不得”。此时自有一股冲天气概,不向如来行处行,敢向声色堆里七颠八倒,所以说“宛然自有冲天气”。


曹山又评说“不从人得,不借也”,全在自心中开显,不从他借。曹山总结“兼中至”颂曰: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火焰里结寒冰,秋天里飞杨花,泥牛在水面哮吼,木马在风中嘶鸣,偏正交参,理事兼至,诸法并兴,万机齐赴。



5、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洞山原话)。


“兼中到”是讲功位俱隐的景象。禅宗渊深透脱,上一位“兼中至”透过法身,体用齐彰,偏正并举,庄严国土,成熟众生,已然登峰造极,但却依然稍逊风骚,略输文采,直须功位俱隐,偏正匿迹,方是臻于化境的无上究竟终极处,才称得上宗门所谓的“向上人”。


曹山解说为“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不是心,不是境,不是事,不是理,从来离名状,天真忘性相。”偏则有语,正则无语,路逢达道人,莫将语默对,所以说“不落有无谁敢和”?可是“人人尽欲出常流”,却不知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有趣即乖,拟向便错。


曹山点评说“有什么出头处?动则死!”还源合本,凡圣情尽,饥来吃饭,困来睡觉,闻佛一声漱口三日,谈禅说道满脸通红,所以说“折合还归炭里坐”。


曹山又点评说:“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玄最妙。”情到深处作弄人,理到极处只是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曹山总结“兼中到”颂曰:


浑然藏理事,朕兆卒难明。

威音王未晓,弥勒岂惺惺?


出神入化到了极处,浑然天成,理事俱泯,朕兆难分,空劫之初的威音王佛尚且不晓得,现在的弥勒菩萨又怎知道呢?到此境地,诸佛不敢觑着,个个亡锋结舌。



见性之人,以本分相见的机语,句句带玄,丝丝入扣。宗门答话不是随便的,两者要真正的相投一-所谓“啐啄同时”。老师接引弟子,如同母鸡孵小鸡-般,小鸡在蛋壳里成熟了,要出来了,在里边啄,而母鸡则在外边啄。母鸡啄早了,鸡儿子没有成熟,啄不得;迟了,小鸡就会闷死在蛋壳里。祖师们接人答话,就如同接生婆一样,一点马虎不得。外行看《五灯会元》,认为祖师们的答话是随便乱说,故弄玄虚,如同说相声一般。要知道机锋一来,如杀人刀,如活人剑,有杀有活,有纵有夺,都是应机而发,引人悟入。如临济的四宾主、四料简、曹洞的五位君臣等,都是著名的接人手法。


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大慧宗杲禅师有一个著名的竹篦子话头。他手中常常拿着一根竹篦条,有时用来打人,有时用来问人,而且常这样问:


“唤作篦条则触”——既是竹篦条,我还问你干么?“不唤作竹篦条则背”——明明是竹篦条嘛,不能唤成其他。但是,“不得有语,不得无语,不得棒,不得唱,不得作女人拜,不得作绕床窜,不得造妖捏怪,装腔作势,一切总不得,是什么?”


这是因为之前祖师的公案用的时间长了,大家熟悉了,所以后来许多祖师干脆不用语言,而是用各样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这些动作,如棒、唱、女人拜、圆相及各种“造妖捏怪”的动作用久了,也会成为八股。所以大慧杲才把这些统统堵死,让你再深一步参。


大慧宗杲禅师的一一个学生说:“老师这个话头我参不了,您老好似一个棒客,把人家全身都抢光了,还要人家拿钱来。”


大慧杲说:“你答得也,不过,拿不出钱来也不行,就拿命来!”宗师的方便怎么讲,恰恰就是想方设法把你思维的路子堵了,把分别思维斩断,还要你“速道速道!


只有这个时候,忽然铁树开化,一个真正的“我”才跳得出来。这样的宗风,在禅宗之外是找不到的。就这一点,说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真是恰当不过,因为你把三藏十二部翻完,也找不到这个答案。


惠明因六祖开示而开悟后,问:“ 上来密语密意外,更有密意否?”看来,祖师传法时是否传有密法这个疑问,早在那时就有了,还不是今天的发明。明确地说,禅宗若讲密法,那就成了密宗,而不是禅宗了。所以六祖极其明白地说:“与汝说者, 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


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就是你自己。这么贴近,哪有半点密呢?自己对自己还有什么秘密吗?若要舍内求外,那自然就有密了。你懂,别人不懂,对别人而言是密,但反观自照,自己明白了自己,密又何成密呢?这是最简单明白的问题,但同时又是最迷惑人的问题。


道出常情




禅宗的棒喝实在太有名了。宗门祖师的机用真是神鬼莫测,机变万端、惊心动魄,有些教育手段甚至完全匪夷所思。下面例举中兴临济宗的汾阳和慈明这两位祖师的故事。


✍话说慈明听闻汾阳善昭祖师颇有道望,就前去参礼。可是,慈明在汾阳那里住了两年,汾阳都不许他入室参学。不仅如此,汾阳每次见到慈明必定指着他的鼻子一阵诟骂,或者大声诋毁诸方。即便是对慈明有所教训,也都是一些流俗鄙事,没有半点佛法道理可讲。换成您,还受得了吗?不哭鼻子才怪呢!


一天,慈明向汾阳和尚哭诉道:“自至法席已再夏(两年),不蒙指示,但(只)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自己一段大事因缘,即本来面目)不明,失出家之利。”、


话还未说完,汾阳祖师早已在仔细地打量着他(这个细节十分重要,大家千万不要粗心大意轻忽漏过。汾阳大师仔细端详,正是在用X光透视和检索他的全部生命信息和时节因缘),突然厉声(果不其然,时机成熟,啐啄同时)骂道:“是(这)恶知识,敢裨贩(贩卖)我!”说完,怒气冲冲地举起拄杖追打楚圆。


可怜的楚圆正想表白和求饶(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大笑),汾阳和尚却一把掩住他的嘴,楚圆豁然大悟,这才恍然明白地说:“是知临济道出常情(临济的机用不可以常理常情测度)!”


七年后,慈明大师辞归时,汾阳祖师感慨地说:“楚圆慈明今日离去,我之道法亦随之东去。”


有其父必有其子。慈明祖师因被汾阳和尚诟骂而开悟,因而在教化牛人学子黄龙慧南之时也采取同样恶辣的手段。


✍当时,黄龙已经名重一时,领徒游方,但初次与慈明祖师见面即被问得无言以对,汗下如雨。第二天,黄龙又入室请益。才隔一夜,慈明貌似变成另一个人,一见黄龙就指着他的鼻子诟骂不已。黄龙大惑不解,说道:“骂岂慈悲法施邪?”


慈明问:“你作骂会那(你当作骂人理解哪)?!”


黄龙一听,言下大悟,作颂呈给慈明祖师。颂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慈明祖师一看,知道黄龙这次彻悟了,便点头印可。


慈明祖师座下有两大神足:一个是方会禅师,开辟出杨岐派;另一个就是这位慧南禅师,创立了黄龙派。黄龙派在北宋时期声势浩大,盛极一时。


真正具大手眼、超宗越格的祖师,一向只以本分事接人,全提向上一机。


什么叫做本分事、全提时节呢?就是


善舞太阿,见者尽死;

击涂毒鼓,闻者皆丧;

拔眼中楔,解脚下绳,

剿绝情识,截断众流。


让您:棒下见性,骂下荐取,否则往往互相钝置,无非都是“宾看宾(在临济宗风里,“主”通常是指明眼人,“宾”是指瞎眼人)”。


古德宗匠对具大根器的弟子,放在身边,时时关照,不敢让他落草一步,慈爱之心,殷殷可鉴。


黄檗柔肠




只要对禅宗略有所知的人,无不晓得一代宗师黄檗是何等人物?


他是百丈会下第一等人物!一惯有杀人不眨眼的手脚。沩山仰山父子最认可这对爷俩,说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大机大用,自然不是寻常机用可匹。这不,后世禅宗祖师大多是百丈和黄檗大师的子孙。


黄檗师出百丈,又经过一代巨匠南泉的淬炼,如虎戴角,吟啸风生,雄视天下,语惊四海。雪窦大师评唱道:

凛凛孤风不自夸,端居寰海定龙蛇。


善学柳下惠,终不师其迹。黄檗见地超迈,傲岸独立。当年百丈祖师由衷地赞赏道: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你颇有超师之见。


后世无际禅师问他的得意弟子古庭善坚禅师:“从上古人,哪位有超祖之智?”


“黄檗。”

“你见黄檗么?”


“纵是黄檗,也须摈出。”

无际禅师故意生气地说:“你敢在我这里说大话!”


善坚禅师一条脊梁骨硬如生铁,说:“正眼无私!”

无际禅师笑着说:“观子之见,智过于师,今付你袈裟拂子。珍重!珍重!”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


黄檗希运与沩山灵祐,是百丈座下两大神足。他们年龄相仿,籍贯相近,但是风格迥异,沩山在湖南开创沩仰宗风,黄檗嫡子临济在河北张扬黄檗宗风(即临济宗)。


与沩仰父慈子孝、师资唱和不同的是,黄檗门风峻烈,机锋棒喝,如同倚天宝剑,不是上根利智之人,根本无法套近乎,中下根器只能望涯而退。他常对眼巴巴等着开示的学人说:“若会即便会,不会即散去。”有人一问“如何是西来意”,黄檗大师提棒便打。


他的儿孙秉持黄檗狮子般的作略,“一吼千山百兽死”。实践证明,这是一记摧破情见最为猛烈、最为有效的重拳,而且宗风相对容易承嗣,因而成为禅门五家七宗流传最为悠久、最为兴盛、最具渗透的法脉,后世号称为“临天下”(与曹洞宗的“曹一角”相对而言)。


然而,就是这样一员凛凛威风、不可近傍的沙场猛将,也有宾主问答、娓娓道来的侠骨柔肠,留下了《传心法要》和《宛陵录》这样的理路指南。


时任南昌市长的裴休对他老人家极为敬仰,始终以学生的身份日夜请教。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传心法要》和《宛陵录》,都是裴休先生勤学好问、留心整理和亲自作序的。


《传心法要》中有一句:“当体即是,动念即乖”,忽然有所领悟,从此勇于承当,之前那种清夜遥扣苍穹、茫然不知所之的孤苦心情悄然而逝。一时之间,感觉无欲无求,更不再学什么佛法,一副尝到甜头不思进取的小样。


尽法无民。仰山祖师说:“我若说禅宗,身边要一人相伴亦无,岂况有五百七百众邪(呢)?”


了庵禅师说:“大众,你要识全提底(的)时节么?我若全提去,便须荒却院、散却众。是你诸人拟向什么处措足?”


官不容针,私通车马。

放过一着,有个商量。


这里再举扬黄檗这一典型代表,就是要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大禅师有多种方便教育学人:对于临济这样珍稀的宗门种草,三回问话痛打六十大棒;对于裴休这样的在家文人和国家领导干部,则长篇大论有问有答,这难道不是善于为师、巧于接机、因材施教吗?


不仅如此,黄檗大师还首倡参公案、看话头,以此作为参禅入道的用功法门;指导学人临终前修解脱观,“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大慧宗杲祖师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内心表白。他说,大家都“以自所得瞥脱(开悟)处为极则,才见涉理路、入泥入水为人(接机利众)底,便欲扫除使灭踪迹。


大家“不喜忠国师说老婆禅。(只喜)坐在净净洁洁处,只爱击石火闪电光一着子,此外不容一星儿别道理。真可惜耳!故宗杲尽力主张,若法性不宽,波澜不阔,佛法知见不亡,生死命根不断,则不敢如此四楞着地、入泥入水为人。


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故从上诸祖各立门户施设,备众生机,随机摄化。说法如击石火闪电光一着子(指的是机锋棒喝),是这般根器(上根利器)方承当得;根器不是处(不是上根利器的人),用之则揠苗(拔苗助长)矣。见忠国师、大珠二老宿禅备众体,故收以救此一类根器者。


当然,以“有言显无言”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容易让人落入知解罗网。裴休曾经写了一篇心得体会,想请黄檗导师批阅一下。黄檗连看也不看,默坐良久,问:“会吗?”裴休答:“不会。”黄檗说了句掏心窝的话:“如果这样子直下会去,那还差不多;如果舞文弄墨知解佛法,哪有禅门宗风?!



拙无涂鸦,自知罪过不少。但是为了让更多人探究祖师悟道因缘,激励自他向道之心,领会真正禅宗精髓灵魂,掌握正确用功方法,也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知其不易为而为之了。




《华严赞偈 其五  普光明会赞》


普光明殿 大法宏宣

如来名号广无边

四谛义幽立

法炬常然 普献法王前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根据广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灵隐寺开通

“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共修华严”植福随喜在线登记小程序



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往期回顾


有序开放

灵隐寺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灵隐寺6月2日起有序开放 光泉方丈说:大疫见大爱

关于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杭州市市属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观预约须知

疫控办《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的情况通告》

灵隐寺施放瑜伽焰口 超荐疫情逝世亡灵

有序恢复开放 你该如何去寺院上香礼佛?

《华严经》所在之处 即诸佛所在处

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启建

灵隐寺僧众6月6日起结夏安居


华严智慧

华严经中的智慧 |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华严经中的智慧 | 当净其意如虚空


法雨

禅宗的迷人风采——探寻古德悟道的足迹(一)

禅宗的迷人风采——扫一切相 离一切执(二)

禅宗的迷人风采——明明无悟法 悟法却迷人(三)

禅宗的迷人风采——不识本心 学禅无益(四)

禅宗的迷人风采——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五)

禅宗的迷人风采——无二更无三 皮肤脱落尽(六)

禅宗的迷人风采——随说随扫 不立一法(七)

禅宗的迷人风采——祖令当行 十方坐断(八)

禅宗的迷人风采——步步前行 不问程途(九)

禅宗的迷人风采——撞破虚空 坐脱立亡(十)

禅宗的迷人风采——二六时中 念念不忘(十一)

禅宗的迷人风采——提起向上 直下顿了(十二)

禅宗的迷人风采——以心为宗 无门为门(十三)

禅宗的迷人风采  ——抽钉拔楔 解粘去缚(十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