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独向山中老

其他

对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的建议

尊敬的立法机关:日前,王思聪打人后通过行政调解免除行政拘留的事,既吸引了民众对行政法的关注,也再次暴露了民众对行政法的陌生。至于全国人大发布的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恐怕更不有收到什么意见。征求期限过了大半,连学界都一声不响,恰逢过年,民众更不会关注。行政诉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对于修改内容,鄙人并不意外,此前已陆续有相关司法解释和试点,修改法律只是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并确认合法性;对于修改结果,当然也不会有意外。但鄙人还是希望立法者、司法者能听到底层的声音,看到症结所在,釜底抽薪而非扬汤止沸。故谨此提出以下意见,反对轻易修改。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改也一些相同操作,但影响不可同日而语:民事诉讼被告在法律上与原告还算是对等的民事主体,民事审判庭法官众多;而行政诉讼被告代表的是强大的行政权,行政审判庭法官本就少,行政法专业出身的更少。同样是让高院对自己判过的案件再审,民事诉讼出现不公正的可能性更大,还是行政诉讼出现不公正的可能性更大?本来,最高法院设置了诸多巡回法庭,就是专门处理再审监督。现在,最高法觉得自己忙不过来,就下放再审权。然而,许多地方法院比最高法更忙,待遇更低,财政更吃紧,怎能指望地方法院马上接过更多再审,愿意花更多地方财政、扩充编制,替最高法来纠正自己的裁判,给自己找麻烦?(基本不买书,买法学书最多的还是行政法)之前司法解释实施的时候,最高法院认定具备再审情形的案件,交给高院,高院照样不实质审查就驳回(参见(2021)桂行申1669号);甚至再审申请人写明了只主张原判适用法律错误,最高法院收了案,看来原判真可能存在适用法律错误,起码应该受理,可最高法也没自己审,又甩给高院,高院直接一句不符合再审条件就结了(参见(2022)桂行申1510号)。至于高院对下级法院再审监督,再审申请人给出很多最高法院纠正他们的相关案例,高院也是就一句不符合再审条件,连代理律师姓名都写错(参见(2022)桂行申17号)。再审权下放之前尚且如此,下放之后情况会更好吗?最高法院觉得当年步子迈得太大,就想往回退一下,地方法院不知会退到哪?如果社会监督得到强化,下放再审权还有所保障,现在并非如此。请立法机关亲自调查,这两三年来裁判文书网公开的行政案件裁判是否骤然下降?参见: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3892930/answer/2580026952请立法机关亲自调查,庭审公开网这半年来是否只有民事案件数量正常,行政案件能看的寥寥无几?庭审公开网:http://tingshen.court.gov.cn/全国法院系统2022年度优秀案例分析评选获奖名单出炉,广西获奖的刑事、民事案例不少,行政却一个都没有,是真的没人写得好,还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案例?全国法院系统2022年度优秀案例分析评选获奖名单具体看,如果不作为的案件就都推给基层法院,那么区县级政府碰到难办的事,与其作出决定,被告到中院一审,不如不作为,被告了,也是比自己行政级别还低的基层法院来管,民众会认为是儿子监督老子;基层法院就算敢管,区县级政府再发个文就行。原告去告一下,被告才动一下,更增加当事人、行政和司法机关各方的诉讼成本,增加更多空转的程序,降低解决纠纷的质量与效率。自然资源权属争议往往需要实地调查,许多证据都在当时、当地,看似更适合地方法院审查;可这种案件也往往牵涉众多地方利益,基层法院更难承受这背后的压力。法官更敢维护原告,还是更不敢得罪被告?总之,组织法不能填完历史的坑,诉讼法无法一堵了之。轻易下放再审权,违背了《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的行政诉讼宗旨,弱化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最终难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鄙人万望立法者对修正案再行斟酌,万望司法者勿轻易自我否定多年艰难司法改革的成果!此致全国人大法工委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英美还是欧陆——不仅仅关于法学

从清末新政到国内法学复兴初期,西方两大法系孰优孰劣,学谁更好,产生过几次大争论,而今现实似乎已经一锤定音,学术界也就风平浪静。然而,为何产生这样的现实,如何改变现实,仍然值得再讨论。近来和一位法学博士聊到这个话题,虽从行政法切入,内容并不限于法学。辑录如下,可供参考。(这并不表示我支持行政法典化,尤其当下。)———↓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告中国政法大学案再审意见与意义

一、意见又差不多一年,二审判决才秘制出炉,替学校完美避开了高考填志愿的招生季。我去年十月初上诉,北京一中院直到今年四月才正式受理,学校的答辩状也不寄给我。我刚跟某部门投诉,法官赶紧生米煮成熟饭,不到一周就下判。判决驳回最关键的理由,仍然是说我不按时报到,属于自己放弃权利,学校也就不用遵守任何法定程序。我早该直接反驳,只怪我被其他争议焦点纠缠不清:即便我没法证明按时报到,但没报到是一回事,被学校视为放弃入学资格又是另一回事。一句话,没报到和丧失入学资格并没有上位法和逻辑上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这种校规完全没有上位法依据,违反上位法正当程序原则。原判完全回避这一问题,没有实质审查校规的合法性,就默认是合法的,并且应当按校规处理。法官真正的判词,不到150字,和过去一条微博字数上限差不多。判决说校园卡和学生证不同,却不说有何不同;指导性案例认定学校后续的事实管理行为是对先前处理的改变,和本案怎么就不同了?至于一审判决不依法回应是否参照指导性案例,更只字不提!二十多年前的案件成了指导性案例,现在对法院来说还很“超前”,那为何还当成指导性案例,却从来不敢用来给哪个学校乃至其他行政诉讼定案?其他反驳理由,上诉状都写的,二审判决敢如实记录,令人佩服。光这两点都足够反驳一审判决。二审还这样一拖二压三敷衍,可见本案早就不被当成一般的法律问题。我还是自觉贯彻落实“大局意识”,先等重大会议完了才提再审乃至抗诉。现在先提高一下悬赏,一审前我承诺:凡是能证明中国政法大学在管理中存在违法违纪的,经相关部门证实后,将最高奖励人民币20万元;现在,我将上限提高到五十万元。不用找拜登,行走也很能!二、意义某些壬准备借此说我又多了个“败绩”,哪怕他们从不敢提行政诉讼,也没有博士录取通知书来打这种官司。这种官司的意义本就不在于指望全赢,而在于案件之外。首先,证明法大号称中国法学最高学府,校友满帝都,拔根汗毛比腰粗。录取通知书没写“传承red基因”,却比中国人民大学把克鲁苏维护得更好,克鲁苏也就在本案中把中国政法大学维护得半点错都没有。其次,才是最大的意义。不少遇到学校不公正处理的师生,受到本案启发,结合我的建议或帮助,敢于也善于与学校抗争。即便没有起诉,或者起诉没有胜诉,不少人也迫使学校作出了让步。比如南开大学对于自考研究生答辩程序混乱,现在也已经改正,不像中国政法大学那样“立场坚定”。下边就是一些具体案情——还是化用鲁迅的那句话:世上本没有权利,争取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权利。———↓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大一统与信仰的矛盾

写在前面的ps:由于大一统与信仰的这种关系,高压之下反而滋生各种邪门歪道。挖一篇去年短文,可以帮助理解最近大新闻背后的思想冲突。在信仰面前,大一统的正当性和统一性遭遇了根本性的挑战。这在根本上属于国家与宗教的纷争,从古至今仍未平息。一、正当性方面从内部看,大一统的结构如同一个圆形,只有一个中心,同时也是重心;从外部看,大一统无限扩张,乃至包罗一切。信仰的存在,打破了这种理想的结构,比如上帝才是中心,才是无限。大一统的存在始终离不开强制与暴力,信仰却与之截然相反,甚至因此否定大一统的正当性。二、有效性方面大一统再细密的权力控制,所谓毛细血管,也不可能遍布全身,不可能只有血管没有骨肉和细胞。在这些地方,权力会缩小乃至存在空隙。在这些空间,信仰有了生存机会。一方面,他们代替大一统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则以此对抗大一统,从明朝兴起的会党正是如此。基督教之所以成为典型,就在于其发挥了过去儒家所谓差序格局的功能,让被“现代化”排斥在乡村的老弱妇孺可以重新获得家庭般的温情,又没有传统家庭那样的家长主义和家庭纠纷。北方之所以尤为严重,还因为基层原有的组织相比南方的被大一统清除得更彻底,而城市化的进程不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全面和均衡。大一统采用不同意义的暴力基本消灭了会党,却无法消灭信仰。在政治上,信仰属于内心的消极自由,而暴力只能针对关于行动和现实的积极自由,这再次暴露了大一统的有限性。为此,以罗马帝国为代表,改变策略,借助信仰维护统治。问题是,一方面这在正当性方面就承认了国家权力是有限的,是低于信仰的,上帝之城在罗马城之上;另一方面,信仰之间难以形成大一统,出现教派纷争乃至宗教战争,即便是宗教改革运动也充满了野蛮与暴戾。———↓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玄奘寺案的思想冲突:“奇葩”佛学与历史

写在前面的ps:玄奘寺一案,事发突然而重大,破例知乎公号同日一文两发。本案蹊跷之处,我在知乎发过;肇事者的心理,大V整理了;法治问题,小透明比大V写得更好。但在这没法放链接,截图恐怕也躺枪。在这就展开更值得研究的,就是冲突背后的思想。舆论却大旗一挥,直接盖过;我冒昧揭开一角,说点“奇葩”佛学与历史,仅供参考。首先,佛学讲普度众生,尤其是大乘。哪怕是恶人,甚至不是人的畜生,大乘佛法都要超度,于是就有了那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注意牌位写的是超度,是让其不再作孽)唯识宗创始人玄奘,《西游记》里化身唐僧,必定和嫉恶如仇的孙悟空发生严重的价值观冲突,不得不靠紧箍咒来约束孙悟空的朴素正义。电影改编成《三打白骨精》,唐僧甘愿以死唤醒妖魔,其实符合《西游记》原来的人设。然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种思想和我国普遍认知都有冲突,始终不是大众思想。所以,人们喜欢看《西游记》,大多喜欢孙悟空,喜欢看他打妖怪,而不是看唐僧念经。于是,说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救亡压倒启蒙”错了吗?

写在前面的ps:上篇文章正好说到这个著名论断。虽然论断提出距今已超过四十年,影响仍然不减。因为什么时候我国能走出近代,这个论断的意义才会过时。杜赞奇对中国现代化的看法,仍然与之相似,只是杜赞奇更强调现代化作为中立技术与实际能力的一面。在知乎,对这个论断已经没什么新鲜的评价,好像都达成的相似的意见。高赞回答也不少老面孔,不好直接回应,就说一下看了他们回答的读者,再简单比较一下。(知乎对话图没啥问题,但估计打码了反而引起特派犬无端联想,本文都发不出;论断的提出者这也不能提,恰恰证明这个论断仍然正确)当然,这不等于我完全同意这个论断。我认为高克力的解释更恰当与深刻:五四之后,不同的启蒙分道扬镳,乃至互相对立。但这恰恰表明,两个概念本来就存在内在矛盾:救亡只有一个目的,启蒙却有很多种,甚至高于救亡;救亡的方法不唯一,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没有太多选择,启蒙却有更丰富的路径。于是,很多反对这个论断的人难免双标。比如,纵向比较日本时,说近代日本崛起也是启蒙的结果,所谓维新;可横向比较,尤其和更符合自己理想的法国现代化比较,就会说“老区”人民才是真正的现代化,真正的启蒙,毕竟人家是启蒙思想的代表,而日本无法自觉走上这条路,只能被美国逼着走。———↓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7月24日
其他

“中国无历史”的另一种理解

写在前面的PS:正如最近发的两篇证明,当下研究历史,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历史。于是,对于黑格尔这个论断,不论带引号还是不带引号的左圈,都表现出高度一致,猛烈批判黑格尔。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去理解黑格尔论断所处的历史,两年多前的下文就是对此问题的回应。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这显出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自大,于是中国常见各种用中国历史的反驳,对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如此,这是第一种理解。这算不上误解,而是无知,根本不知道黑格尔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历史观,一种逻辑结构,这是第二种理解,渐有影响。但这仅仅将问题归结为具体知识的欠缺,没有深入到历史,也就难以理解中西之间及其各自内部对“历史”的理解。一首先,中国现在一般理解的“历史”已经是对应英文history的概念;这不是中国传统的理解,中国当时也就没有黑格尔所说的“历史”。据佐藤正幸考证,中国古代鲜有“历史”一词,词义在根本上也和常见的“史”一样,指过去已完成的事实,狭义的一般指官修史书。同样,这也是深受古代中华文明影响的古代日本对“历史”的理解。直到明治维新后,“历史”才基本对应了英文的history。以梁启超为代表,中国移用了日本当时使用的“历史”,改变了传统的理解。这时已是民国,对“历史”的理解也可说明为何清朝是古代,而民国不是。矛盾的是,西方现代所理解的“历史”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认识、思维,也不是西方普遍的理解。佐藤正幸又考证,以《大众的反叛》著称的加塞特1928年发表论文《黑格尔历史哲学与historiología》,西班牙研究者纷纷使用historiología,才使英语有了historiology。这一般翻译为历史学、历史研究,但这个词的使用率非常低,甚至常被historiography替代,而historiography的含义恰恰与中国传统的狭义理解相似。(“美化”黑格尔)二黑格尔的历史观使他也将犹太人排除在世界历史之外,有些相似的历史观则将犹太人放进东方历史。二战后不久,萨特在《对犹太问题的思考》中仍然按黑格尔这种理解认为犹太人没有历史;但在他生前最后一次采访中,他认为犹太人没有历史,却有不同时间观,所以能跳出黑格尔哲学的圈子,即弥赛亚。这种时间的尽头是伦理世界的开始,不是彼岸的天堂,而是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的友爱,但他没有明说是共产主义社会。列维纳斯在1947年就预测萨特会认识到犹太人历史的复杂性。他说萨特的观察是基于经验的,而他基于神学。在犹太神学看来,犹太人历史是不自然的,“每一个犹太人都体验着这一维度,即形而上的生存的维度”,正如列维纳斯作为犹太人这样解释犹太人历史。这意味着犹太人历史本就和黑格尔那种世界历史是决裂的,意味着犹太人“使一个无宗教的世界成为不可能”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略谈网络“史学界”

很多壬在网上“史学界”混久了,觉得可以学以致用来键政了,尤其是还放暑假的学生。然而,这是怎样的“史学”呢?满口罗马,不读西塞罗、奥古斯丁;总说中世纪,不提阿奎那、但丁。下边整合一些群聊,可供参考。并不是说哪个壬,也不只是说某圈。他们自己都知道,引用谁的话还得注明出处,可写历史就可以纵横四海,不给半个来历,好像他们说的事都是所有人亲眼所见的。实际上,大多数还是别人写的,而写下的东西,目的、方法与形式等等都离不开思想,都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可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应当批判,不应淡忘:日本侵华思想

写在前面的ps:昨天说安倍之死,就像死了岳不群,来了任我行;杀了朴正熙,来了全斗焕。今天再挖一些键盘和影视抗日都没有说过的思想,摘自未完成的书稿,引证从略。不仅让大家理解历史,也理解《让子弹飞》的对白:“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华北日伪组建新民会提出所谓的新民主义,学者讽刺其自诩民生主义,其实是民死主义;这塑造出来所谓的良民,最典型的就是这些汉奸,比如陶国贤说呼吁社会各方“谁也不要打倒谁,谁也不要同谁斗争,大家丰衣足食,都过舒服的生活”。从权力关系看,让各方安于现状并非让其获得自治权,而是维护权威对社会的控制。井上哲次郎将传统中国文化歪曲用来作为侵略中国的正当理由。把中国的“王道”转化为日本的“皇道”。还说“王道”保守,不承认“愅命”,所以日本的“皇道”更优越,要代表“天命”实现八肱一宇。藤泽亲雄说东亚传统的“政教”是德治与礼治。相反,法治会导致政治变成机械的过程,民众麻木不仁和唯利是图,政治不过单以机械的事物的法律实施为目的,其结果是使人民的“道德麻痹”,进而发生阶级矛盾。中国社会问题就是抛弃了传统而学习西方的唯物主义导致的,中国放弃三珉主义中的利己主义和主张阶级斗争的马客思主义,才能解决问题。———↓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7月9日
其他

为何批判研究康有为?

近来左右两边不少壬又开始“重视”他了,为此整合一些群聊记录,仅供“重视”。———↓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7月6日
其他

贱政群圾督徒的“保守主义”

这些壬的群,自我标英美保守主义,群规简直理性、自由、多元的明灯,却各种乱冲,没几天就转世。我就重提对奥古斯丁的不同解释:重审二元论:奥古斯丁哲学的身体政治“正统”圾督徒就开骂,群主也袒护、开脱。保守主义要是要是这德性,直接保皇招安,岂不美哉?这种保守主义忽然流行,其实是右边不敢提自由主义,换个招牌;只要反对左边的,都说成是这种保守主义。我故意把原文说成解放神学,显得有内在依据,也试探一下他们,其实是批判大一统。他们连施特劳斯写作都看不懂,也好意思说英美保守主义。一边反对尘世的大一统,一边鼓吹天国的大一统,这不止是奥古斯丁的矛盾,更是这些壬的双标。———↓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7月3日
其他

卢梭诞辰310周年:卢梭思想研究的两大误解

写在前面的ps:挖一篇两年前的文段,相关争论从未过时,仅供纪念与反思。从学界到民间,卢梭仍然是政治哲学、法哲学中较为热门的研究对象。可惜,其中仍有两大误解:一是以为卢梭思想简单、粗糙,甚至极端;二是以为卢梭思想属于自由主义。于是,卢梭一直被左右两边各种主义批判乃至抛弃。在此,通过证伪误解二,从而也证伪误解一。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司马南与复旦女生“电话辩论”

前几天这一出“老革命吊打年轻精英”的键政大戏,司马又麻了,老胡又中肯,其实不过是初中混混欺负萌新小学生——高赞评论区发过图,司马粉就能嘴犟,所以有了这回答。他以前在萧功秦群里只批发自己的大作,当然总被“公知”反驳,却从来不回,更不会让这些人在他的群像他那样刷屏,什么叫捏软柿子?什么叫双标?他们的逻辑是:女生=莫言粉,“驳倒”她=打倒莫言代表的这种负能量。可那反过来驳倒司马粉,他们怎么就从来不承认驳倒了司马南代表的思想?说司马南敢于迎战,莫言电话都不敢接?多少人何止一次
2022年6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马克斯·韦伯的另一面

写在前面的ps:昨天说到东方不败的寓意,今天是韦伯逝世之日,挖点两年前发的文段,仅供参考。学界一般将他和涂尔干、马克思并称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但他研究和影响的领域远超社会学,尤其在政治、法律领域,他的超过包括另外两位奠基人在内的社会学家。他死于人类史上最大的瘟疫之一——西班牙流感,终年不到六十岁。很多人为之惋惜,认为如果他长寿,会有更大的学术贡献,有人为此研究他可能的进路,因为主流将他归为自由主义的阵营。加上他强调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提倡爱国主义,契合中国深厚的传统,在中国的影响经久不衰。然而,他如果活到1933年,可能比他的学生——卡尔·施密特更积极投身纳粹。一般认为,他反对政治干涉学术,就是反对权威政治。可他同样反对学术干涉政治,严守价值中立原则,以科学为代表的学术只能判断事实,不能判断价值。这种实证主义早已表现在奥斯汀的法学中,结果是合法性不在于价值,而在于权威。韦伯对法治的理解也正是基于形式的,那么纳粹只要遵守自己的法律,就是法治,不能用高于权威的价值——自然法来说什么“恶法非法”。韦伯最支持的政治,是他所谓卡里斯玛。从内部看,领袖需要三种品质,激情、责任感和判断力,从而发动群众,获得支持;从外部看,群众即便组成议会,也是分散的个体利益,只有让他们服从领袖,才能万众一心。韦伯将直接民主与个人权威缝合,意味着群众本身不是集体,更不是主体,当然也无所谓自由主义所谓天然的权利。而且,这种缝合关系不是互相制约的,群众在力量和价值上都不能制约领袖,领袖是否负责取决于他的判断,他的责任根本上只是对自己的责任。也不需要其他制约,这势必打破韦伯主张的科层制、专业化等形式法治。而这一切,正是后来施密特为纳粹作出的贡献。———↓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略谈新儒家

昨天顽梗得罪好些壬,懒得多写,就聊两句转文字,仅供参考。虽然没那么严谨,倒也和谐,所以有个别转化错误的不改了。———↓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罗素诞辰150周年:哲学到社会

我不会对他做专题研究,但很多研究都会涉及到他,在此摘录一些之前研究,仅供参考与纪念,引证从略。(这段采访,官宣还转过)一、哲学这些年国内对罗素的印象,主要还是两个:西方哲学史、罗素悖论。他的西方哲学史,很多人说不适合做入门读物:没有系统梳理、比较,过多个人评论。但上册对古希腊哲学研究还是很系统的,做了古典哲学时代没有做的工作,后来所谓的古典学对这部分研究也不能绕过罗素。罗素悖论的通俗版就是理发师悖论。和谎者悖论一样,问题都在于自我指涉。罗素悖论简化概括是:若令N为一切不属于自身的集合组成的集合,问:N是否属于N?根据以前的集合的定义推出:N属于N,当且仅当N不属于N时。这就产生悖论。所以罗素认为,逻辑的恶性循环源于某种不合法的集体(或总体或全体)。这类集体的不合法之处在于:定义它的成员时,要涉及到这个集体的整体。当定义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时,涉及到“自身”这个整体。,这种涉及自身的定义称为非直谓定义。要避免悖论,只需遵循消除“恶性循环原理”,“凡是涉及一个集体的整体的对象,它本身不能是该集体的成员”。根据这个原则,罗素提出他的分支类型论。而所谓的数学史上第三次危机,恰恰印证了康德等哲学家早就发现了的问题:理性不能自证其本身的合理性。从逻辑上说,同一性质上的某物不可能又真又假,真假本就是互斥的一对关系。说谎者的悖论,其实是语句中的各个语义间产生了混淆:“假”是一种否定性评价,而“假的”这一描述可理解为“‘假的’是真的”——这看起来好像有真有假,其实这是反向的肯定。但不论正向还是反向,并不足以证明评价所指内容到底是真还是假,评价中的真假只是意见。“‘假的’是真的”,正是混淆了内容与意见,让人陷入矛盾。按说谎者悖论的意思,说话的人肯定了他说的是谎言,是一种肯定性评价,可转化为“我这句话真的是‘谎话’”。显然,可以说这句话是“真的”,但这“真的”只是一种评价,并不能证明“谎话”语义所指是真是假。因此,这句话内容的真假无法判断;实际上,这句话的内容只是形式的,是纯粹的自我指涉,无所谓真假。唯我论、形式逻辑、系统论,都是在这荒谬之上的空中楼阁。二、政治与社会罗素认为,“一个各部分都能很好相互契合的、安排得当的有机体”,是个好的社会,但这只是外观,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价值。换言之,协作关系的不是权力的正当性,而是主体的工具性。罗素承认,神秘主义将世界理解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对的,哲学高于现实,并审视现实。他不是将道德从哲学中剔除,而是反对将自己的道德强加给世界,并自以为这是最终的善恶标准。他引用《圣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中年民哲中华列传

一、蔡某昨天我退某群的图里,就有他歌颂铁拳出击。没想到,他还出过“学术专著”,居然还有我微信好友关注。二、杨某这位高科技、高学历人才,可没空在群里空谈。当年为华为打江山(自称),现在为哲学打江山。早些年上网的年轻人,都对这位有所耳闻民,有壬还把我跟他相提并论,我何德何能?三、李某福柯说,西方哲学中的犬儒主义长期被压抑或者埋没。他想不到,网络时代给犬儒主义的某些特性大放异彩,尤其是国内民哲——喜欢实名发言,甚至放上自己照片、“作品”、“体系”,巴不得脱光了让所有人都看透他的真实和高深;喜欢贬低别人,尤其喜欢骂名人,几句话就“打倒权威”,显得自己学识和胆识都很高,却还要显得自己正能量。结果,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与其说是哲学问题,不如作为医学问题。四、廖某前几位,还会被当成“卢瑟”和“中二”的笑柄,这位可真是某些壬所谓的大他者。他不用什么文凭,也不用发什么论文,直接捐一栋凯原楼(北大、清华),搞个凯原法学院(复旦、上海交大),就成了国内法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想给他教授都没机会,只能得到逸夫楼。这位法学教授还能请到国内各大教授,参加自己的思想研讨会。会上,他提出了法学乃至哲学的理论。何止是通三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马学、神学、文学等等万学一统,可惜能读懂万分之一的人真是万中无一。原文太情深奥妙,只看这几段就够思考到天荒地老。———↓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5月8日
其他

北大江湖掠影:张颐武、孔庆东

张颐武教授微博天天指点江山,这两天才有人把他微博当语文改病句题,居然上了热搜。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不但热搜被撤,很多回答还团灭了。还有不少人跟张教授一样,拒不认错,张教授自己又秀了一遍——你说微博口语化吧,可有谁半句话连续几个“的”作定语,论文这么写都别扭,不少西方论著难读(比如欧陆哲学),也是因为这么直译。说一段话,漏掉标点符号不说,非要用术语却漏掉那么多宾语,成了两个动词并列:“感染下降”、“救治提高”。这可以是正常人,恐怕只能是小学生;小学生交作业还得检查,指点江山就这么语音转文字发出去?不枉他微博键政多年,挺多人来帮他狡辩。我下边这图文字比他说的还多,而且是讲学术,仅有系统识别不清的一处错误,他的还是改过的。要是他们看了施特劳斯晚年讲课录音,转成文字还跟论文一样清晰、深刻,不知又得找个什么阴谋论?难怪跟他专业互吹的孔庆东,在百家讲坛“研究”过金庸,却在书里将张教授誉为“混元霹雳手”。不知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记不记得这是谁的绰号?那是个怎样的人?比“君子剑”评价还高啊!至于孔教授,才不会像张教授这么磕巴;别看嘴歪,骂人特利索。,十年前的这个立夏,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跟他直接“对话”——孔庆东骂人被罚
2022年5月5日
其他

奥克肖特:施特劳斯博士论霍布斯(1937)

sac),它导向的东西是(当他抵达那里以后)霍布斯觉得不满意的;但尽管如此,这是霍布斯生命中最重要的形成期,在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既没有受到“现代科学”的污染,也没有受到
2022年4月30日
其他

李大钊就义95周年:李大钊论自治与分权

写在前面的ps:科耶夫诞辰120周年,也是李大钊就义95周年。后者远比前者为我国人所知,却也因此而形成刻板印象,进而被淡忘,这正是历史变成意识形态的结果之一。在此,节选三年前研究联省自治思想史中一段关于他的论述,让人们发现不一样的李大钊。(李大钊诞辰百年·苏联邮票)1916年,李大钊在《省制与宪珐》中认为:“分权之优于集治,无古今中外一也。”俄国固守帝制而衰落,“屡为强敌所摧凌”;春秋战国则“俨然有联邦王国之观,而其时学术文明最称发达。”当时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即省的建制,是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问题,最高保障在于由宪珐明确二者关系。次年,他在《政治之离心力与向心力》中说,离心力是皿煮和自治,向心力则是大一统和官僚制,与后来孙文的联邦离心力的观点相反。前者是世界大势所趋,后者仅有中国、日本少数国家固守,他“愿东方之政治当局,稍顾世界离心主义之大势而自觉省焉!”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少键政,多读书;少发言,多实干

本文主旨就是标题,既是劝退别人,也是劝退自己,所以自觉自闭数日,也替捕风捉影的螣训忠犬省点心了。本文内容就是最近一些聊天。一、少键政要是看得懂这个图,在知乎不是入关壬,就是与之相反的——二、多读书一些读书方法——一些值得读的书——就这,群里都有壬隐微解读(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加群交流:敬告读者)——三、少发言,多实干偶遇尊贵外宾,深夜发人深省—————↓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驳施密特紧急状态

写在前面的ps:今天本想发几个截图,以表对郎咸平、韦桂国两教授的敬意与悼念——他们不惜牺牲自己亲人乃至自己的性命来力挺硬核封控。只怕螣训外包忠犬看了如丧考妣,叒对我硬核,不如研究一下措施的理论来吧。节选一段三年前对施密特代表性理论的研究,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再谈弥赛亚:阿甘本、萨特、马克思与德里达

写在前面的ps:今天原计划挖点意大利城邦共和国战胜黑死病的历史,以及一些近代中国思想,结果又没发出就“被多人举报”。只能继续隐微写作,谈点哲学。封面是希区柯克。两年前这时候,阿甘本在西方学界也被骂得头都臭,我预判那是本世纪最盛大的哲学论战;可没想到,他的思想到现在已经赢麻了。在这挖一篇2020年初关于他和一些哲人的研究,略去引证,仅供参考。阿甘本在《来临中的共同体》中仍然将潜能视为一种可能性,即一种还未发作的力量。他借用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论证指出,如果思想只是可被思想的对象,那么思想将低于对象。但思想可以不去思想,返回自身,所以他说思想是“纯粹的力量”。这不是人的本质,而是“人作为可能性或作为力量实存着,这才是人‘是着’且必定有的‘所是’。”于是,伦理有了“实际意义”。不同于道德,伦理是尚未犯罪就有负罪感,是人尚未实现人的可能性时感到的亏欠感。因为可能性,人总处于亏欠状态;固守这种状态,不想实现任何可能性,才是真正的恶。可以替阿甘本说,这就是虚无主义,是佛学所谓“执空”之人,是不可能实现的状态。阿甘本引用了佛学的观点:涅槃与在世,丝毫无分别。他赞同本雅明转述一个犹太教哈希德派关于弥赛亚的寓言:一切很像现在,只是有些不同。这不是一种永恒的完美,而是阿奎那所谓的光晕:天选之福已经完美,不再增加任何本质,但可以增加偶性,就像一团火可以比另一团火更明亮;火的光晕并不是实在的,也不是必然的。这正是阿甘本向往的弥赛亚世界:“以被思考为可能性和现实性、力量和动作在那里混然不分的一个区域。已获得了其限极的、已含容了其全部可能性的某一‘是’,同时也获得了作为奖赏的补足可能性。”以上阿甘本的思想可与两种思想形成比照。一种是康德的,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可能性纳入知性的图式,即没有掺杂经验,又属于感性,可能性在这种图式中是“事物在任何时间内再现自身的决定”。弥赛亚正是一种时间上的可能性,康德说的可能性在时间上显得完全自由,却并非弥赛亚。其一,他所说的时间也是一种图式,自由只发生在内部;其二,可能性只是同一性的重复,即再现。另一种是存在主义,阿甘本对可能性的理解可以在萨特《存在与虚无》中找到基本一样的理解。意识可以显现对象,正因为意识能超越对象;意识的结构是人的可能性,“是其所是,又不是其所是”,这种矛盾使人不能完美,总是匮乏,也总有选择。不同的是,萨特认为可能性是超越性,不是返回意识内部的,而是投射到世界的;人的选择同样如此,萨特的伦理学基于人对世界的责任,人不会因为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足而产生亏欠感。阿奎那所谓的光晕只是一种修辞,梅洛—庞蒂所谓肉身的含混性,才是阿甘本内在与外在等等二元对立产生和消弭之处,也正是弥赛亚所在。狄慈根在《诗歌与革命》中认为劳动创造人需要的一切,所以“劳动便是现代社会的弥赛亚”。但马克思早已指出,劳动也导致了人的异化。波德里亚在《游戏与景察》中批判劳动仍然是二元对立是可以的,但马克思消除二元对立不是靠靠劳动,而是靠包含劳动的实践。德里达在《无赖》中将弥赛亚作为一种将要实现的民主,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充满了肯定与期待,不仅不是后现代主义,同样也过分强调现实性。但德里达更接近了问题的靶心,他之所以讨论民主,因为他感到了弥赛亚的现实性不在于我的决断,而在于我们的共生。这一切,又回到了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的话,让人回想如何理解这句话:“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ps:开头说的原文在某乎能发,可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换个片场。———↓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吸血鬼哲学与政治

写在前面的ps:昨天就发个张奚若先生抗战胜利前夕对经济的预测,20分钟不到就没了,可见近代史也高危,只能继续“倒车”研究。本文摘自还在写的书,略去引证。原来在俄乌战争爆发时就想发了,现在发也不迟,只是意味隐微。德勒兹所谓的无器官的身体除了癌细胞,还可能是一种身体——吸血鬼。按传说描绘,这并非一种生物,而是撒旦的化身。虽然有人的外形,但没有器官和灵魂,就没有感知,也不会死亡,被吸血鬼咬过的人也会变成吸血鬼。既然如此,这种东西并不需要吸血维持生存,只是为了制造死亡。那么就和撒旦一样,是基督教视为能吞噬存在的虚无,传说中这种东西在镜子中不能成像。德勒兹将生成解释为斗争时,也提到了吸血鬼:“夺取了其他力量,随后自己也融入其中,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这并不符合吸血鬼的基本形象,更像朊病毒——虽然被命名为病毒,实际是另一种独特的生命体,甚至没有病毒具有的核酸(大多数是DNA,也有RNA),就能通过改变自身结构传染不同种类的生物,只要具有蛋白质。德勒兹所谓的斗争绝非施密特的敌友关系划分,既不排斥他者,也不保留自我;不是利用与他人的对立来确立自身同一性,而是不断在生成中显现差异。在他看来,罗马帝国与法西斯主义恰恰没有斗争,而是死亡。电影《德古拉元年》吸血鬼的故事并不流行于故事背景的中世纪,恰恰是十九世纪现代化高歌猛进之时。最经典的形象也不是民间流传的,而是作家塑造的。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能将贵族妖魔化。现代化以来,财富就经常被比作血液,货币在英语中也指流通,所以货币发行供大于求就叫通货膨胀。那么贵族剥削民众的财富,就像吸他们的血。中国虽然没有吸血鬼的故事,也有“吸食民脂民膏”这种描述。吸血鬼咬过的人也会变成吸血鬼,就像贵族用财富和权势让许多人为虎作伥。莱斯就是典型,他能虐杀众多儿童,在于他身为男爵,还曾经是法军元帅,是和贞德一起反抗英军的法国民族英雄。巴塔耶为莱斯写传记,并没有明确批判他令人发指的虐杀,反而称之为圣魔。换言之,莱斯身上有像基督教那样的神圣性,这应该是和尼采一样批判基督教才是扭曲人的根源。电影《范海辛》贵族的这些恶行见不得光,就像吸血鬼怕阳光,要躲在幽暗的城堡里;而住在“风能进,雨能进”茅草房的平民,只能作为受害者。福柯指出,欧洲在十八世纪下叶普遍有一种对黑暗的恐惧,废弃的城堡、死寂的修道院,在哥特小说中是窝藏匪徒、叛徒、贵族、修士的地方。福柯意思是,黑暗与光明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权力:古代与现代,反动与进步。如此一来,吸血鬼也是孤独,不能繁衍后代,就像贵族为了保持血统纯洁来成为少数精英,结果婚姻更不自由,生活更脱离社会。如果不这样,会僧多粥少,对民众负担更重,比如明末的藩王;也导致权力分散,比如周朝分封过头,诸侯对天子的归属感,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都越分越弱。Ps:国内对吸血鬼的学术研究就像吸血鬼一样没有实际存在,查资料时,还有一些奇怪的发现。经典的小说竟然放在少儿图书馆,在豆瓣搜关键词搜到的是日本腐漫,还带封面的……———↓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4月9日
其他

后 现 代 社会

烧几柱香就算虔诚摇几下尾就算忠诚喷几个字就算革命割几轮草就算创新刷几下屏就算实践打几个卡就算旅游上几次镜就算网红发几个照就算求爱福柯说规训社会,德勒兹说控制社会,波德里亚说符号社会,韩炳哲说透明、倦怠社会,却没说后现代社会还有上述面向。(网图)(我拍的)———↓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4月6日
其他

清明祭语

写在前面的ps:原作于2009年清明,不算哲学,也不针对特定人,仅供参考。你很感性,每天最多的表情是笑脸,说得最多的是笑话。其实,你知道那不是笑脸,而是面具;那不是笑话,而是套话。你把人情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别人的目光左右着你的手脚,别人的掌声和骂声萦绕在你耳边。你努力地迎合着,应和着,在这爱恨情仇的舞台上表演着。君子很少,小人也不多,最多的是“伪小人”。你的一生像一个句子,满是“爱”、“爽”、“high”等形容词,却从无主语。你一开口就说“人品”,一动心就说“feel”。你每天都很“全面”很“客观”很“深刻”地和别人谈着别人的“性格”,并彰显自己的“性格”。男的改编几首诗词,押几个韵,再意淫一下古人,就叫“中国风”;女的骨感到锁骨两边装得下两盒防晒霜,再瞧着屁股撅着嘴,喊几个日语、英语的感叹词,叫“后现代”。你每天都找新鲜感,每天却是同样的思维,重复同样的行为,没有发展,只是循环。越遣怀却越难释怀,越唏嘘却越空虚。
2022年4月5日
其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往年清明,很多人都忙着祭祖,我却忙着旅游。迄今最大范围的一次旅游,在2019年清明假期。“正是江南好风景”,刷新填词、爆照量——附上当年风景照,与君共赏——南京·玄武湖无锡·寄畅园无锡·太湖仙岛无锡·太湖仙岛无锡·鼋头渚无锡·鼋头渚杭州·西湖杭州·西湖当时词句中已感到前途并不坦荡,未来多年可能无心畅游,后来果真如此。不是疫情影响,而是学业被赵顾。之后,螣训也各种安排,最近没法给我上纲上线了,居然认定我以发过的文章是抄袭,再次恭祝螣训老板及其忠犬阖家清明快乐,尚飨!———↓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4月4日
其他

广西三月三放假的功臣——女权先驱刘三姐

写在前面的ps:除了硬核防疫,广西法定假期估计也是全国第一。转一篇去年文章,仅供参考。其中一些台词现在可不能拍,有的还被做成了表情包。像白素贞这样叛逆传统的女性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非常罕见——其实,还有另一个产生更早,却更叛逆,也更真实的女性形象——刘三姐。关于她的传说,不仅广西广为流传,广东西部也有类似传说,却成了刘三姑、刘三婆等。据此,有人推测她现实中的原型,是唐朝时期一个游走在两广民间的流行歌手。在有些传中中,她不仅爱情美满,甚至在柳州鱼峰山骑鲤鱼升仙,又被誉为歌仙;实际上,一些传说却更真实,她最终跳崖或者是像杜十娘那样投江。1961年的电影重塑了刘三姐,也让这个名字和广西山歌一时间可谓家喻户晓。不过,现在广西人对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农历三月三——全省放假四天。而三月三的来历之一,就是纪念刘三姐。电影中,她不仅用山歌唱出爱情,还发动山民斗地主。后来所谓香港无厘头喜剧代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和对穿肠从对联到对骂,其实不如《刘三姐》中的对歌更通俗也更深刻。以上并不是说当年女性得到更多解放。角色过于脸谱化,当年选角就像这部片,穷苦人面色红润肉嘟嘟,地主老财却面无血色皮包骨,看起来到底谁受苦?根本上,电影主旨不是她对渴望爱情自由,而是对地主的阶级斗争;她的爱情乃至她所有才华与德行,都是源于集体,服务于集体,在集体中表现并获得承认的。而这集体,是正统阶级斗争叙事中的集体。(1968年北京市一份判决中,正是用这里理由不许一名女性离婚)有人还将这种意识形态宏大叙事下的女性解放,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相关研究请看↓论自由:反商业代孕
2022年4月3日
其他

租界与老歌中的上海

写在前面的ps:最近上海疫防疫佐证了自己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被誉为魔都当之无愧。一些壬趁机发来“问候”,喜获高赞——连病例活动轨迹,都对穿着、消费写得特别细——这真印证了《让子弹飞》里最后的台词:“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为此,挖两篇四年前的旧文,个别文字和谐处理。了解魔都的过去,有助于把握它的现在。一、租界冯学荣对租界的美白,起码有三种问题:一,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研究,借鉴了大量前人的研究,却无引注,可谓抄袭;二,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以偏概全,反客为主;三,对象混为一谈,笼统而想当然。前两点,也很多回答指出了。我只略谈第三点,以上海为例——从罗伯特·格林对“黄金一英里”的一段评价,足以看出租界的两面性:城市的光荣都在外滩,它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高傲的门面,甚至是上海的象征。外滩是东西文化交汇的地方,是白人对落后黄种人表现优越感的精致样板。朝向江面、绵延不断的大厦外墙,像美国的白色摩天大楼一样漂亮,以傲慢的神态和金钱的力量高高俯视着港口那些拥挤的亚洲无产者。上海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称为“东方巴黎”,甚至城市整体不亚于西方大都市,不论是光环还是阴暗。而上海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化前沿的原因,却很独特,租界是其中之一。从中国第一个租界演变成的英美所谓公共租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光环也最多。如今中西研究者很多还和当年中国民主革命者一样,将此归因为英美自由主义的精神。可如果英美资本家不足以强大,岂能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在租界另搞一套民主,高度自治?岂能由企业投资,持续数十年,实现较完备的公共建设?1862年,实现煤气等照明;1882年,全部通电,次年通自来水;1902年,通有轨电车……企业的目的最终不是为了什么公共利益,对象也不完全公共,有的公园长期不许中国人入内,甚至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面积小,起初人口很少的法租界,与公共租界大不相同。这与其说是雅各宾派的共和主义,不如说是法国中央集权制强大和资本家相对弱小的结果。一方面,法国为了和英美争面子,由政府出大钱,办大事,公共建设也颇有成就。所以,法国在华最大的企业之一,就是法国电车照明公司(后改为法国电车自来水电力公司)。茹费理早已计划修建有轨电车,由于房地产商的反对,晚于公共租界才开通。最显著的是教育,除众多教育或非教育的私立学校,还有六所市立学校,可接纳三千多学生。最有名的震旦大学,在教士的管理下为一千七百多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法学、医学和药学部最有名。另一方面,大一统弊端凸显,法国离上海何止是“天高皇帝远”?纵向的官僚管理效率低,腐败多,以杜月笙为代表的青帮,借此做大。小到治安,大到工运,青帮不但可以帮法国维稳,还公然分赃——除了卖淫,最赚的是卖“烟土”。公董局确认了三鑫公司垄断“烟土”的地位,后者每年向前者交纳一千万元。帝国主义可不是那么好勾结的,保守势力内部更不是那么团结的。二十年代,法国禁毒虽然失败,但三十年代因日本导致远东局势紧张,法国要加强对租界的控制,并拉拢英美;KMT亲英美派宋子文,也为了遏制杜月笙在上海的势力,力主禁毒。1932年2月,被迫辞去公董局华人董事的职位,把三鑫公司迁出了法租界,并利用工运给法国施压。1935年,法国领事梅理霭对租界大清理,英美还是觉得黄赌毒问题严重。但杜月笙的时代正在远去,日本侵华,租界终结,如他自嘲是常凯申当成尿壶,接脏活用够了就扔了。法租界这些错杂的关系,却成了许多革命者生存的夹缝。cpc一大会址在哪?鲁迅晚年住哪?多少新旧民皿煮愅命者,工壬运动,都在租界内密谋?抗战时,法租界涌入大量难民,并由于维希法国的关系,日本最后才占领。以上所述,主要参考了以下两本书,两位作者并不因为祖国的黑历史而回避或美化问题——二、老歌下边这段文字,在知乎、百度都不能直接搜到原问题和回答了。说点文艺,说首老歌。即便00后,听起来应该也不会很陌生——《夜上海》。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论自由:反商业代孕

写在前面的ps:今天,官宣禁止买卖卵子的同时,提出“建立健全合法捐卵、储卵途径”,这引发许多人担忧与反对,尤其是年轻女性。为此,挖一篇去年关于代孕问题的法哲学研究,仅供参考。之前在文章都遭到了成吨的反对,左右两边都有份,公开论证反驳的却没几个。在这不逐一重现,只分类回应。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弥赛亚时间

写在前面的ps:这几天推送涉及死亡、阿甘本,也就涉及了这篇2019年初古今中外一锅煮的文章。现在看来,主体间与主客体间也有弥赛亚时间,内在时间性只是其中一种。照例引注从略,个别文字和谐。弥赛亚不是什么救世主,而是一种内在的时间。对于这样的时间,有两种阐释。卡夫卡《箴言》写道:“把自己变得无穷小或本来就是这么小;第二种是完成式,即无为;第一种是开端,即行动。”前一种,西方源远流长,更像存在主义;后一种,与其说是道家,不如说是大乘空宗。在我看来,前一种阐释中的差异,及其与后一种阐释的差异,如《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但在别人看来,可能都不能容忍,谋杀列侬的人认为列侬亵渎了上帝又背叛了披头士,反对的正是这两种阐释,阐释却无法被杀死。先看本雅明及其研究犹太教。“犹太人是不准研究未来的”,他在《历史哲学论纲》写道:这并不是说未来对于犹太人已变成雷同、空泛的时间,而是说时间的分分秒秒都可能是弥赛亚侧身步入的门洞。”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再是线性的,历史不再是他所谓的一串念珠:“普世历史的观念是一个弥赛亚的观念。弥赛亚的世界时普世的、完整的现实性的世界。只有在弥赛亚的领域,普世历史才存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再是前后相继的,而是并存的。《拱廊计划》他写道:“现在或现在阐明了过去,而是,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在意象中,曾经与当下在一闪现中聚合成了一个星丛表征。”汪民安解释道:这样一个如同星座般的时刻,既包含了过去的历史意象,也将此刻、将同时代所排斥掉的意象囊括其中。因此,它是一个多重的并置,时间得以被空间化地处置。时间被爆炸成一个冲突的、矛盾的、结构性的和异质性的空间。但这不可能是静止乃至永恒,也就不是继续这种状态,不论是享受还是坚守;这种时间和意向必须奔赴诸多可能性中的某些可能,这是本雅明所谓紧急状态中的决断。再看阿甘本研究基都教。他发现保罗已领会了这种弥赛亚。“看呐,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哥林多后书》,和合本不太准妥,但引用出来更能暴露问题。)阿甘本指出,这种结构在希腊语中通过前缀para得以表现时间膨胀的在场:既“尚未”,也“已经”,并不推迟的延缓。“弟兄们,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置买的,要像无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世物,因为这世界的样子将要过去了。”时间缩减,不是保罗和人们将死,而是将展开新生:“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分,仍要守住这身分。你是作奴隶蒙召的吗?不要因此忧虑。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如阿甘本所言,这是从时间内部改变时间,而不是废除时间:改变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对事实的体验,所以“求自由”。他借两个概念,进一步阐释——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阿甘本:从法治国到安全国

写在前面的ps:前天对《启示录》中的四骑士做了点赛里斯解释,半个钟不到就没了。昨天转载阿甘本研究,原创没开修改权限,都没和谐处理,特派犬却闻不出什么,今天就试试再发阿甘本批判西方的旧文,在当前大形势下更值得重读、细品。感谢译者孙健博士授权,个别表述有处理。原文:G.,
2022年3月25日
其他

关于《神圣人》(第二期)

“在赤裸生命的‘政治化’——一项卓绝的形而上学任务——中,活着的人的人性,是既定了的。通过承担这项任务,现代性只不过宣告了它自己对这个形而上学传统的根本结构的忠诚。”La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论死亡

写在前面的ps:《圣经》中的世界末日到来时,会出现四骑士。他们并不是人,而是四种事件的代表,前三种最终都会变成第四种——死亡。近来诸多时事,让许多年轻人变得和老人一样感到世事无常。这时,存在主义、生命与身体政治,意义已经彰显。为此,挖一篇2017年的旧文,仅供参考。《魔戒》中的戒灵自然科学的解释,如同恩格斯的解释:死亡或者有机体的解体,除了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要素,或多或少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要素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有机体都活得更久。——《自然辩证法》他说的是“或者”,即有可能。但这可能性,是基于活着的他去理解、推断的。只靠他个人经验,他怎能证明死后只留下化学成分,或者生命要素?就算是所有意识的经验,既然他以实证的科学为真理标准,那么要证明这种要素活得比一切有机体更久,只有在一切有机体死后才能证明;而科学上,只有高级的有机体才有意识。所以,要在没有意识的条件下证明,可这还叫证明吗?谁证明?和存在与虚无一样,生与死根本不是对立统一的概念:生是经验的,死是超验的,二者不是同一个范畴,能统一于什么?将生与死只局限于生物学的理解,以群体的生,否认了个体的死,即个体的死只是群体生的一个环节。这与基督教、自由主义一样,都是福柯所谓生命政治,德里达所谓在场的形而上学。施蒂纳对此早有批判:连死都不属于自己,还有什么属于自己?(《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但生物学不能证明群体永生,而生死相继的经验反而证明:死物产生生命,生命归于死物,谁都可以在先,为何一定是生命(意识)在后,死物(物质)在先?海德格尔所谓向死而生,并非原创,乃西方哲学一种倾向。从蒙田《哲学就是学会死》(据说是西塞罗引述柏拉图的话),弗洛伊德“死亡本能”(他引用叔本华“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到海德格尔“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存在与时间》)。申言之,明知自己可能会死,还要冒险去接近死亡,而且不得不去接近——意识必定投向不是自身的存在,对于生,只能投向死;虽然下一秒未必会死,但无法确定,面对这样的可能性,显现自己的现实性,即活着。理想的求生,是维持自身同一性;人却为了各种不是自己的东西,权、钱、名、性、情、义等等,耗费生命,甚至损害健康,这能说是为了生吗?这些似乎很有道理。于是,向死而生,不但在国内被滥用,还被误解。萨特反其道而言之,认为死亡恰恰是自为(对……的意识,作为意向性结构的意识)不可能的可能,即荒谬的(《存在与虚无》)。不论逻辑,还是经验,我能设想的、观测的死亡,并不是我的,而是他人的,而我还没死。即便孩子学会了说话,也还不知道自己会死——他还未将动物、玩具等和生物学意义的人区分开,心爱的玩具坏了,宠物死了,比对陌生的长辈去世还伤心。初生牛犊不怕虎,与之同理。如果死亡是自己最根本的可能,为何必须通过他人,即自己经过海德格尔所谓的沉沦,在非本真状态中,才能理解?死亡不是自己最根本的可能,而是他人的可能。正如一首诗:尘土是不可以掩埋尘土的譬如光从来没有照亮过光生命是无法被生命衡量的譬如死亡从来没有感受到死亡但,死亡仍有绝对性,仍有意义。萨特死了,意味着他成为了这个世界不可逆的过去,与这个世界不能互相理解。但不意味着他退出了这个世界,他在这个世界的意义,包括死亡,都通过他人而继续存在。对这些意义的理解,不取决于萨特,取决于他人。“作者已死”,即是此意。换言之,死亡是自己的自由变成了他人的自由。波德里亚认为死亡可以突破象征性(符号),并不成立;对他人而言,死亡也是符号。《盗梦空间》男主角的妻子以死求真是徒劳的。每天从新闻到文艺作品,都有诸多死亡,人们对死亡也变得麻木,甚至还因黄子韬的那首歌成了恶搞,各种“狗带”。死亡已经死亡。———↓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蝙蝠侠并未归来,小丑依旧等待

写在前面的ps:最近蝙蝠侠又上新片,但深入壬心的恰恰是他的对手——小丑。在此挖一篇三年前对《小丑》的解读,和谐处理,仅供参考。这部片太火了,但我一直没看;因为我一直认为,关于小丑最好的电影是《蝙蝠侠前传2》。现在看来还是这样,如果没看过《蝙蝠侠前传2》,更看不懂《小丑》。很多人喜欢这两部片,是因为喜欢片中的小丑;尤其是,他们从中看到了“愅命”,这两部片上映的时间也正是世界经济、政治发生重大变革之际——2008和2019年。但不知他们是否看过齐泽克当年的影评?齐泽克先引用了一个提问,然后再引用一段评论,比较《蝙蝠侠前传》第二和第三部两大反派:为什么在之前的影片中,小丑得到了宽大处理,而贝恩却被如此严厉地处死了?答案既简单又让人信服: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国际妇女节的身体哲学与政治

一、哲学以前写过,节日最初是一种弥赛亚时间:弥赛亚时间:节日随着节日越来越多,节日本身的个性与共同体的感受却逐渐丧失,节日区别于平日的个性,成了节日的最大共性——消费,节日本身也成了消费最终形态——符号。符号不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而像德勒兹所谓的生成,并不能建立主体间性,而是波德里亚所说的内爆:比如,一边吃着麻辣烫,一边抹着祛痘霜;看似消费商品,其实消费自身。二、考古时常有壬拿这照片嘲笑现在女性费拉不堪,其实并非重信房子本人—要说武德充沛,我国当年民兵岂不美哉?现在还有人记得铁笼、铁链下的一些女性,只怕过两年,也和前两年的事一样:某大V吹嘘卖越南新娘,引起公愤后宣布退出知乎,暂停参与两性话题。可没多久,重出江湖,节奏依旧;只要提到他负面信息,全都不存在;即便知道的人,不少还力挺——三、影评这两部片都突出了女性的复仇,也使得女主角不太像日常的女性。拖了很久没写完,只能凑在一起凑合看。《杀死比尔1》从道德意义上说,这就像一部女性版的《被解放的姜戈》。不同的是,片中饰演过雄霸的武士刀制作大师,不仅厌倦杀戮,还劝告女主角:复仇不是一条大路,而是一片森林,人会迷失在其中,忘记来时的路。当动作越来越快,感官的刺激越来越感受不出差异;当动作越来越娴熟,行为就变成了重复。不论是杀戮,还是拯救。正如片中最顶级的杀手,即便达到了消灭对方肉体的目的,内心的仇恨仍然无法释怀,仍然无法充实人生的意义。而观众同样会觉得乏味,甚至疲惫。《青蛇:劫起》各种乱套欧美科幻片,于情于理都很扯。片中所谓的修罗城,和佛教的修罗没啥关系,倒是像阿鼻地狱,苦厄轮回。既然有执念的人死后陷入这里,青蛇怎么还能打开时空隧道回到人间去打法海?说是痛苦修炼,却跟游戏一样,挂了都可以重来,越打越强,法海却越来越弱,这不是开挂了?死人可以带着执念重回人间,法海把青蛇打入修罗城还有啥修炼意义?他最终想清空修罗城不是?看了一半还以为司马是男主角,大难不死要和女主角逆天改命,结果人设崩塌,还变弱挂了。真正的男主角却是个弱鸡,无端就跟女主很来电,原来是白素贞的化身。本来的友情变身成了爱情,狠赚了一把LGBT群体的票房。这当然没眯眯眼了,却也没性别特征了,照样被嫌弃—————↓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3月8日
其他

希特勒是民选上台的吗?

希特勒是民选上台的吗?作者:克罗采和春天(高林)“这些人处心积虑地推翻了共和国,另一些人则处心积虑地要证明共和国的失败是人民支持的结果,他们真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么?还是一个硬币的同一面呢?”在我们这个时代“希特勒是民选上台的”这个说法已经成了一种很神奇的信仰,在这种信仰面前谈事实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我们这些朋友传播信仰也好、表达立场也罢却一定要躲在扭曲历史背后,这就比较让人头疼了。我甚至看到有一位朋友表示“即使兴登堡总统倒行逆施,选了个毫无民心的总理,那也破坏不了魏玛德国的民主的根基,因为这个总理根本过不了国会那一关。”我很想知道说这话的人到底对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运作方式到底有没有基本常识?兴登堡总统难道没有倒行逆施选择过一个毫无民心的总理么?巴本就是啊!巴本内阁。1932年6月2日。巴本是一个天主教贵族是中央党右翼。海因里希-布吕宁这个温和的中央党人出面担任“总统内阁”的总理,已经很让其他各党派不愉快了。但巴本先生居然还依靠总统府的小集团推翻了布吕宁,自己取而代之。1932年没有任何一个大党支持巴本,中央党视巴本为叛徒。从党首卡茨主教以下,绝大部分中央党政治家都和巴本断绝了关系,巴本之所以没有被开除是因为他抢在被开除之前退出了中央党。社会民主党自然不用说。甚至连纳粹都不愿意跟巴本扯上关系。当巴本所在的“绅士俱乐部”说“希特勒赞同、并且担保巴本内阁”时,KPD的报纸立刻高喊“看希特勒露出了原形!他和绅士俱乐部的人结成了出卖人民的联盟”。这时候连戈培尔都不得不承认“这会让我们损失数以百万计的选票!”其结果就是1932年9月12日,当KPD突然在议会里提出针对巴本的“不信任案”,512名议员当中,有470人都不信任巴本内阁。超过91%的议员支持不信任案。而且巴本自己也早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所以他在8月30日就得到了兴登堡总统签署的“议会解散令”而且仅仅签署不填日期,由巴本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解散议会。但为什么他不直接掏出这张“解散令”阻止“不信任案”的表决呢?如果他抢在不信任案通过之前解散议会,不就可以免遭那个史上独一无二的超级“不信任”、保住自己的面子,也保住我们的德国史专家的面子了么?因为巴本过于相信他和主要政党达成的“暂缓表决不信任案”的妥协。所以9月12日当天,他并没有把解散议会的尚方宝剑带在身上。没有跟巴本达成妥协的KPD提出了不信任案,各个主要政党都没有办法阻止本党的议员起来复议,这就让巴本彻底陷入被动。胖子赫尔曼-戈林坐在议长的席位上看着议员们纷纷投票支持“不信任案”。一直到表决结果出台,巴本才终于把“解散令”拍到议长桌上。戈林反而有心情问顾问,到底是“议会被解散了?”还是“内阁已经垮台了?”1932年9月12日国会大厦中,总理巴本要求发言,议长戈林佯作不见一个吃了空前绝后的91%多数的“不信任案”的人,无疑是过不了“议会这一关”的。但巴本先生是什么时候坐上总理宝座的呢?1932年6月1日。他是什么时候下台的呢?1932年12月!也就是说,一个没有任何民意支持的、无论如何过不了议会这一关的人,只要能够得到总统的支持,他也可以当六个月的总理!为什么?在议会制国家里,即使一个人被任命为总理,他也需要通过议会的信任投票。他依靠自己的党也好、依靠议会党团联盟也好,都要凑够过半数的支持。但在魏玛共和国并不需要。一个人只要被总统任命为总理,他就是总理了。只要议会不通过反对他的“不信任案”他就是总理!甚至即使通过了针对他的“不信任案”,卡尔·施密特也认为总理依然可以继续执政。1933年他就是这么给施莱歇尔出主意的。他说“宪法只说总理应该得到议会信任”,“但没说如果议会不信任总理就要辞职!”“这是宪法漏洞!你可以继续赖在总理府不走!”纳粹桂冠法学家卡尔·施密特这就是魏玛共和国制度上的神奇之处!而且在议会制国家里,无论谁当了总理,只要他想执政,无论是通过法令还是征税、还是花钱,他都必须得到过半数的支持。因为所有这些事都必须得到议会的批准,而议会的批准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过半数的支持。但在魏玛共和国却不是这样,固然议会拥有立法权,但宪法第四十八条授予总统采取“非常措施”的权力。这项权利在魏玛共和国的历史从艾伯特时代就开始被频繁使用,到兴登堡的时候则变本加厉。从1930年布吕宁内阁成立之后更是公然抛开议会,成为内阁执政的万应灵药。试问一个得不到议会支持、施政也不通过议会的内阁,跟民选有什么关系?一个单纯建立在总统信任基础上的内阁,跟议会选举有什么关系?从布吕宁开始连续四任总统内阁的总理当中,布吕宁虽然有一个党却只有不到20%的得票率。巴本没有党,却被接近90%的议员反对!施莱歇尔就是个军人,他虽然和政客混在一起,却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议员支持自己。这三个人都可以如愿以偿地统治德国。怎么换成一个拥有33%得票率的希特勒,就成了人民的选择了?著名的出狱纪念照民选内阁有几个基本的条件,过半数的席位,或者依靠联盟获得过半数的席位、并且在执政的过程中依靠议会多数的授权。但希特勒先生这三样一个都不具备!他只有33%的席位,即使加上胡根贝格的党也只有41%到43%的席位。他从不曾得到过半数的支持,也没有依靠议会多数授权施政。他是兴登堡总统任命的总理,他的法令是以兴登堡总统签署的方式生效的,是宪法四十八条授予总统的“非常措置”权的体现。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还有人主张正是因为议会陷于瘫痪才导致希特勒上台。我想说这跟希特勒是不是民选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议会之所以陷于瘫痪正是因为宪法四十八条的存在。魏玛共和国的宪法从一开始就不信任议会。它同时设置了普选的议会和普选的总统,这两个权力彼此交错的权威,还让内阁可以在这两个权威之间左右逢源。实际上它就是在重现“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传统。俾斯麦设计的帝国议会就是一个只有表决权没有执政权的机构。议员只能反对或者支持,任何一个能够在帝国议会通过自己法令的人都可以成为“帝国宰相”。即使像冯-贝特曼-霍尔维格这样,把扩军法案拆成两半,扩军所需要的钱靠“累进所得税”争取左翼党和温和右翼党的多数通过,把用累进所得税征来的税花在扩军上,则依靠极右翼和右翼的多数通过,也没有关系。这种把议会视为橡皮图章,只要扣上就算有效的把戏好歹还承认议会是财政问题上的唯一权威。而魏玛宪法则干脆在议会之外又设计了一个“橡皮图章”的来源,那就是总统。哪怕你把增税案交给议会、把扩军案交给总统,只要章扣上了就算过关!1933年3月21日,希特勒为讨好兴登堡,特地挑选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第一届国会召开的日子,为先帝的棺木献花环这样的宪法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民主宪法”么!就算跟德国自己比,跟《德意志帝国宪法》比比呢?怎么好意思说它是最民主的呢?好歹德意志帝国的法案要成为法律,只需要联邦会议和帝国议会批准。而且财政预算不经过议会批准就一分钱都花不掉!魏玛宪法留了这么多后门,为什么还能被说成是“最民主”的呢?因为德意志帝国不是只有一部宪法,在六千万人口的德意志帝国下边还有一个四千万人口的普鲁士王国呢!而且这个王国还掌握着联邦会议的十七票。在实际政治运作里,皇帝固然没有什么权力,但皇帝还是普鲁士国王。帝国宰相作为联邦会议主席也没什么权力,但他还是普鲁士外交大臣,手里捏着普鲁士的十七票,他的权力就大多了!《魏玛宪法》不能只跟《帝国宪法》比,它还得跟《普鲁士1850年宪法》比,只有把这两个合并在一起跟《魏玛宪法》比较,才能说明《魏玛宪法》的“最民主”是个什么概念。流亡荷兰的威廉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要设置两个民选的权威而且权力彼此交错——因为其中一个其实是为世袭君主准备的。1918年以后没有什么普鲁士国王了!威廉三世如果要回到柏林只能老实当德意志皇帝了,但俾斯麦设计的那个“联邦主席”式的皇帝权力太小了。所以就让这个新皇帝的权力比普鲁士国王+德意志皇帝的小,但比单纯的德意志皇帝大!《魏玛宪法》其实和法国1875年宪法一样,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君主复辟色彩的宪法,它的总统其实就是为君主准备的。只不过第三共和国的议会里君主派的实力比较强,所以他们可以直接说“总统由议会选出!”也就是说议会可以选举总统,议会也可以选举国王。议会可以让麦克马洪上台,也可以恭请亨利五世回来!但魏玛制宪的时候,威廉二世名誉扫地,共和派占了上风,所以没有人可以明说“总统就是未来的皇帝!”也没有人说“总统交给议会来选!”这就是为什么《魏玛宪法》设置了彼此交错的两种权威。同时它还公开鼓励总统使用甚至滥用他的非常措置。因为它就是要让议会陷入僵局。德国的政党从1862年俾斯麦上台就被排斥在政府之外。议员在议会里唯一能作的就是“反对”。从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议会成立到1918年帝国在战争里奄奄一息,半个世纪还要多的时间里德国的政党只能靠投反对票来发挥作用。尤其是对预算案、税法投反对票。因为行政命令是联邦会议的权限,帝国宰相不对议会负责,全体国务秘书都对帝国宰相负责。一直到1918年在战争已经越来越无望的情况下,德意志帝国才第一次进行了议会制改革,出现了一个支持帝国宰相的“政党联盟”,甚至让政党联盟的领袖成为“副宰相”。政党到1918年才第一次可以参与执政,这时候距离革命还有几个月,距离魏玛制宪还有不到一年。在政党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保守派制造了“宪法四十八条”,并在政治运作当中不断突出它的影响,就是鼓励议会政党不去彼此妥协,不去组织执政所必须的多数,不去承担领导国家的责任。反正有“宪法四十八条”,与其让议会为不得人心的法令承担责任,不如推给总统。在经济危机的局面下就更是如此。联合执政不一定能取得效果,但却很可能触怒自己的选民,与其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不如把责任抛给“总统内阁”。布吕宁内阁从1930年开始作为一个只有不到20%议席的小党领袖能够执政一年多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1930年的德国国会选举结果没有人支持布吕宁,但大家也不想去反对布吕宁。议会当布吕宁不存在,他就不会吃“不信任案”。议会不支持他的一切法令,他可以去找兴登堡签字。这就是“总统内阁”的本质。而推翻布吕宁的办法也很简单,只要兴登堡说一句“内阁已经失去本总统的信任,本总统不会再签署内阁的法令。”布吕宁就直接下台。不理解这一点而单纯的把“总统内阁”理解为总统任命总理的内阁是错误的。总统任命只是一方面,这个内阁还要依赖总统支持执政是同样不可忽视的另一面。而希特勒刚好也是依靠总统执政的。只有理解所有这些事实,我们才能明白,固然民主不是万能的,民主也会犯错误。尤其是德国这样稚嫩的民主制,它在俾斯麦设计的畸形制度里扭曲的生长了五十多年,在魏玛共和国的建立过程中又被保守派不动声色地掺入了自己的色彩。它还遭遇了1923年的恶性通胀和1929年的恶性通缩,它遭到了失败其实并不奇怪。但魏玛共和国的失败,刚好是另一群人的胜利。这群人寄希望于希特勒,希望通过这个民粹鼓动家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恢复德意志帝国。他们的梦想因为希特勒的野心和不愿屈居人下而失败了,但你们不能忽略这些人在希特勒崛起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些人从1932年希特勒内阁的集体照里可以看到好几个。跟这些贵族、绅士,相比,希特勒内阁里的纳粹分子反而成了少数。是“傻瓜”胡根贝格利用自己手里的传媒集团把纳粹党从一个得票率不如KPD的地方性小党变成一个得票率接近20%的大党。是皇储,键盘皇帝威廉三世,让整个普鲁士的右翼势力在1932年的选举里在皇储-希特勒阵线里实现合流,让纳粹党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让兴登堡抱怨“我们的人都在希特勒那边!”是贵族巴本怀着对施莱歇尔的一腔仇恨为希特勒和总统府的小集团之间建立起桥梁!是布伦堡将军同样怀着对施莱歇尔的一腔仇恨,在兴登堡死后率领防卫军在“全民公决”之前先向希特勒宣誓。一股由贵族、新教教士、军官团、大金融家、工业家、保皇党组成的想要恢复旧帝国的复辟势力,在1923年的审判之后逐渐意识到希特勒作为鼓动家的价值,并且逐渐和他合作。最终因为一系列偶然事件让希特勒登上了总理宝座。他们希望之后希特勒可以成为威廉三世皇帝的宰相,他们的希望落了空。于是他们从1934年开始千方百计地想要干掉希特勒。为此他们甚至和施莱歇尔的追随者们捐弃前嫌联合起来去反对希特勒。这解释了为什么1944年720事件之后之后皇储为了逃避希特勒的逮捕而到处逃亡。他们对希特勒的仇恨掩盖了他们曾经对希特勒的支持。希特勒的上台是这些人的胜利、也是稚嫩的民主制的失败。这些人处心积虑地推翻了共和国,另一些人则处心积虑地要证明共和国的失败是人民支持的结果,他们真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么?还是一个硬币的同一面呢?———↓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3月1日
其他

俄乌战争异想录

简体中文网络不是战场,胜似战场。舆论战比当事国还激烈,平台效益现在比战胜方还打。衷心感谢主管部门和各平台的能保持宽容与自信,不要求用户统一口径,允许自由争辩。所以,“本土新增”、“丰县”等话题已经上不了热搜,微博和知乎的主流意见也截然不同。最有价值的是,在我们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如果遇到相似的局面,人们现在的意见多多少少会左右舵手将来的航向。如果从价值上说不认同工具理性主义、进步主义,一个人们不愿面对的基本事实就是:人是已知生物中杀死同类最多的生物,并且最极尽所能,还宣称理所应当。不要说国际法太理想化所以还是没啥用,恰恰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制度不符合国际法精神,比罗马元老院还不平等。五大国的双重否决权,何止是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28日
其他

再谈张煜医生被开除的法律问题

对昨天文章进一步展开研究,也可以了解螣训为何对我特别赵顾。昨天文章源于知乎简答。先是有人嘲讽我连基本常识都不懂,他真以为事业单位没有劳动合同工——而且,既然是事业单位,就仍然有一定的行政权因素,这种组织和普通人之间的地位实际上不会平等,后者在纠纷中处于弱势一方。这不,包括我回答在内所有回答,都被知乎屏蔽了,北医三院多大的权力?如果不放宽普通人说话的条件,要达到数学、物理学那样的“真实”、“准确”才能批评,那就不存在社会监督了;两年前武汉一位生前被“训诫”,死后被追授荣誉的医生,就是前车之鉴。即便不是事业单位的私立医院,普通人也难以自己证明医疗责任在医院。因此,2001年的司法解释要医院在纠纷中自证清白,即举证责任倒置;2020年,新的司法解释删除了原来的规定,想减轻医院负担。这并不能有效缓解医患矛盾,反而让患者更难获得权利救济。比如,南宁红十字会医院一眼就排除我是皮肤病,让我转院去检查是否是癌症,结果折腾几次最后还是瑞康医院按皮肤病治好;我多次投诉,各级部门互相推诿,不了了之——还有不少人说,张医生诽谤别人,就符合可以随时开除的理由:违反职业道德或社会公德。真要按这标准,那么北大的孔庆东教授诽谤、侮辱我,法院判决了,还改编写进了教科书,北大应该开除孔教授几次?可他“风采依旧”,在微博回复别人:“没来由的你这个王八蛋凭什么教训你孔爷爷?难道你母亲明天要暴亡吗!”别人告他,法院居然认定孔教授回复只是“语言冲突”,表达方式“不当”,并且“提醒”孔教授注意形象。详见(2016)沪02民终4412号民事判决。(初二政治课本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页)何况,至今没有判决认定张医生诽谤了谁,开除他的理由也没有提到相关事情。即便他被认定侵犯个人名誉权,也不能从个别案件上纲上线到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要评判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应该由行业协会认定,所以行业协会的这种认定一般属于行政处罚,比民事责任更重,作出认定也要更审慎、严格。而社会公德影响范围比职业道德更大,违反的后果也更严重,那就应该属于刑事责任。总之,这两种负面评价绝不是一个单位可以任性挥舞的道德大棒。———↓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27日
其他

关于北医三院开除张煜医生

这位医生揭露医疗黑幕,曾经引发社会强烈乃至高层的关注。结果,他终于被单位开除。看来曝光黑幕属于“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也确实损害单位“声誉”了。这么多不确定的概念,而且不是法律概念,也不用列出证据和认定,就能成为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真当《劳动合同法》是单位制定的?要不是距离远,我就帮张医生免费去劳动仲裁。这优秀得仅次于协和的医院,“服务”我到现在,还要“服务”多少人?久病成医的经历,这是最深切之一。门庭若市,附近高校、机关定点医院,比北京西站还能体验中国众生相。康复科只管上仪器,不说注意事项也不顾副作用,把颈椎病治成肩颈背都肌肉条索状,膀胱经堵完。去看骨科,只有西医,就开消炎药,再加一句“少用手机”,“多休息”。最后没办法,发现有个老中医还会气功,就去看看。他一听针灸、艾灸、拔罐、贴药了也都没用,就开了暖宝宝同款,再送一句“找健身教练”。后来回到地方医院,再找了一个属于非遗的膏药铺,才有点好转。———↓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26日
其他

北一辉思想概述

写在前面的ps:昨天普大帝闪击乌克兰,多少前些天还在对丰县事件同情弱者的壬,转眼就喜迎俄师了。有人更是说:“俄罗斯出兵是正义的,是为了帮助乌克兰人民摆脱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这话简直是北一辉思想的翻版,把文中的乌克兰换成中国,俄罗斯换成日本即可。都打着“社”的旗号,却是“国社”派。真又重演《让子弹飞》的对话:“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以前国内学界
2022年2月25日
其他

实证主义再检讨——基于法学的评论

写在前面的ps:昨天文章,展现了实证主义法学思维在我国的弊病有多严重;今天这篇首发于去年,前半部分是告法大案件引发的一些评论,也进一步暴露实证主义思维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为何我力推法国为代表的客观诉讼。为避免螣训无端联想,只保留后半部分,摘自群里学术讨论。今天一场闪电战刷屏,网上没聊完好像都已经打完了,涉及的正当性、共同体等问题,仍然与实证主义相关。这种实证主义成为了决断主义与规范主义得以联通的桥梁。作为其基础的工具理性主义,在政法领域乃至整个社科泛滥成灾—————↓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丰县调查与古今普法

省级调查已经出来,基本已经定案。螣训不会让我多说,所以就说点古代和外国的法制史,有案件也有理论。一、清末案清朝关于平民最有名的案件,可能还是杨乃武和小白菜案,这得益于后来戏剧的传播作用。河北民歌《小白菜》很多人都听过这句:“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如今看来,这个案件一开始是过程很黑,结果很冤,周星驰电影《审死官》就有这个案件的很多元素。但案件只是一个举人和地方官的矛盾,却惊动清朝最高层,同治死了,光绪继位才审完,一下惩治上百官员。这真的是皇恩浩荡、明察秋毫的结果么?恰恰是中央与地方博弈的作品。恭亲王、慈禧都深感湘军在江南势力太大,这个案件之前的刺马案,已经让朝廷很没面子——让马新贻当两江总督,压制湘军,他却成了清朝唯一工作中被谋杀的一品大员。同时,浙江也有18名士绅联名控告,还有《申报》报道,知识群体、地方势力和国际舆论的联动,也让清朝要挽回颜面,缓和矛盾。但最终还是定杨乃武和小白菜还是违背传统礼法,杨乃武被打成残废,别说国家赔偿,连举人的名分也不予恢复,小白菜也被打了八十大板,两人也没有继续在一起。二、外国法———↓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23日
其他

徐州也许更发达:拆分江苏省的历史方案

写在前面的:ps丰县女性事件已经引发对徐州乃至黄泛区社会环境的关注。节选一段未完成书稿的研究,可供参考。相比其他省份,江苏在清朝已有独一无二的“两督一抚”:两江总督驻南京,江苏巡抚驻苏州,管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两江总督管不到;漕运总督驻淮安,管漕运。此外,本来一省只有一个的布政使,江苏有两个,苏州布政使跟着江苏巡抚,江宁布政使跟着两江总督。1904年,实业状元张謇提出《徐州应建行省议》:“南北之际,徐为中权”,所以建立新省,“变散地为要害”,“可以左提而右挈之矣”。即防御北方德国在山东的势力,防御南方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此外,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靠近四不管地区,容易产生匪盗、农民起义,以徐州为中心建省,可以“为中原腹地治安计”。两江总督周馥上书清朝,反对从江苏分离出淮海省。主要理由是不能削弱地方防备力量,毕竟当时列强环伺,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主要战场就在江苏。但长远看来,还是“防民之术”和制衡地方——除了防止周围省份做大,也防止鲁南苏北借地形便利、文化亲缘形成地方割据。这得到张之洞等地方大员的支持,淮海省才建立三个月就被撤销。民国对省份区划调整更多,每次改革中都有江苏省。有时被分成几部分,有时何周边省份重新整合,所以“江苏”这个名称也曾被取代。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方案如下:1931年张我华的方案取消江苏省,将苏南改为建业省;1940年胡焕庸像张謇一样,重建徐海省。后续重组方案更频繁:1941年汪伪建立苏北行政公署、1944年郝鹏举设计淮海省、吴传钧设计徐州省、1948年傅角今设计淮运省。傅角今在书中系统研究各种改革方案,认为以往方案只关注省界影响统一治理淮河;其实,每种方案背后都有各方权力的角逐。从清朝到民国,这些方案都产生于高层力量式微之时,高层为了解决自身困境才提出,缺乏足够的地方自觉性;即便方案可能有利于地方,即便张謇出于地方利益,清朝出于总体利益,达成一致,方案仍然难以实现。———↓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21日
其他

北大青年法学家的施密特时刻

2015年以前,从网上到法学圈,基本都觉得法学教师人均“公知”;人们没注意,北大清华早就领先大趋势,80后青年法学家都根正苗红,总是留美回来反美,家里也有
2022年2月20日
其他

我国无政府主义两次思潮研究

写在前面的ps:昨天说到安那其主义,今天就发个以前的小论文。照例略去引证,仅供参考。由于宣传和教育的长期努力,爱国主义乃至国家主义早已被当成中国传统和主旋律,与之不同的无政府主义则被当成微不足道的舶来品。历史并非如此,无政府主义曾两次在中国风靡一时:一是春秋战国,以道家与墨家为代表;二是清末民初,以青年革命者为代表。一、两次思潮的因缘两次思潮相隔两千余年,社会背景自不可同日而语,之间也没有一脉相承的思想。尤为不同的是,春秋战国那次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立场是取消“国”,目的是“利天下”;反之,清末民初那次是将西方理论用于中国现实,立场是中国,目的是“救亡图存”。两次思潮仍有内在联系。一次在秦制建立之前,一次在秦制崩溃边缘,而这都是中国最大的思想解放时期。他们身为精英,却都厌恶当时的统治,寄希望于民众,企图跳出原来统治的循环。因此,后一次对前一次也有一些继承,下文将具体阐释。二、先秦思潮对道家政治思想的研究,学界基本仍然是概述或结合时政的献策。没有对老庄政治思想的传承,老庄之后也就没有真正的道家。二者思想也并非浑然一体,在政治上尤为不同。对墨家研究近代才有所回暖,但政治思想研究的现状也和道家相同。对道家,尤其墨家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至今仍没有专题研究。相反,学界权威却将两家的理想状态等同于统一秩序,进而说成是大一统的组成部分,虚构出中国“文明根性”。(一)老子思想老子是方法上的无政府主义。“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颠倒儒家的逻辑,指出儒家的理想恰恰是社会堕落的产物。他不是要完全恢复自然状态,而是用自然而然的方法,实现一种和谐的状态:“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不过,引文中一个个“我”仍然是绝对主体,是老子文中常见的“圣人”,先治国再治天下。这都与儒家一致,只是用“无为”来实现这些“有为”。(二)庄子思想庄子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完全消极,却更激进。奥尔森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出发提出政治学假说,认为现代国家不是源于社会契约,而是匪帮。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不同的是他用盗跖的寓言讽刺的是儒家伦理:“盗亦有道”。不论是经济计算还是伦理关系,庄子都完全反对。在他的寓言中,佝偻丈人承蜩、庖丁解牛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外部工具,而在于他们内心与外部通达,也就是说没有功利的目的,甚至也无所谓对象和主体。正如他寓言中的那位老人所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老人宁可多花力气用瓮装水浇菜,也不愿使用机械提高效率。国家和机器都是一种组织,机器(machine)是一种结构(constitution),后一个词衍生为宪法的专有名词。当这些有限的工具被尊为永恒的至宝,难逃庄子一问:怎样藏一艘船最安全?庄子指出藏在哪里都有风险,只有什么都不藏,无得也无失。“藏”,不仅是一种占有,而且是一种掩盖,导致工具不再是可以随意替换的工具,不再是为了实现目的的工具,反而是支配其他工具,成为特殊的目的。国家正是这种异化的工具,本来是公众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后来成了假借公共利益来维护私人特殊权益的工具,而公众还被赋予维护这种工具的道德责任与法律义务。(三)墨家思想下文试从其政治思想与组织方式分别阐释。墨家的文本仅涉及前者,后者则由其行动表现,被他人记述;表现与内容有别,却都指向无政府主义。1.
2022年2月19日
其他

如何评价一个人?以斯科特为例

最近,以研究安那其主义闻名的斯科特教授(把他的书翻译成《六论自发性》不准确,autonomy就是自治,可能译者为了和谐)学生时代曾为CIA打工的事又被挖出来,从国外传到了国内,许多壬纷纷表示划清界限,主要脑回路是:CIA代表美帝,为CIA干预东南亚国家提供信息,导致当地左翼受害,斯科特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齿轮也要承担责任,而且比法律上的一般连带责任更大,不是按人头平分,而是重大责任,因为他后来成了斯科特教授。不论现代法治,还是古典政治哲学,对一个人善恶对错的评判,从来没有现在左右二极管和九宫格这么简单。对这种问题,很多壬一贯作风。于是,蔡元培经常被揪住4.12的某些态度,无限黑成元凶首恶;海德格尔要么被简单说成纳粹,要么又避而不谈说成超凡脱俗。这些壬平时都看不起康德的教条,萨特的固执,可一到了敌友划分,却要求别人绝对完全一个立场,一种思想,真乃施密特身死魂犹在。“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教员《矛盾论》以及各种讲话对人对事反复说把握主次矛盾,抓主要方面,喜欢他的壬不知都学到哪去了?———↓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18日
其他

民国历史难以超越时代逻辑

邓野是位奇人,他属于邓家,但却甘于冷板凳做学问。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父辈是历史的胜利者,他却能跳出来,通过他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出历史背后的真相。▲北洋时期民国议会◎一位最擅长运用材料的民国史学者
2022年2月17日
其他

《七十二家房客》的变化

以前每次放假回老家,陪爷爷、奶奶看得最多的电视,除了天气预报、新闻联播,就是新版的《七十二家房客》。本想写点啥,查了一下才发现,关于这部剧的大趋势已经足够说明问题:拍得越来越和谐,风评却越来越还嫌不够,又引发地域文化争论。知乎——豆瓣—————↓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17日
其他

元宵合辑

昨天节日,今天节日;昨天年轻人爱过,今天老人孩子爱过。不多说啥,挖点往年动态,恭祝大家节日愉快,团圆长在!———↓相关研究请看↓
2022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