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维德诗选

奥维德 星期一诗社 2023-01-03

  生于罗马附近的苏尔莫,卒于黑海边的托弥。年轻时在罗马学习修辞,对诗歌充满兴趣。曾三次婚配,第三个妻子出身名门,使他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结交皇家诗人。

公元1年发表《爱的艺术》,描写爱的技巧,传授引诱及私通之术,与奥古斯都推行的道德改革政策发生冲突。公元8年被流放到托弥,10年后诗人忧郁而死。他是古罗马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中世纪时代,名望仅次于维吉尔的是奥维德。实际上,在更为世俗化的人看来,奥维德时常是名列第一。他在12世纪已经是第一,因为紧随加洛林“维吉尔时代”的12世纪是“奥维德时代”。任何人,只要他仍然认为拉丁古典著作对中世纪时代的人们是一本封存的图书,认为他们只关心来世而对现实世界的欢乐和文学艺术之美毫无欣赏,就会因深思奥维德的知名度而增长智慧。人们常常通过寓言方式来指明一种道德-奥维德就给博韦的文森特提供了《道德之花》。奥维德的所有作品都有人读,尤其是《变形记》、《爱的艺术》和《爱的医疗》(RemediesofLove)。最后一本书被普遍认为是道德论著,有人甚至力图找出《变形记》中隐藏的真理,但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这本“诗人的圣经”、“古代的金色传奇故事”似乎成了诗歌艺术和欢乐的源泉,成了他们了解古典神话的主要媒介。

  奥维德的著作在12世纪的广为流传是古典著作复兴最确切的迹象之一。他的诗为后世之人所抄写,即使是严谨的克吕尼派也不例外;它们被哥利亚蒂派引用和大量模仿,该派一首韵律诗就取名为“哥利的变形”(MetamorphosisGorle);它们为修辞学和散文艺术大师提供了大量题材,并被多次引用到阿贝拉尔和爱露伊丝(Heloise)这对永恒的恋人身上。坎特伯雷的修士们在他们的通信中引用奥维德的作品,《爱的艺术》亦即“没有爱的爱的艺术”为了修女的利益而被寓言化。此外,奥维德的作品还对方言诗人产生了影响,对法国南部、意大利北部游吟诗人和德国游吟诗人的影响尤其明显,这位爱情写手被他们尊为有关爱的题材的最高权威。

  模仿奥维德风格的诗篇风行整个普罗旺斯诗歌界,人们至今仍可以在巴塞尔大教堂当年的一个柱头上饱经风霜的石头上见到这些诗篇;邦孔帕涅奥的《爱之轮》从《爱的艺术》获得了灵感,并且借助克雷蒂安·德·特鲁瓦的译本在方言文学中广泛流传,特鲁瓦还翻译了《爱的医疗》。甚至更严格的派别也创作了自己的奥维德风格的作品。




变形记(节选)


奥耳甫斯与欧律狄刻


许门离开这里,披着金黄色斗篷飞越

茫茫大空,飞向刻孔内斯人的地界,

他受到奥耳甫斯召唤,可惜徒劳无功。

尽管他到了场,却没带来庄严的祝辞,

也没带来欢乐的笑脸、幸运的吉兆。

他持的婚礼火炬噼啪爆响,熏人流泪,

不管怎么摇晃它,也燃不起一点火苗。

但婚礼的结局比预兆更沉痛:当新娘

在一群水仙女簇拥下漫步于草丛,

被毒蛇的牙咬伤脚踝,竟倒地而死。

罗多佩山的歌手在阳世尽情哀恸

之后情犹未了,为了再到阴间一试,

他鼓勇走进泰那洛斯门下到冥界。

他穿过一群群埋葬后的幽灵和鬼魂,

晋见了冥后佩尔塞福涅和冥王——这片

阴森国土的统治者,一面弹着琴弦

一面唱道:“神啊,地下世界的统治者,

我们每个凡人都要回到这个世界,

如果你们允许,我就不必拐弯抹角,

而直接说明来意:我下到此地并非

为了参观阴间世界,也不是为了试图

绑缚长满了蛇发的三头女妖墨杜萨;

我此行是为我妻:她误踩毒蛇而被咬;

蛇毒入身攫取了她含苞待放的年华。

我竭力顶住这打击,是的,我试图坚忍,

但爱神终于得胜——他在阳世名声极大,

不知阴世如何;不过找估计也差不多,

如果关于您早年抢婚的传闻不虚,

你们二位也是爱神撮合;以这阴森的

领域、无边混沌和寂静王国的名义,

我求你取消欧律狄刻青春夭亡的噩运。

我们全都欠着你,只能稍稍拖延几天,

或迟或早都要匆勿奔向同一处所:

人人都得来,这儿是最终归宿。您

掌握着对人类的最永恒的统治之权。

只等她活过应享的成熟之年,她也

一样归你管。请把她赐给我作为恩典;

如果命运拒绝为我妻开恩,我决心

不再回还:你可以欢庆赢得两人双亡。”

当他这样陈词,而以琴声与词相配,

无血的魂灵无不落泪;坦塔罗斯不再

追求退避的水,伊克西翁停住了转轮,

秃鹫不啄食肝脏,贝卢斯的孙女们

停了水瓮,西绪弗斯也静坐在石头上。

据说复仇女神被他的歌感动,面颊

第一次被泪水沾湿;不论是王后或是

下界的主宰都不忍拒绝这位请求者;

他们召唤欧律狄刻,她在新来的一群

亡魂中间,因创伤难行而姗姗来迟。

奥耳甫斯受领了妻子和一个条件:

不得回头看,一直到走出阿维尔努斯

山谷;若有违犯,这一恩典就将失效。

他俩在一片寂静中走着上坡的路,

这条路陡峭,朦胧,昏沉,黑暗笼罩,

现在他们已经走近阳世地面的边界:

他担心她跟不上,渴望看一眼,禁不住

回头一望,在这瞬间她又滑落了深渊。

他急忙伸出双臂企图把妻子抱住,

但这不幸的人只抱住了倒退的气流。

而再一次被死亡攫取的她,对丈夫

毫无埋怨(怨什么?除非是爱她太深?)

她只吐出最后一声“再见”,不知丈夫

能否听见,就落回了她出发的原处。


(10卷1-63行)

飞白译




诗人致读者(奥维德《哀歌集》第4部第1首)

李永毅 译


如果我的诗歌有任何瑕疵(当然有),

读者啊,请把时间当做借口。

我在放逐中,不求名声,只求安宁,

以免我的心一直陷在灾厄中。

5所以,戴着脚镣的矿工也会唱歌,

用糙陋的旋律减轻劳役的折磨;

泥泞河滩边,弯腰的纤夫也一边哼唱,

一边奋力拽着船逆流而上;

把一对柔韧木桨抵在胸前的舟子,

10也伴着击水的节奏挥舞手臂;

当牧人困倦地倚着手杖或坐于石上,

他会用芦管的音乐抚慰绵羊;

一边唱着曲儿,一边纺分给她的纱,

女仆如此把干活的时间打发;

15据说布里塞伊斯被夺走,阿喀琉斯

以海摩尼亚的里拉琴纾解忧思[2];

当俄耳甫斯用歌声移动森林和岩石,

他正为两度失去的妻子而悲戚[3]。

我放逐庞图斯途中,缪斯也一直是慰藉,

20只有她始终不渝地陪我漂泊,

不惧伏击,也不惧辛图斯[4]士兵的利剑,

海浪、狂风、蛮域都视若等闲。

她也知,我遭难是被什么错误欺骗,

我的行为不是罪,只是过犯。

25她如今对我好,或许正因她曾害过我,

当她和我被控告,被指为同伙。

既然缪斯的圣礼注定带来祸患,

我真希望从未与它们有沾染。

可我现在能如何?被它们的力量控制,

30疯癫的我毁于诗,却仍然爱诗。

奇特的忘忧莲也如此,尝过味道的人

虽被它害,却总是欲罢不能[5]。

恋人明知爱下去有危险,却依然执拗,

追逐预见的恶果,不毁灭不罢休。

35我也痴迷这些伤害过自己的诗,

爱这些给我留下伤口的武器。

或许这种癖好看起来与疯病太相似,

但这种疯病却有某种裨益:

它阻止心灵一直沉浸于那些苦楚,

40让它暂时忘却眼前的遭遇。

正如恍惚的酒神狂女在伊达山上

如野狼尖叫,浑不知自己受伤[6],

每当青翠的藤杖[7]激荡我胸中的热情,

我的灵魂也超越了人世的苦痛。

45它已不记得放逐,不记得身边的异域,

也不再记得什么神的愤怒,

恰似正饮着冥府忘川的催眠之杯,

我也感知不到忧郁的年岁。

所以,我理应敬拜减轻我不幸的女神,

50从赫利孔远来,伴我忧惧的旅程[8],

时而在海上,时而在陆上,或者乘船,

或者步行,屈尊随我辗转。

我祈求,至少她们能温存待我!至于其他神,

都已加入强大恺撒的阵营,

55他们强加给我一个又一个灾难,

多如岸边沙,海里鱼,鱼腹中的卵[9],

你即使能数完春天的花、夏天的麦穗、

深秋的果子、隆冬的雪,我遭的罪

也仍数不完,当我在全世界颠沛流离,

60凄凉地奔向欧克辛左岸的土地[10]。

我到达之后,境遇也不比路上好分毫:

命运追到了这里,不许我脱逃;

即使在这里我也辨识出诞生时的纱线,

黑羊毛纺出的纱线,专为我而选[11]。

65姑且不提敌人的伏击、性命的危险,

(都是真实的,听起来却像奇谈,)

对曾在罗马家喻户晓的人来说,

与贝西人、盖塔人为伍已是折磨!

依靠铁门和城墙的保护,自己的地位

70却不能保证安全,多么可悲!

即使年轻时,我也躲开艰苦的军训,

除非游戏,武器我绝对不碰,

如今我老了,却腰间佩剑,左手持盾,

还用铜盔罩着我花白的头顶。

75因为瞭望塔的卫兵一发出袭击的讯号,

我颤抖的手就赶紧将甲胄穿好。

敌人拿着弓,挎着浸毒的箭,骑着

快马,狰狞地扫视我们的城垛。

就像来不及入圈的羊被凶狼擒获,

80一路颠簸,拖过树林和田野,

谁若还未进入栅门,在郊原遇见

蛮族的敌人,结局也同样悲惨:

或者脖子套上绳索,沦为俘虏,

或者死于毒箭,啃食埃土。

85一位新居民,我就躺在这动荡的地方:

命运派给我的时间太过漫长!

然而,远来的缪斯不顾诸多的困苦,

勇敢地回归从前的圣礼与格律。

可是这里没有人听我朗诵作品,

90没有人懂得拉丁词语的意蕴。

我还能怎样?写给自己,念给自己,

自己评价自己,无人挑刺。

但我也经常自问:“这番辛劳是为谁?

我的诗扫罗马泰人、盖塔人能品味?”

95我甚至经常一边写,一边痛哭流涕,

任凭泪水打湿我的文字,

我的心感受着旧痛,仿佛它们是新伤,

凄凉的泪雨一直落到胸膛。

而当我想起境遇的逆转,我的今与昔,

100我从何处来,被命运卷到了何地,

癫狂的手就憎恨这嗜好,憎恨它自己,

将我的诗稿扔进燃烧的炉火里。

既然如此多的作品只有些许幸存,

无论谁读到,都请口下留情。

105禁止我踏足的罗马,你也不要苛责

这些不比我处境更好的诗歌。




刘津瑜|奥维德的黑海想象


假如我们相信《哀怨集》和《黑海书简》对奥维德流放经历的描述,那么他是只身赴黑海岸边的托弥,妻女未随行,且家产没有受到影响——家庭未受牵连,妻子留在罗马,为奥维德的解禁奔走。这些流放诗篇以第一人称写成。然而,流放诗中的“我”究竟是奥维德本身,还是一个文学人物,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答。所以下面所提到的奥维德指的是诗中的“奥维德”。

黑海之滨的奥维德恨不得把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孤独、愤懑、恐慌写到极致。在《哀怨集》第一卷第3篇,人在黑海岸边流放地,镜头却闪回到离开罗马的前夜,哀歌双行体幽怨吟出什么叫流泪到天明,什么叫离开罗马犹如特洛伊之陷落,什么叫风刀霜剑、什么叫天寒地冻滴酒成冰,心冷身冷处处荒芜。望罗马,去路远,遥遥不可得。距离化成了“严寒”,“严寒”构成了奥维德流放诗的基调: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他的流放之地无四季,而是“死寂的冬天连着冬天”(inershiemicontinuaturhiems《黑海书简》1.2.24),多瑙河从此岸到彼岸全线冰封。在这“陌生世界的尽头”,他疾病缠身,缠绵卧榻,康复无望(aegerinextremisignotipartibusorbis/incertusquemeaenempesalutiseram《哀怨集》3.3.3-4)。在冷、病的基调之上又加上了对“异文化”的复杂心态:轻蔑中夹杂着恐惧。这所谓的“异文化”在奥维德的笔端用的是“野蛮”这个字眼。在他眼里,野蛮的一个表征是劫掠为荣,所以那托弥城险境环生,即便是城门紧闭,路中央都能捡到飞枪。那流放之地的人,无论是所谓多毛的蛮族人还是已然蛮化的希腊人后裔(他们穿着波斯裤)在奥维德眼中是一些他不懂、不欣赏、并对他怀有敌意的人。远离罗马,也就意味着远离了奥维德认知中的“文明”。这对他来说无异于全面的剥夺,在心理上的冲击更甚于感官上和生活上的冲击。言语的不通不仅仅是一个交流问题,它意味着隔阂乃至相互的猜忌。奥维德时时觉得周围的蛮人在议论他、嘲弄他。比之更甚的是,作为拉丁诗人的奥维德,他的这重身份就在这无法(或不愿)穿透的隔阂中挣扎,凝成这一句:“无人懂我,在这里我是野蛮人(barbarus)。”(《哀怨集》1.5)多么颠覆性的经历!细数传说中和历史上的流放者,奥维德叹道:“没有一位的流放地如此之遥远、如此之可怖。”(《黑海书简》1.3)在这蛮荒之地,绝望困顿之中,奥维德觉得自己的诗才也随之枯竭。



这幅图景有多少是现实,又有多少是文学创造?这流放的凄凉,究竟是亲身体验还是文学想象?且不论奥维德流放的真实性,如今已很少有人把奥维德对黑海之滨托弥的描述作为重构当地历史的史料。须知,托弥是小亚细亚(近土耳其)希腊城邦米利都(Miletus)的移民点,而如今的康斯坦察则是海滨度假胜地。而他诗作的水准是否真的如他所说一落千丈?学界曾一度认为这是实情,依据是诗中口语化、非诗歌的语言。近30年来,为奥维德流放诗正名的努力不曾间断。BettyRoseNagle在1980年的专著《流放诗学》(PoeticsofExile)中论证奥维德夸大了他的境遇,目的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同情,是一种文学手法。他的流放地是“诗化之所”(poeticplace,亦参阅MatthewMcGowan)。1990年,GarethWilliams完成了为奥维德流放诗辩护的剑桥博士论文,并于1994年以《被放逐的声音》(BanishedVoices)之名出版,将关注点投向奥维德流放诗中密集而广泛的互文以及对既有文学传统中“习惯用法”(topos)的创造性使用。书中以大量的例证表明,奥维德的“自谦”(recusatio)只是一种文学策略,且言不由衷。比如,奥维德对流放地严寒的描述类似于他自己在《变形记》4.436中对冥府的描述:“苍白的冬天占据着这荒凉的广阔地带”(pallorhiemsquetenentlatelocasenta);这活生生的冥府也是不毛之地,令人联想到提布卢斯(Tibullus)“下界(指地下)无农田,无果园”(nonsegesestinfranonvineaculta)(1.10.35)。流放等同于死亡,所以他离家的那一夜,那场景在奥维德的笔下如同葬礼。又比如,《哀怨集》第五卷第12篇明显地有着卡图卢斯《歌集》第65篇及第68篇的影子。比如《哀怨集》第五卷第12篇和卡图卢斯《歌集》第68篇都包括了以下这些共同的意象:波涛汹涌的大海;热情损耗于悲伤之中;想念罗马,那是家之所在;身边无书可读。而卡图卢斯《歌集》第65篇中,他一面向倾诉的对象哀叹自己的诗才为悲伤所阻,无法展示“缪斯甜美的果实”,一面不但送给对方卡里玛克斯(Callimachus)诗歌的翻译,而且写出这篇二十四行的诗作。所以,奥维德的诗才倒退之说只是一种手法,并非实情,是在调动隐喻,而并非简单的自怨自艾。如JanFelixGaertner在《奥维德与“流放诗学”》中所强调的那样,奥维德在流放诗中对友人背叛的一再指责,也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诗人泰奥格尼斯(Theognis)诗集第209-210行:“流放中人没有朋友、没有可信的同伴,这比流放本身更痛苦。”流放与死亡的平行并驾,亦可回溯到恩尼乌斯的悲剧《流放的美狄亚》(MedeaExul,现仅有残篇传世)。奥维德哀恸自己将不能在故乡终老,却死于蛮荒之地,无丧礼(sinefuneribus)、无坟墓(sinehonoresepulcri)、无人哀悼(indeploratum)(《哀怨集》3.3.45-46)。JenniferIngleheart敏锐地指出,这一连串的否定指向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在安提戈涅口中,她的兄弟波吕尼凯斯(Polynices)是无人为之哭泣、无坟墓的。波吕尼凯斯也是至死也回不了故邦的被放逐之人。而确实,在同一篇中,奥维德明确提到“忒拜姐妹把她被杀死的兄弟放入坟墓,这是国王所禁止的”(67-68)。


这样的互文和隐喻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观之,奥维德的诗才不但没有退化,而且保持了他一贯擅长的微妙而复杂的隐喻功底。奥维德的流放诗不仅交织了在他之前的古希腊拉丁古典文学传统,而且也和自己先前的作品保持着鲜活而复杂的对话关系。奥维德在流放诗中常将神话人物代入自己的经历,自比《变形记》中提到的众多神话人物,比如不小心看到狄安娜女神裸体阿克特翁(《哀怨集》2.109-110)。他并非特意偷窥,却在狄安娜的暴怒之下,被自己的猎狗撕成碎片。奥维德羡慕尼俄栢,因为她最终石化,不再感受情感,不会再因众多子女被射杀而痛苦(《黑海书简》1.2.29-30)。如果说在《哀怨集》第三卷第3篇,他的妻子扮演安提戈涅的角色,在别处,奥维德反复将妻子比作奥德修斯的妻子珀涅罗珀,荷马史诗中那位忠贞智慧的贤妻良母。在流放之中,奥维德幻化成了神话、悲剧中的角色。

非但如此,奥维德在他的流放诗中,也换位成《拟情书》中的那些弃妇、怨妇。这求而不得的情爱正是拉丁文哀歌体爱情诗的一贯主题。茅盾虽只选译了奥维德《拟情书》(这译名来自茅盾,其他译名有《女杰书简》)中莎茀(今译萨福)致法昂的信以及帕里斯和海伦的互酬书信(收入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第7-10册,1935、1936),但深得哀歌式爱情的要害。他深为萨福致法昂的信所打动并评论道:“全信的情绪——绝望而仍作万一之希望,欲摆脱情网而又摆不脱,可谓极尽缠绵哀怨之致。”这难道不正是在托弥的奥维德的写照吗?他一再求奥古斯都回心转意却不得。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哀怨集》和《拟情书》非常相似,两部诗集的核心情绪都是孤独哀怨、凄凉愁惨。奥维德甚至称托弥这个地名的渊源是美狄亚的故事,而正如上一篇文章(刘淳)所指出的那样,美狄亚在他的《拟情书》中有相当大的戏份。Tomi源于希腊语temnō,本义为切、割。当年美狄亚追随伊阿宋逃离她自己的家乡,在此处登陆暂歇,为了延迟她父亲派来的追兵,她把弟弟切碎,Tomi由此得名(《哀怨集》3.9)。要之,奥维德的流放诗并非孤立于他其他诗作之外,但又创造性地运用了哀歌体的范式和预设。于形于神,理当在爱情哀歌的语境下来理解奥维德的黑海想象。


古希腊人称黑海为“好客海”(来自古希腊语),奥维德愤愤地指摘它名不符实。对于黑海地区而言,“好客”大概是奥维德最无法想象的形容词。在奥维德的笔下,即便他意欲享受田园乡间之乐,在这个险象环生的地区也不可能。这里的人们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半是农人或牧人,半是兵士,随时处于戒备状态,以应付敌人随时随地的攻击。农耕和畜牧都无法平安进行。这一切衬托出奥维德的意大利想象。意大利的丰饶、安宁与愉悦主导着他的记忆。罗马的神庙、喷泉、花园、广场、柱廊,如幻灯片般在奥维德的脑海中转过,他时不时地点出它们的名字(奥古斯都广场、处女水道,等等等等),这些是他的记忆之所,也是他在《恋歌》《爱的艺术》和《岁时记》中描述过的建筑和场所。它们在遥想中变得越来越理想化,清晰又模糊,真实又虚幻。这记忆之所被奥维德眼中“蛮荒凶险”的流放地强化,又让他对流放境遇的愤恨更增几分。在《黑海书简》中,那种脱离托弥的强烈意愿毫无掩饰。这一切的源头当然是奥古斯都对奥维德的放逐,禁止他踏足意大利。解铃还须系铃人,绝望中的奥维德不愿放过一星星解禁、重返意大利的希望。他盼望《哀怨集》能够被奥古斯都读到,能打动他;他期望他的妻子能够四处活动,他更把自己交织在一个朋友圈、关系网中,致信给一个个“友人”(我们并不确切知道哪些“收信人”是真实人物,哪些是虚构假想出的友人),希望他们能为他吹吹风,让他脱离这不堪的地方,他甚至愿意退而求其次,只要能重新靠近意大利,哪怕不回意大利都胜过目前的悲惨境地。可以说,奥维德的黑海想象也就是他的意大利想象(或罗马想象),这两者以激烈冲撞的方式相辅相成:一个是现世地狱,一个是人间天堂;一个是死亡,一个是人生本当如此。


然而有趣的是,意大利和奥维德的流放地同属罗马帝国,只不过前者是帝国中心,后者在帝国边缘,那么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中,奥维德对罗马帝国又怎么看?奥维德常常夸耀奥古斯都的军事功绩是真,也称颂奥古斯都为“和平的缔造者”(auctorPacis)。然而他也不时(如在《黑海书简》第二卷第5篇中)感叹“奥古斯都的和平”(paxAugusta)几乎没有泽及他的流放地。奥古斯都时代的一个主题确实是和平安定,这个主题以多种方式推送,比如“和平祭坛”(AraPacis),其浮雕串联了罗马的起源,奥古斯都家族,虔敬、和平、丰饶等历史与时代主题。然而在这帝国的边陲,安宁的日子却是屈指可数。如果说维吉尔在他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处处感叹创建帝国、缔造和平背后的代价、牺牲和艰难,奥维德则似乎在质疑“和平”是否为奥古斯都时代的普遍现象。这是对奥古斯都的提醒,还是讽刺?


同样比较令人费解的是,假如说抱怨悲叹是为了感化奥古斯都或者能向他进言之人,使其心软,奥维德流放诗的言语之间,似乎又潜藏着对奥古斯都暴君行径的指责和讽刺。奥维德多次感谢奥古斯都的不杀之恩,貌似在夸赞元首的仁慈。然而,奥维德也反复将自己的境遇和奥古斯都的“愤怒”(ira)捆绑,虽然这愤怒的源头语焉不明,但也让人看到一位缺乏自制、睚眦必报之人。奥维德时不时将奥古斯都比作神,甚至超越神。比如在《黑海书简》第一卷第1篇,奥维德甚至写道:“(奥古斯都)自己比诸神更瞩目(manifestior)。”虽然奥维德常祈求众神庇佑他、眷顾他,然而他也毫不模糊地强调只有奥古斯都的权力才是一切的解答。既然要说服奥古斯都,动之以自己的凄凉处境固然是一个途径,另一个途径则是为自己辩护。奥维德在他的流放诗中多次提及《爱的艺术》,《黑海书简》中第三卷第3篇通篇都是对风闻的罪名的驳斥。他强调自己从不曾教(唆)人通奸、破坏合法婚姻、勾引新娘,从未有悖法律。


奥维德流放后的第六个冬天(奥维德在数着日子度日),即公元14-15年的冬天,奥古斯都已经去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奥维德的春天。奥古斯都妻子利维娅的儿子、奥古斯都的养子提比略成为新的元首。奥维德《黑海书简》的最后几篇写于提比略统治时期。元首换了,那么奥维德会改变他诗歌的口吻和手法吗?《黑海书简》的最末几篇在内容上确实有些不寻常。其中在第四卷第13篇致友人卡卢斯的信中奥维德甚至称自己为“格塔诗人”,他用当地他称为格塔语的语言(Geticosermone)创作了诗歌,“用我们的方式组织蛮语”(structaquesuntnostrisbarbaraverbamodis,第20行),读给本地人听,并得到他们的赏识。


对这一段的解读历来意见不一。但现在很少有学者认为这简单地意味着他的最终妥协、或者最终和本地人融洽相处。这里仍然存在着“我们”,即罗马人,和他们的区别,本地人仍然是“他者”,这一点并没有改变。这一段也必须置于这首诗的整体语境下来阐释。奥维德强调这首诗的内容是皇家赞歌,不仅仅称颂已逝的奥古斯都,连现任元首、元首的母亲利维娅以及奥古斯都的孙辈也一并歌颂了:奥古斯都虽然肉身不能永生,但他的神灵已赴天宫;提比略曾多次谦辞元首之位,他的美德完全配得上做奥古斯都的继任者;利维娅好一位忠贞罗马主妇中的维斯塔(可理解为“最忠贞者”),云云。还有比这些内容更上层路线的么?


在这封信的结尾,奥维德不忘再次强调他归乡的愿望,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重返罗马的文学生活,才能亲自听到卡卢斯吟诵新作。他所谓的“格塔诗人”身份,或许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诉说他的凄凉,他已经隔离于罗马活跃的文学圈子之外,就算他和他的罗马朋友们都在歌颂皇室,他仍然是罗马人,但他的创作语言、听众、评判的标准却全部发生了变化。具有讽刺性的是,本地人对他说你写皇室写得如此之好,真应该被召回罗马。这是不是在引导读者这样想:假如蛮族人都有此等觉悟,难道权力中心的人们竟然不为所动?在第四卷第14篇奥维德称托弥人曾授予过他荣誉(花环、欢呼等等)和特殊待遇(比如免税),而他只恨那个地方而不是托弥人。在这篇里,他为自己塑造的是从未伤害过任何人、从未犯过错的无辜形象。然而,在称赞托弥人的时候,奥维德所用的表述法却是强调他们温和,证明他们是“希腊人”!这里不难看到,希腊人和罗马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他们是评判其他人的标杆。


在《黑海书简》第1篇中,奥维德虽然痛苦但还心怀希望(第65-80行,石晨叶译):


死亡,在她来临时,可以让我不再流亡:

但即便是死也不能改变我罪人的身份,

因此,如果我的心灵因痛苦而融化

如流水从雪中淌出,这也不足为奇。

就像舟船被隐匿的蛆虫蛀蚀,

像咸海的浪涛掏空巨石,

像储藏的钢铁被铁锈啃食

像闲置的书籍被虫嘴侵噬,

我的心承受着来自焦虑的恒久的啃咬,

这一折磨没有限期。

这些叮蚀不会在生命逝去之前离开我的心,

任何痛苦的人都会比痛苦本身更快死去。

我将自己的一切交付给诸神,如果他们相信我的这番话,

也许他们会认为我还值得些许拯救,

我会被转移到不受斯基泰弓箭威胁的地方。

如果我比这希冀更多,那我就是厚颜无耻了。


《黑海书简》中的信是为了奥维德重归意大利而做的努力,然而他从来没有得到过希望可以变成现实的一丁点暗示。《黑海书简》的终篇(4.16)只留下了深深的绝望,定格在遍体鳞伤的奥维德:


我业已失去一切:只剩下残生

感知折磨,又是悲伤的源泉。

用剑刺这已死的躯体,有何乐趣可言?

我身上已无处容纳新的伤口。


那么奥维德真的输了吗?未必。“写下的文字经得起岁月流年。”(Scriptaferuntannos.《黑海书简》4.8.51)在奥维德的认知中,英雄、历史大事是靠着诗人才广为人知、流传后世。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场权力极度悬殊的游戏中,最终胜者似乎还是奥维德:流放如同死亡,然而这“死亡”却是不朽的。回到专题“引言”中奥维德的“墓志铭”,接下来的两行让我们看到奥维德对身后名声的自信:


hocsatisintituloest.Etenimmaioralibelli

etdiuturnamagissuntmonimentamihi

墓志铭如此这般足矣。因为我的诗集

是我更大、更长久的纪念碑。




相关阅读:

纪伯伦:沙与沫

里尔克:我美丽的爱人双耳通红

特拉克尔:腐朽用黑色的翅膀起飞

沃尔科特 | 白鹭

奥克塔维奥·帕斯:仿佛欲望是被死亡操作

约瑟夫·布罗茨基:悲剧肖像

曼德尔施塔姆:彼得堡诗行

杰克·吉尔伯特:另一种完美

达尔维什:妳的夜由丁香化成

《恶之花》各译本之比较

表现主义诗歌先驱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诗歌

波德莱尔:恶之花(全本)

R.S.托马斯诗选

骚塞诗选

柯勒律治诗选

威廉•华兹华斯诗选

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

论策兰1

论策兰2

黄灿然译《卡瓦菲斯诗集》

黄灿然译保罗·策兰诗十二首

威廉斯诗选

曼德尔施塔姆诗选

艾吕雅诗选

奥登诗选

狄兰.托马斯诗选

里尔克: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查尔斯·布考斯基诗选

拉金诗作精选(60首)

穆旦诗选(一)

穆旦诗选(二)

阿多尼斯诗选

帕斯诗八首

塞尔维亚·普拉斯《十月的罂粟花》

埃姆朗·萨罗希诗选

贝科娃诗选

策兰(Paul Celan)诗选

阿米亥诗选

博尔赫斯诗选(一)

博尔赫斯诗选(二)

叶芝诗选

济慈|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米沃什诗选

聂鲁达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安东妮娅·波齐诗三首

阿尔托:长夜漫漫与超现实主义的虚张声势

朝鲜脱北诗人张进成的诗

爱默生:这地方属于神圣的思想和上帝

巴赫曼:一块石头也会感动另一块石头

维吉尔《牧歌》

索因卡:琥珀的墙壁

梅特林克:用热吻将她们全身吻遍

弗拉绥里:生活

卡图卢斯《歌集》


超越自我
孜孜以求
继承突破颠覆重构
个性先锋自由开放
理念
星期一诗社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xqyss/

部落:https://buluo.qq.com/p/barindex.html?bid=346217

微信:xu_zhi_ting 邮箱xzt886@vip.qq.com QQ群58987806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