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识 | 杭州雷峰塔地宫佛螺髻发舍利塔发掘记②——地宫开启的那一刻

灵隐寺 2024-03-19


老照片 雷峰塔旧影


往期回顾

雷峰塔地宫佛螺髻发舍利塔发掘记①——遗址土方的清理



雷峰塔遗址清理出的塔身废墟


雷峰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97年),是吴越国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造。吴越国开国君主钱缪早年落魄时受到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昭明禅寺高僧的帮助,所以他对佛教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建立吴越国后,他在国内大兴佛教,这种习佛的风气从钱缪一直传到了最后一个国王钱俶。


钱俶修造佛塔时,召集了朝中大臣共同商议,最后选择了西湖山水的最佳地段——夕照山。夕照山南麓曾是吴越国建杭州城池的西关,所以,雷峰塔也被叫做“西关砖塔”。


关于建塔的原因,根据吴越国王钱俶在雷峰塔《严华经》刻石后面亲笔所提的跋可得知,当年钱俶为王妃顺利生产皇子,故又名“皇妃塔”或“王妃塔”。


在建造雷峰塔时,钱俶原先计划打造一个“千尺十三层”的高塔,迫于财力方面的压力,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少建了六层。不过,建成后的雷峰塔金碧辉煌,尽显婀娜多姿的风貌。


雷峰塔塔身和塔心全部由砖石砌成,塔基平面为一个等边八角形。塔身的外围还设有木质结构的檐廊,属于典型的八面七层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


沿着塔身内和外围之间还有螺旋状登塔楼梯,沿着楼梯可以到达塔顶。从塔内凭窗远眺,西湖山水风光尽收眼底。令人惋惜的是,建好后的佛塔却在接下来的年岁里屡遭战争的创伤。(详见上篇)



雷峰塔地宫的开启




明代倭寇患乱,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一路杀戮到杭州城外,雷峰塔再次遭到战火的袭击。当时的倭酋看见雷峰塔,便怀疑塔内藏有明军的伏兵,于是下令放火烧塔。此次纵火,致使雷峰塔外围的木构檐廊被烧毁,最后仅存砖砌的塔身(心)。没多久,塔顶也遭毁,杂草丛生,雀鸟安巢。


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将其与湖对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评论为:“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


年岁已600多年的古塔虽显得老态龙钟,却依然坚强挺立。从明末到清代前期,雷峰塔更是以其展现的残缺美成为西湖十景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名胜古迹之一。


清末民初时期,民间传说雷峰塔塔砖有“辟邪”“宜男”、“利蚕”等神奇功能,因此屡屡遭到人们的盗挖。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时许,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终于轰然倒塌,“雷峰夕照”胜景从此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一直希望重现雷峰塔,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政府决定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


2000年3月,重建雷峰塔正式启动。为配合重建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的任务,由黎毓馨先生担任考古发掘领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雷峰塔的遗址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考古挖掘。此次挖掘除了重修雷峰塔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发掘地宫。


隋唐以后,中国建造的佛塔一般都会建造地宫,用来供奉佛祖舍利、法器以及安放善男信女的施舍品。佛塔地宫是整个佛塔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阶段的考古挖掘,出土1000多块,差不多3万字的石刻佛经,此外还有大量金、银、铜、铁等材质的精美文物。照此看来,雷峰塔地宫内应该珍藏有当时吴越国的国宝。但是由于雷峰塔的倒塌时间久远,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第一阶段遗迹考古清理工作耗时较长。直到2000年年底才在雷峰塔遗址中发现一块大约750千克重的巨石。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仔细研究确认,雷峰塔地宫的入口处应该就在这块巨石下面。


雷峰塔的地宫入口处距塔基表层地面2.6米,洞口四周都是高达数米的塔身残体。地宫位于雷峰塔塔基中心的塔心室下方,是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3月10日,考古工作人员对雷峰塔地宫发掘现场四周进行了严密封锁,除工作人员外其他人不得擅自闯入。


雷峰塔塔基和塔身第一层残部已经从一万多立方米的废土中被清理了出来,并加盖了防雨大棚以作保护。


地宫位于雷锋塔遗址的塔心室正中,呈八角形,保存完好。砖砌的竖穴式地宫,长、宽约1.4米,深1米,内壁抹有石灰。


地宫坑底有一块已很残破的面积约为0.9米×0.9米的盖板。盖板上面还压着一块巨石,此巨石重约750千克。雷峰塔地宫的千年秘密就被它们层层压着,固若金汤,无盗扰迹象。但是,移开这块巨石成为考古挖掘进展中的当务之急。


3月11日上午9时,地宫开启工作正式展开。考古队员拿来铁链和辘轳用以提拉巨石。此辘轳可以承受3吨重的分量,看似简单的考古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所有人都不敢掉以轻心,集中所有精力应对即将有可能出土的珍贵文物,如青铜器、纸类、丝绸类等。


当那块压在地宫洞口的沉重的巨石被挖掘人员小心翼翼地移开之后,一层浮土显露出来,在这些浮土中间还埋有几十枚刻有“开元通宝”字样的钱币,此为唐开元年间的钱币,经专家推断,这应该是在吴越国时流通的钱币,在建造佛塔之时洒落钱币属于皇室宗教仪式。


从夯土与大石板之间黏结的紧实度来看,此次应属首次打开地宫之门,在这以前并未被盗过。


巨石移开之后,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压在巨石下面的大理石盖板。盖板四周有一层砖,盖板原本镶嵌在这层砖里。考古队员细心地将每块砖卸下,并在上面贴上标签、编号,以作为复原地宫时的依据。


清理盖板的工作顺利完成之后,开启地宫之门又近了一步。整座地宫呈长、宽、高均为一米的立方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地宫中央的铁制的舍利函。舍利函长宽均为32厘米,高50厘米,上面布满锈迹。在铁函与墙壁之间卡着一尊铜佛像,四周散落大量古钱币,地宫内淤泥堆积严重,这可能与地宫曾经遭水淹有关,这给考古工作带来难度。


15时,雷峰塔地宫出土8件文物,包括:两面铜镜、一个佛像底座、四个铜制的方形镶嵌物等。这些文物造型精致美观。

 


15~16时,考古队员拆除了地宫的一面砖墙,以确保在提取铁函的过程中万无一失。至此,考古队员决定实行封闭性的挖掘,以确保发掘现场的安全。




一座精美的青铜佛像随之出土,高约60~70厘米,一共有两个底座,座上有一条龙,龙上还有一莲花宝座,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22时后,更多的文物相继出土,合计约34件。其中的腰带扣和腰带片经专家推断,应该是属于吴越国时期一条带有装饰物的皮质腰带上的零件。腰带扣厚10厘米左右,腰带片则为空心,可用物穿过套在衣物上作为一种装饰。另外还有四件玉器,包括一只手镯。


整个铁函体积庞大,占了地宫2/3的面积,又因为其底部被淤泥掩埋,因此取铁函的工作显得困难重重。


考古人员先是小心翼翼地扒开铁函周围的土层。一面用丝织品和纸制品包裹着的铜镜引入眼帘。但外面的包裹物已经残败不堪,这与地洞内进水有关关系。不过依然可以从纸质品上看出上面的印刷图案和一个古人手臂上面的装饰物。


对出土文物保护最重要的是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所以文物特别是有机质文物应首先用湿毛巾包裹起来放置到专用的容器内,再送往实验室内进行保存。


100多千克重的铁函被考古人员小心取出。至于铁函的开启工作,需要在对铁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之后展开,强行打开极有可能会破坏铁函和铁函内藏有的珍宝。


待考古人员小心取出铁函后,发现在铁函下面竟然垫着约4厘米高的铜币,还有大量的丝织品。整个地宫内仅铜币就将近上千枚。


次日凌晨3时多,雷峰塔地宫考古工作终于告一段落。此次出土的文物悉数送往浙江省博物馆库房内保存。只是铁函尚未打开,所以关于地宫的神秘面纱还未全部解开。



起吊巨石差点发生意外


雷峰塔地宫开启的时间定于2001年3月11日。消息传开,海内外翘首期盼。浙江电视台对地宫发掘作现场全程直播,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以及来自北京、上海、辽宁、河南、山东、江苏等30多家媒体,对考古发掘的每一步骤都在第一时间给予报道。


发掘工作从3月11日上午9时开始,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3时,从镇塔顶石起吊,直至取出地宫底部最后一枚“开元通宝”,整整花了18个小时。


当年,考古队队员郑嘉励曾写过一篇地宫发掘手记《漫长的一天》,发表在2011年3月12日杭州《都市快报》上,记录了发掘前后的瞬间。一下是考古队员郑嘉励的述说。


上图为雷峰塔地宫的铁函

这里面就是价值连城的文物


拆除地宫西南的墙壁才顺利进入抬出铁函


这18个小时,对雷峰塔而言只是短短刹那,但对经历发掘工作的考古队员而言,却是难忘的记忆。

郑嘉励写的发掘手记《漫长的一天》

此前,我从不相信考古会成为万人瞩目的显学。当年上大学,被考古专业录取,母亲摇头叹气,很为这冷门的学科和我的前程担心,多年来,一直如此。


我无法说服母亲,因为考古确实少人喝采。长年奔波于田野,期间虽有艰辛与快乐,然而这极边缘的感受,又有几人愿意分享。


然而这一次的雷峰塔地宫发掘不同,在千万双眼睛的注视下,在摄像机的包围中,却是第一回,也不知以后是否还有如此盛况。我有点紧张。


3月10日,发掘前一天。考古队在工地现场讨论明天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大家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处变不惊,一切按照考古发掘规程办事。


从工地回来,已然夜深。队员们约好沐浴净身。队长黎毓馨说他还要上柱香。我们从不迷信,只为明天祈祷。地宫发掘,起吊顶石的时候,辘轳出了意外,竟然很快化险为夷,大家都说是这几柱香的功德,果然“佛光高照”。在紧张的气氛中,我从来不是个善于总结的人,现在想来,这起意外,可归纳为两点:一、化险为夷,全赖前些天的充分准备,以及时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先生与考古领队黎毓馨的现场指挥;二、外界盛传考古发掘为配合电视直播,事前经过周密“彩排”,但巨石还是砸在钢管上,发出一声闷响。——当然,这是后话。我还是应该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漫长的一天。


3月11日上午6点半。我们登上了开往工地的汽车。地宫发掘计划于上午9点整开始。地宫里究竟有什么,那是个未知的世界,不必去想。路上,大伙儿有说有笑,但还是有些不同,大家都按捺不住激动。


7点多,抵达现场。看到记者朋友比我们来得更早,人数也很多。他们冲破防线,占据有利地形拍照采访,任凭如何劝阻,也不肯离去。我终究心软,对付记者,不是很合格。当时我想,记者与考古工作者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可是敬业精神是相通的。可见在发掘前夕,我仍有胡思乱想的闲心。


我们都把手机都关了。9点整,发掘正式开始。如同朋友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起初,工作气氛有点紧张,大伙按照原先的部署,各就各位,忙着各自的工作。我来不及想些别的,也不感觉摄像机的存在。我的心绪是在地宫盖板揭开、文物露头之后复苏的。


地宫开启的第一个步骤是起吊起压在地宫盖板上的巨石。经过考古工作人员的努力,终于将这块重达千斤的巨石给打开了,接下来的一幕让专家们惊讶了。巨石移开之后,有一层浮土,浮土中间埋藏这几十枚刻有“开元通宝”字样的钱币。这些钱币是唐开元年间的,是在关闭地宫之时洒落的钱币,属于皇室宗教仪式。根据现场的观察,这个地宫应该是首次被打开,没有被盗的痕迹。


大约在11点整,地宫的石盖板在钢管撬动下,慢慢掀开了。舍利函、铜佛像露出朦胧的一角,所有人惊叹不已,期待中的文物终于露脸了。


只见舍利铁函置于地宫正中,铁函下叠压有大量各种铜钱,并夹杂玉钱、玉龟、料珠、玛瑙饰件、铜镜、银臂钏等物,象征供养舍利的“七宝”。铁函之外的地宫空隙处,堆满了鎏金铜佛像、银腰带、玉观音像、玉童子像、贴金木座、漆镯、铜镜、铜钱、丝织品、经卷等文物。地宫内壁贴有小佛像、毗沙门天王像及圆形镂孔银饰件——这些都是千年前的文物。


文物发现的快乐,考古队员经常体验。但这次不同,我们的快乐被摄像机传播出去,有千万人共享。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被放大了千万倍,刹那间,我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


揭开石盖板,地宫内瘗埋的宝藏,重新露头。这一场景,通过电视荧屏,在第一时间送进了千家万户。


舍利铁函搬出之前的绘图工作


12点整,电视直播结束。后来的工作进程,是电视台录播的,在后来几日陆续播出。电视人为他们的成功直播而欢呼,掌声响彻工棚。我得说,直播不影响工作,但是欢呼声干扰了我。我忌妒他们竟能毫无理由的说:比我们更加快乐。


12点30分,大家吃盒饭,稍事休息。兴奋让人不感觉疲倦。接下来,还有更繁重的工作,文物必须在当天清理完毕,要确保文物挖掘资料完整,挑灯夜战在所难免。


由于地宫空间狭小,文物层层叠叠,清理难度很大。大伙初定拆除地宫西南的宫壁,等待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等人的意见。


地宫不甚大。舍利铁函置于正中,其下堆放数以千计的铜钱、杂宝。铁函以外的空隙处,有鎏金铜佛像、银腰带等文物。


下午3点左右,徐苹芳先生赶赴现场,认为该方案切实可行。


拆除地宫西南宫壁后的景象


说干就干,黎毓馨与其他考古队员沈岳明、孙国平、彭必平开始拆除砖壁。曹锦炎所长叮嘱大家,若是累了,就换另一批队员。不料从下午3时开始,直到次日凌晨,他们把“轮流作业”的建议抛诸脑后。每一次的催促,都被他们以“工作久了,熟悉情况,心里有数”为由拒绝了。由于他们的坚持,我一直从事着相对轻松的工作,做文物出土的文字记录,无文物出土时就看守文物。


我感动于队员们的忘我工作。我是个赌气的孩子,我看守文物时,双手捂着文物,未经许可决不让别人多看上一眼,深怕宝贝在别人炽热的眼光中被熔化了。


直到次日零点,地宫中最大的文物——铁函要出土了。一身好气力,总算派上了用场。为防止铁函底部脱落,我们先用木板托底,然后周身绑上绳索。一帮人自底下往上托,另一帮人抓住绳索往上提,小心翼翼搬出地宫,再由七八人前呼后拥,抬上久候在外的汽车。


铁函出土了。电视台的朋友松了口气,我们也松了口气,继续清理地宫内残留的小件文物。


凌晨2点,我们将文物送抵位于西湖孤山的浙江省博物馆山洞库房,随即返回工地。汽车在西湖边,开得飞似的。凌晨的西湖万籁俱寂,这是我们此生仅有的在西子湖滨“违章驾驶”经历。


考古人员现场合影


凌晨3点,考古队全体人员在遗址现场合影留念,发掘至此结束。


夕照山下,我们打点行装。曹所长宣布发掘人员明天休息。这时,我竟然产生了彻夜狂欢的念头。在车上,我才意识到刚才的冲动。我有点困了,迷迷糊糊的,不知身在何处。我猜想,一定是发掘后半程忙碌的缘故。那些始终坚持地宫坑底作业的同事却毫无倦意,一致呼吁找一家餐厅,一起等待黎明。


凌晨5点,我们走进一家位于湖墅南路的永和豆浆店,一进门,我们就夸他们二十四小时为民服务的精神,说人家肯德基、麦当劳也办不到。归根结底,还是大饼油条的中国传统文化靠硬。服务生被夸得高兴,说是在电视中看到过我们,昨天雷峰塔地宫发掘直播真好看,老祖宗真厉害。归纳起来,就是中国文化有魅力。我们被服务生夸得高兴。


凌晨6点。回家,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电视、报纸上全是地宫发掘的消息。我给母亲打了电话,说,孩子从事着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至少在今天是这样的。


地宫内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像,作螺丝发髻,面目丰满,双目微闭,面带微笑;身穿通肩长衣,流畅的衣纹恰如其分地显示了质感;佛祖盘腿端坐在莲花座上,作说法相,慈祥地庇护着世间芸芸众生;莲花座下,有一巨龙托举,巨龙造型,刚劲有力,剑拔弩张。坐佛在背光的衬托下,在巨龙的对比下,更显威严与安祥。


雷峰塔地宫发掘,掀起了新闻热潮,至今仍被许多新闻界人士称为“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最大的文化新闻事件”。



这张照片摄于地宫发掘后临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当时盛况,可见一斑。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说法像,高68厘米。造像高肉髻,螺发。面相方圆,眉目修长,双目微睁,眉间有白毫,双耳垂肩,颈部饰三道蚕纹。身旁双领下垂袈裟,下摆披覆莲座上,内折僧袛支,帛带于胸前横系打结。左手抚膝,右手施数法印,结跏趺坐于双层莲瓣包围的连台上。


莲座下有盘龙柱及镂空壶门双层须弥座、方床。盘龙绕柱而上,托举莲花座,柱嵌插在须弥座上。须弥座每层侧面个开两个火焰式壶门。方床正面开三个火焰式壶门,侧面各开两个火焰式壶门。方床上前部两端各有插孔,原有的插件已无。像是后是镂空火焰纹大背光,头光为圆轮状,身两侧镂空。龙在佛教中是护持佛法的善神,为天龙八部之一。静谧的佛、张扬的龙、升腾的烈焰,三者的精妙组合成就了一件艺术佳作。

玉善财童子立像


玉善财童子立像,通高8.6厘米。该像以青玉雕琢而成,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表面抛光度极高。整体为片状圆雕,局部为镂空透雕,细部为阴线勾勒。童子大鼻小嘴,环耳,身着广袖宽衣,手腕刻花缠臂金,腰带系带,双手插于腰间,站立在漂浮的如意云彩之上,形象地表现了善财童子为求正果,跋山涉水遍访名师的不寻常经历。云下有榫,竖插于“九山八海”题材的方形底座上。


如意云纹鎏金银腰带


如意云纹鎏金银腰带通长74.3厘米、重475.8克。这幅腰带1套10件,銙的正中饰如意纹并鎏金。唐宋时期男子腰间不仅用于束腰,更多的是承担装饰、标志身份的功能。銙的形状通常有方形和半圆形两种,正面雕琢图案,背面焊钉作嵌入皮革之用。由于佩戴刀子、香囊等饰物的需要,銙上常附有小环或穿有小孔。


鹦鹉纹鎏金银腰带


鹦鹉纹鎏金银腰带长68.2厘米、重475克。这副外表鎏金银质腰带为1套13件,出土时排列有序,銙的正面饰1至2两只展翅飞翔的鹦鹉,一珍珠作地纹,背面焊接3至5个银钉,嵌入皮革内。带扣由可活动的扣环、扣针以及一端用银钉固定的两片扣身组成,扣身的反面浅刻“弟子陈承裕敬舍身上要带入宝塔内”15字将代表自己身份的腰带敬献佛祖,足见陈承裕的虔诚之心。


“光流素月”瑞兽铭带镜


瑞兽铭带镜,直径 10.3 厘米。此类铜镜流行于隋至初唐时期,镜背内区有四只瑞兽首尾相随绕镜钮奔驰,瑞兽间点缀缠枝葡萄。外区一周楷书铭文带,首尾以一圆点作分隔,铭曰:“光流素月,质禀玄精。澄空鉴水,照回凝清。终古永固,莹此心灵。”


有趣的是,该镜本来用作照容的一面,却是占满镜面的一幅线刻画,底部七朵流云,左右为重阁、菩提树,中间设香案、香炉等供具。右边四人,前面两个是戴冠奉简的道士,后面一对头梳双髻的女童,其中一人持节。左边四人,两个戴幞头持竿的乐工在前,打扇的一对内侍在后。楼阁之间的云端,盛装女子在道士引领下升仙。云朵上首飞龙,下首舞凤,又有仙鹤盘空,中间为琵琶、腰鼓、横笛、箜篌、拍板,顶端星月交辉。画面中舞鹤之间不鼓自鸣的乐器,意在表现阿弥陀佛所居的西方净土。


扬之水在《雷峰塔地宫出土光流素月镜线刻画考》一文中认为雷峰塔所出“光流素月”镜镜面线刻画的主题是“发愿往生净土”,发愿人为吴越国王钱俶和王妃孙氏。“光流素月”镜线刻画中的月宫图景又不禁令人联想到《长恨歌》中的七夕之誓,所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甚至猜想此“发愿”,竟是一个双重的誓愿,即一愿往生净土,二愿世世为夫妇。选择这一面铜镜作画,亦与镜背的铭文暗合。雷峰塔最初的名称为皇妃塔,新塔的命名,即是钱俶为了纪念去世不久的王妃孙氏及感恩宋廷的封妃、谥妃之举。


“千秋万岁”铭鎏金银盒


鎏金银盒器高13.7、口径20.7、盖径17.8、底径16.4厘米、重823克。由盒盖与盒身扣合而成,器表通体鎏金,两侧外壁衔环,盖面以一对衔草飞翔的凤凰为主体,周边錾刻细密的缠枝牡丹花,四面等距分布“千秋万岁”四个楷字,最外圈以如意云纹作为边饰,盒盖与盒身的侧面錾刻两圈缠枝牡丹纹。银盒将“百鸟之王的凤凰与“百花之王”的牡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精心营造的吉祥富贵气氛中,四周錾刻“千秋万岁”吉祥语,是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象征。


鎏金铜毗沙门天王像


鎏金铜毗沙门天王像,通高5.2厘米。佛教护法四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据佛教相传,毗沙门天王经常守护佛法,维护如来道场,由此常得如来说法,所以称之为多闻天,梵语称毗沙门。像为身穿甲冑的武将,左手托塔,右手持戟状兵器,立于云端。


玉观音菩萨坐像


玉观音菩萨坐像通高4厘米。玉观音以羊脂玉雕琢而成,双面刻花,面部、服饰、莲花座等细部特征均为阴刻。此像头戴花冠,身旁对襟广长衫,肩搭帔帛,腰系帛带,左手托物,右手置胸前,结跏趺坐莲花座上,座下有榫头,原来应附有底座。


2001年3月14日晚上,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神秘铁函终于被打开了,这过程发生了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待续)


文章参考《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记》 原文刊于浙江考古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根据广大善信居士的需求 灵隐寺开通

“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共修华严”植福随喜在线登记小程序



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编辑 | 妙莲

美编|璐希

责编|慧容 



往期回顾


有序开放

灵隐寺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灵隐寺6月2日起有序开放 光泉方丈说:大疫见大爱

关于杭州市宗教活动场所逐步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杭州市市属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参观预约须知

疫控办《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的情况通告》

灵隐寺施放瑜伽焰口 超荐疫情逝世亡灵

有序恢复开放 你该如何去寺院上香礼佛?

《华严经》所在之处 即诸佛所在处

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启建

灵隐寺僧众6月6日起结夏安居

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当好“重要窗口”建设先行者


藏识

大雄宝殿楹柱联——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大雄宝殿楹柱联——宝坊阅千载常新 楼阁喜重开

大雄宝殿楹柱联——古德此安禅 似岳镇西湖

大雄宝殿楹柱联——入殿参三世释迦 不须问过去未来

大雄宝殿楹柱联——善门呈宝相 发菩提宏愿

大雄宝殿楹柱联——积无量千万诸善根 故名佛国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已渐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天王殿  楹柱联——愿人们下心低首 普度众生

天王殿  楹柱联——法门不二 大腹能容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赞僧功德 ——从电视剧《清平乐》谈起

 佛教“四大天王”的功德和表法意义

庚子端午 拈香礼佛用功时

端午再话雷峰塔 见证佛教千年圣物

端午话说《白蛇传》 原本白娘子的故事是这样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线上随喜操作流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