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曾为多瑙河边的鞋子停下脚步丨叶周《布达佩斯奇遇》

2017-08-16 叶周 小说月报

今晚向您推荐《小说月报》2017年中篇专号3期选载的小说《布达佩斯奇遇》,旅美作家叶周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滞留在布达佩斯火车站的难民与多瑙河边纪念犹太遇难者的鞋子,也让我们停下脚步,注目当下世界的伤痛与历史深处的污迹。


叶周,原籍上海。曾任职于上海电影家协会《电影新作》杂志、上海电影制片厂,后获得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电视传媒专业硕士,任美国公共电视台制作人、导演,澳亚卫星电视台总监制、总制作人。著有长篇小说《美国爱情》《华人的美国梦》《丁香公寓》,散文集《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地老天荒》《城市历史中的爱情》等。现居美国,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


 


布达佩斯是一座历史名城,这座城市至今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尤其是二战对这个民族和城市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这里都有记录。面对那些历史大事件,我似乎特别有感触,其实我是第一次来,来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布达佩斯之恋》。没想到的是,我的这次东欧之旅,居然遭遇了二战后最大的一次欧洲难民潮。这些突发的事件影响着布达佩斯百姓们的生活,更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今后的发展,难怪那座城市瞬间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


当时我住的酒店就在多瑙河边上,每天晨昏我都会在多瑙河边上走一走。在河边的某一处堤岸上散乱地放着一些鞋子,有男鞋也有女鞋,有些里面插着祭奠者献的花。经过风吹雨淋,都已经年久变形。走近看才发现,那是为了纪念二战时被纳粹枪杀后推入江中的犹太受难者设立的铁鞋群雕。我闭上眼睛侧耳聆听河水的涛声,眼前浮现的却是电影里看见过的一个个受难者惊恐的面容。


二战时期德国军队被苏军在此围城,不得不退入地势偏高的布达,为了抵御苏军强攻,德军用5吨凝固汽油弹炸毁了多瑙河上所有的桥梁。二十余万名装备精良的苏联红军将布达佩斯团团包围,战况极其惨烈,在整个围城过程中布达佩斯有38000名市民丧生。我曾经看见过照片上被炸毁的塞切尼链桥,只剩下两个桥墩还立在河上,桥上的钢索都垂落在水底。但是如今,在市区的恐怖博物馆中,德军和俄军给人们留下的都是可怖的记忆。


在布达佩斯的自由行中,地铁站、火车站随处可以看见成群的难民。在密集的难民人群中,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性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大热的天,她披着黑色头蓬,与孩子们席地而坐,神态安详、气定神闲。与她打了招呼,居然还能说英语。才知原先她是叙利亚的一名律师,丈夫在家被从天而降的炸弹炸死。为了子女的前途,她不得不拖儿带女,背井离乡。


与这位母亲接触后我了解到,能够举家外逃的难民,大多算是殷实之家,普通的家庭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逃亡费用。难民中有不少大学生和高中生,以男性居多,他们渴望在没有战争的土地上完成教育,建构自己的人生,同时还要负起整个家庭的责任。用他们的话说,如果不离开故国,他们就必定是战场上的炮灰。其实原先他们在自己国家的生活都不错,就是因为愈演愈烈的战争彻底毁掉了他们的生活。我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战争、和平、民族和个人的命运这些宏大的命题,在瞬间都那么具体地呈现在我面前。人类已经到了21世纪了,科技已经发展到讨论克隆人类、修补基因。但是也许就是瞬间,人类的文明会在战争狂人的恶行下毁于一旦,曾经享受过美好生活的人,会遭遇灭顶之灾,失去家园,形同流民。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转自《北京文学》微信


叶周《布达佩斯奇遇》,原发《北京文学》,《小说月报》2017年中篇专号3期选载



《布达佩斯奇遇》精彩预览





第二天一早邵向群打开电视,看到火车站的情况更加危急了。滞留的难民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不让他们前往德国,而提出要先在布达佩斯做了登记才能继续进入欧洲,火车站瞬间变成了难民的大本营。


从昨天开始,中东母亲和三个孩子就成了邵向群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想到自己在男孩那个年纪,在“文革”时期的上海,也曾经忍饥挨饿,心里特别能够体会他们的苦楚。早上起来她先去酒店楼下的超市买了几瓶水,想到那两个可爱的小女孩,又买了几块甜点。回到客房中,苏菲亚正在卫生间里洗漱,听到母亲又要去火车站,情绪上明显地抵触。


“妈,你帮得了他们,可是救不了他们。”


“我不仅是想帮他们,也有点私心,想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些难民,了解一些更深入的情况。你不知道人们经受苦难时的无助,你妈经历过。”


“我知道你经历过,那是在中国的时候。现在不会再有缺衣少食的时候了。”


“为什么不会?前几年金融风暴中多少公司裁员,我的同事中就有人付不出房贷,房子被银行没收了,一家几口只能睡在汽车里。万一爸妈没有工作了,你也要有吃苦的准备。”


“我会,不过苦没来之前,先让我好好享受一下吧。今天我就不去火车站了,我烦那男孩,生怕和他翻脸。而且天太热,那里人多闷得不行。”


邵向群知道女儿怕热,这几天布达佩斯的热浪已经让她觉得很不舒服。


“母亲大人,就给我一些自由吧。”苏菲亚从母亲身后吻了一下她的脸颊。


“那你可别走丢了,不然就变成憨第德,有苦吃了。”


“放心吧。”



邵向群再次走进火车站,难民越聚越多,警察的封锁线也越拉越长。难民群中的一些年轻人已经沉不住气了,聚集在广场上喊口号。


她穿过人群进入车站后部的一个广场,许多人围着一辆食物车领取食物。布达佩斯政府面对火车站聚集的难民,不得不提供食物。可是那几个发放食物的人,显然对拥在前面不遵守秩序的难民有些火了,索性把食物高高地抛向空中,让后面的人争抢。于是很丑陋的一幕反复上演,一个三明治被抛向空中,又一瓶水被抛向空中,饥饿的人们不顾一切地哄抢、推挤,一群人倒在地上,两个人伸手抓紧了那个手掌大的塑料包翻滚着,谁也不肯放手,最后那个三明治被捏烂了,两人各得一半,三下两下塞进嘴里。


邵向群急忙拿出手机拍了视频传给苏菲亚。


苏菲亚看到后立即回复:“哦,我的天哪!”


这样的争抢,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还可以过得去,携家带小的一定抢不到的。邵向群心里又想到了中东母亲和三个孩子。


“他们怎么和喂猴子似的?喂宠物也不会这样吧。”苏菲亚又发来了信息。


“所以我们有必要帮一下那个母亲。你在哪儿啊?”


“在楼下的酒吧,放心吧!”苏菲亚送来一张笑脸。


在人海的汪洋中要找到中东母亲和她的孩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亏邵向群曾经用手机为他们拍过一张照片。雁过留声,人过留痕,这是邵向群做记者后养成的习惯,随时用手机记录所见所闻。她从手机里找出照片,照片上三个孩子围着母亲。她拿着手机在人群中穿行,不断将照片示人。有些难民无暇顾及看都不看,有些看了摇摇头。周围的难民们看见她这么执着地找人觉得有些纳闷,都谦让地为她让出一条路来。


最后在车站一侧的一个昏暗的角落里,她看见了中东母亲的背影,她低头俯视着怀里的孩子,久久不动。邵向群急忙走过去。母亲坐在地上,最小的女孩匍匐在她的腿上,完全没有动静。小男孩和另一个女孩乖乖地坐在另一边,特别是小男孩,托着腮帮两眼专注地望着墙高处的一扇窗口,他的眼神中弥漫着忧郁,神往于一个未知的明天。


中东母亲看见她走近,见是熟人了就说:“真不是时候,小女儿生病了,有一些发烧。”她的声音很轻,生怕吵醒了刚刚睡去的小女儿。


邵向群走近母亲身边,蹲下身子,把水和食物交给她。一边又问:“需要什么药,我可以去买一些。”中东母亲欲言又止,不好意思接受她的好意。


“孩子在外折腾不起,应该让她尽快好起来。”


中东母亲无语地点点头,问:“你怎么没有走?”


“所有火车都停驶了,我和女儿原来计划从这儿去维也纳,只能改变行程了。”


“你为什么还来看我?”她支吾着很不愿意吐出这句话。


“既然一时走不了,我就在这个城市多待几天吧。何况我是一个记者,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我不能袖手旁观啊。”


“你从哪里来?”中东母亲语气中明显增加了警觉。


“美国洛杉矶啊。”


听到邵向群是来自美国的记者,如同被针刺了一般,中东母亲的脸突然僵住了。她嘴唇颤抖了很久才迸出一句话:“是美国在后面捣蛋,把我原先好好的国家搞得这么乱。你是记者,你们不报道?”


邵向群没有想到她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种当面被人扇了一巴掌的感觉,脸上热辣辣的。她设法平静地看着面前的中东母亲。可是这位母亲的情绪依然是亢奋的、坚定的和具有攻击性的。


“我写过一篇报道,其中就写到中东乱局和美国的渊源。小布什总统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搅动了那个区域的平衡,后来萨达姆被美擒获,卡扎菲被打倒,再后来叙利亚阿萨德政权遇到挑战,都离不开那场战争的根源。”


“可是美国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吗?为什么没有人出来制止?”


“我们上街抗议示威,发出反战的声音。可是当权者却不听,他们有他们的利益,我们并不了解。所谓的民主国家中,说话算数的也还是最有经济实力的少数人。”


“你上街抗议了吗?真的上街抗议了吗?”中东母亲睁大了眼睛。


邵向群肯定地点了点头,说:“我还记得美国向伊拉克发动战争那一天,我在旧金山参加反战游行。在市中心的市场街上,参加反战游行的民众在街上席地而坐,瘫痪了市区的交通。我正扛着摄像机在附近为电视台采集当天的新闻。我看见企图驱散人群的警察那年开始使用了所谓的新式装备。对不听劝告的游行参加者,他们不再使用金属制造的手铐,而改用透明的尼龙绳。可是从被尼龙绳捆绑过的人口中,我知道那家什的厉害。捆上之后双手稍一挣扎,尼龙绳就会深深地嵌进肉里,让你痛不欲生。那一幕给我很强烈的震撼。”


中东母亲继续听着。


“但是我们的努力没有结果。那时美国一直在伊拉克进行核查,却始终也没有进展。最后,是政府编造了发现化学武器的假情报,并以这一令世界惊恐不已的假情报作为出兵轰炸的理由。那几天整个世界都被这一假情报欺骗了。”


“无耻,为了私利什么都不顾,伊拉克死了多少人,现在叙利亚又死了多少人!”


“后来美国的谎言终于被戳破,占领了伊拉克却找不到原先情报部门所说的化学武器制造基地,更找不到核武器的试验设施,对天下无法交代。可是,参加伊战的士兵已经死了将近四千人,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许多得了病,回到美国又找不到工作。我与朋友一起拍了一部跟踪一个老兵生活的纪录片,那个老兵回国后病了,流落街头,他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我参加的慈善组织接触过更多这样的被社会遗弃的人。惨不忍睹!”


“他们为罪恶的战争卖命,活该!”中东母亲眼睛里露出仇恨的光芒。


邵向群没有接她的话,她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中,“战争伤残让很多美国老兵流落街头,靠乞讨生存。在美国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口中,老兵几乎占到四分之一。其中有两千多人参加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他们成了炮灰,被政府抛弃了!”


“美国不打其他国家不就行了?”中东母亲严厉地呛声。


邵向群忍不住了,直率地说:“伊拉克的萨达姆,还有卡扎菲,不是也都在国内屠杀不同的族裔?屠杀自己的同胞?”


中东母亲张开了嘴却没有吐出她要说的话,她的愤怒被噎住了。她终于停止了怒吼,如同翻腾不已的岩浆慢慢冷却下来。


邵向群这时才明显感觉自己的反驳也并不十分符合逻辑,急忙弥补说:“作为一位母亲,我们能做的首先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对吗?”邵向群诚恳地望着中东母亲。


中东母亲这时想起自己的责任,急忙转身去照顾身边的女儿。


“那我就去买些感冒药吧。”邵向群说。


中东母亲连声说谢谢。邵向群起身要走时,中东母亲又追着问:“你觉得匈牙利政府什么时候能够让我们通过,总不至于全把我们赶回去吧?”


邵向群实在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尽快离开这里,到德国去。后面来的人会越来越多,你要走在前面。德国再强大,也不可能收留全部的难民啊。”


没有想到她这一说,中东母亲更紧张了。一手抓过黑色背包就在里面搜来摸去。她脸上露出了愁容:“都是我不好,那天睡在广场里,以为天很热,就没有给女儿盖东西,第二天就感冒了……她病不好怎么办啊?”


邵向群看见中东母亲眼中的无助,急忙说:“还有时间,我给孩子去买一些药吧。”


中东母亲终于摆脱了原先的矜持,握着邵向群的手说:“太感谢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谢谢你,如果在自己的家里,我会为你做一顿很好的晚餐。可是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的明天也不知道在哪里,我没有明天没关系,可是孩子不能没有,他们不能老是这样受苦。”


邵向群找不到话可以安慰中东母亲,紧紧握了握她的手,“先不用想那么远,赶快先把孩子的病治好吧。我这就去给孩子买些感冒药。”


中东母亲跪地起身,望着她远去,挥了挥手。邵向群这时感受到肩上有了责任。在举目无亲的难民中,她成为举目无亲者承载希望的稻草,可是她清楚地知道,她真的就是一捆漂浮的稻草,就像苏菲亚说的,她无力拯救任何人。


等到她从药店回来,再次挤进火车站时,人群和警察正剑拔弩张地对峙着。一批年轻人在车站窝了两天已经憋不住了,数度要挑战警察的封锁线。难民心中的不安和烦躁都通过他们的喉咙呼喊出来。一个小个子年轻人被大家扛在肩上,挥舞着双手指挥着大家呼喊泄愤的口号。口号声此起彼落,喊声震天。邵向群一句也听不懂,却能感受到他们情绪中的火辣激情。


她挤到上午去过的地方,一群年纪稍大的难民躺在地上休息,她看见不远处有一群年轻人,转身刚要离开,身后有一只小手拉住了她的衣襟。她转身一看,是小男孩。男孩往另一个方向指了指,用手拉她往那里去。


她跟着小男孩绕过人群来到母亲身边,急忙把买来的药交到她手里。病了的孩子躺在地上铺着的薄毯上,半睡半醒着。她急忙拿出药,低声告诉中东母亲怎么服用。


中东母亲扶起小女儿,端了一只小水杯给她喂水。高烧烧得小女孩两腮通红,嘴唇也干裂了。女孩显然不想吃药,喝进去,又吐出来,还不歇气地哭喊。母亲耐心地劝说,一只手还不停地抚摸着女孩的后背。药终于算是吃下去了,小女孩又安静地睡去了。母亲把一条薄薄的小毯子盖在她身上。



离开中东母亲和孩子们,邵向群走到火车站广场,远处那群年轻的难民还在不停地鼓噪。她打开手机见到苏菲亚发来一条新闻,一幅醒目的照片跳到眼前,一个幼儿倒伏在海滩上,他身上红色的衣服如同一把火烧灼着她的视网膜。她急忙读着照片下的文字:一个三岁的男孩跟随家人乘船奔赴希腊,船在海上翻覆,母亲和孩子双双遇难,父亲和另一个孩子获救。


全世界都被这幅照片上男孩的背影震撼了!





邵向群回到酒店,在酒吧找到了苏菲亚。酒吧墙上悬挂了不少电视屏幕,看上去像是电视台的演播室。苏菲亚就是在这里看到了关于三岁男孩伏尸海滩的报道,她也被那张照片震撼到了。见到邵向群满脸通红地走进来,居然关心地问起中东母亲和她的孩子们。


“他们什么时候可以走?”


邵向群半天不见苏菲亚,却听出她语调中的关切,不觉有些欣喜。“完全没有消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她的一个女儿病了。”


“怎么搞的?严重吗?”


“感冒吧,我给她买了些药。”


邵向群问起苏菲亚小半天是怎么过的。苏菲亚说先去多瑙河边沿着堤岸走了一圈,然后回到酒店的酒吧里。起先她一直沉迷在网上的动漫游戏中,后来听见周围的游客居然有那么多人在谈论电视新闻中报道的中东难民事件,也被吸引了。从原来的完全不关心,发展到开始关注。


邵向群把刚才中东母亲告诉她的逃难经历讲给苏菲亚听。苏菲亚听得很专注。


中东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逃难可谓历尽艰险。出门前她用家里积攒的钱付了偷渡蛇头一笔不小的费用,蛇头收了钱把她们交给一个走私犯。那个走私犯留着浓密的络腮胡,有一双鹰一样凶狠的眼睛,两个小女儿见了就吓得哭个不停。开始时中东母亲坚决不肯上那个走私犯的车,可是远处的爆炸声越逼越近,奔逃的人群拥了过来。实在没有办法,她们急忙钻进了车里。中东母亲说,从自己的脚踏进车厢时起,就觉得命运已经不在自己的手里了。


苏菲亚不能想象一个女人拖着三个未成年孩子,挤在走私犯的面包车里,在森林中急速穿行数小时。


“上车前她故意把自己和孩子的脸都涂黑了,一路上就怕走私犯图谋不轨。在茫茫森林中,如果发生意外真的什么办法都没有,没有人会伸出援手。好在那个走私犯只要钱,收了钱后倒是尽职。”


“我的天哪!我刚才还在心里责备那个三岁男孩的父母,怎么把孩子暴露在危险的边缘,现在明白了,也是万不得已。”苏菲亚说。


邵向群又接着说,在跨越叙利亚边境时,走私犯恶声恶气地命令他们都趴在车里的地板上,以防止被人从窗户外面看到。她们只能听从,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后来终于到了土耳其的一个城市,她们居然在颠簸的车里睡着了。走私犯叫醒了他们,把他们放在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路边。


母亲还想问走私犯接下去怎么去德国,走私犯指了指不远处的火车站耸了耸肩,就开车走了。他不想再惹麻烦。最后一家人买了火车票,几经周折,到了这里,却没有想到被匈牙利警察拦了下来。她说自逃难开始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在面包车里颠簸的两个小时里她和孩子们竟然都睡着了。


苏菲亚呆了似的望着母亲,在她的脑海中,小说中憨第德的故事和生活中的苦难开始交集融合。几百年以前的故事又再度发生在似乎永远不会回头的现实世界中,高科技现代社会似乎并不能与几百年前的苦难绝缘,简直不可思议。


“我今天在多瑙河边也有一个发现,你一定要去看一看,也是非常震撼的。”苏菲亚想起上午自己在多瑙河边遛弯时看见的情景就说。


“还给我卖关子,看见了什么?”


“你赶快喝口水,我这就带你去看。”


邵向群和苏菲亚离开酒店,沿着多瑙河一段陌生的堤岸往前走,夕阳斜照下的多瑙河波光潋滟。苏菲亚指着远处河岸说:“妈,快看那是什么?”


她顺着苏菲亚所指望过去,河岸上散落着一片散乱的鞋子,有男鞋也有女鞋,有些鞋筒里还插着花。走近细看,一双双鞋经过日晒雨淋,模样已变形,蒙着厚厚的尘土。鞋里的花已经干枯,色泽褪去,像是祭奠者献的花。这些都是什么人的鞋子呀?


苏菲亚说:“这些是二战时犹太遇难者留下的鞋子。”


邵向群终于在附近找到了说明牌,上面介绍道:这是为了纪念二战时被纳粹枪杀后推入江中的犹太受难者而设置。二战时,布达佩斯的犹太人有三分之一都惨死了。


邵向群蹲下身子,近距离看着地上的鞋子发呆,面前的一双女鞋,和她平时穿的样式相近,她闭上眼睛侧耳聆听河水的涛声,眼前浮现的是一个个受害者被推入冬季冰冷多瑙河时的扭曲身姿和惊恐面容。


为了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历史氛围,离开河边后邵向群和苏菲亚又循着地图去了市区北面犹太人聚居区,她们在连成一排排的公寓楼前徘徊。街上的公寓与电影里看见的犹太人居住区的建筑有些相像,狭窄笔直的街道,稍稍用力地踩踏在路面的石板上,幽静的街道上还可以听见空旷的回声。


苏菲亚想起了和妈妈一起看过的波兰电影《钢琴师》,“妈妈,你看这幢楼上的阳台很像电影里的那个。”苏菲亚指着五六层上一个探出的阳台,上面花团锦簇。


邵向群知道苏菲亚说的是哪一段故事,电影中的画面太震撼了,她不可能忘记。在犹太隔离区中,一个家庭正围桌吃晚饭,纳粹的军车突然呼啸而来,手持冲锋枪的军人冲上公寓楼房,闯进一户犹太家庭。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连病带吓怎么也站不起来。纳粹军官一挥手,两个士兵上去,二话不说把老人推到阳台上,连人带椅一起从高处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分开,重重地摔落在石板街道上……家属的惊诧哭声还没有停歇,又有十几个犹太人被驱赶到楼外,被喝令沿着警车的光束奔跑,在此过程中,德国士兵突然对着人群疯狂扫射,犹太人一个个倒在血泊中……


从阳台上色彩艳丽的花团中,邵向群的眼前浮现出坐轮椅老人痛苦的面容。她料定七十年前这里一定也曾经被德军的铁蹄践踏过,也曾留下过犹太人的血迹。


……



阅读全文请关注《小说月报》2017年中篇专号3期





▲《小说月报》2017年中篇专号3期微信导览请点击图片


《小说月报》2017年增刊3期

中篇小说专号


李治邦  修旧如旧

选自《芙蓉》2017年第3期


于怀岸  朝着斯德哥尔摩飞奔

选自《江南》2017年第3期


朱文颖  听见天使唱哈里路亚

选自《青年作家》2017年第6期


文清丽  姑姑艳传

选自《红豆》2017年第6期


李西闽  孤独旅行家

选自《福建文学》2017年第4期


马金莲  三个月亮

选自《芒种》2017年第5期


叶 周  布达佩斯奇遇

选自《北京文学》2017年第6期


张天翼  花与镜

选自《山花》2017年第4期


洪 放  柏庄谋杀

选自《山西文学》2017年第5期


刘鹏艳  假言

选自《鸭绿江》2017年第5期


孙 瑜  我不是植物人

选自《中国作家》2017年第3期


《小说月报》2017年增刊3期中篇小说专号,2017年7月出刊




小说月报2017 小说可以更好看


点击回顾往期精彩:王安忆 乡关处处 │ 尤凤伟 水墨 │ 张悦然 大乔小乔 │ 南飞雁 皮婚 │ 迟子建 最短的白日 │ 范小青 你的位子在哪里 │  彭扬 故事星球 │ 阿袁 姬元和汤弥生 │ 陈永和 十三姨 │ 冬安居 清洁工备忘录 │ 王安忆 向西,向西,向南 │ 余一鸣 漂洋过海来看你 │ 杨晓升 病房 │ 常小琥 摔跤手 │ 侯磊 水下八关 │  翘楚 每一个女孩都嫁给爱情 │ 叶清河 衣人 │ 半岛璞 随便某个女人 │ 王安忆 红豆生南国 │ 肖克凡 天堂来客 │ 崔曼莉 熊猫 │ 畀愚 氰化钾 │ 刘建东 丹麦奶糖 │ 孙频 光辉岁月 │ 苏童 玛多娜生意 │ 李静睿 AI │ 方方 花满月 │ 马金莲 旁观者 │ 双雪涛 飞行家 │ 李月峰 逃之夭夭 │ 杨则纬 花里 │储福金 棋语·搏杀 │ 曹军庆 向影子射击 │ 章缘 另一种生活 │ 王彪 我们都有好多话 │ 顾前 你们说说啊,到底什么是爱情 │ 温润 天才  │ 田耳 附体 │ 胡学文 容器 │ 孙频 因父之名 │ 张学东 给张杨福贵深鞠一躬 │ 弋铧 瑞贝卡 │ 王哲珠 纸上人生 │ 杨帆 后情书 │ 留待 死者 │ 孟小书 猴子文身 │ 查一路 瞬间 │ 张子雨 立夏 │ 陈河 义乌之囚 │ 周李立 坠落 │ 宋小词 直立行走 │ 夏天敏 酒摊 │ 秦岭 幻想症 │ 陶丽群 清韵的蜜 │ 白琳 Munro小姐


《小说月报》邮发代号6-38,每月1日出刊,定价10元

《小说月报》大字版邮发代号6-37,每月16日出刊,定价10元

《小说月报》中篇小说专号邮发代号6-139,每年4期,定价15元


《小说月报》在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销售,了解订阅办法请点击:


2017,小说月报对你说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小说月报微信


小说,就是小声地说
小说月报微信 刊物最新动态,作品精彩文字,作家创作感言,读者阅读心得,文坛潮流脉动,随时随地向您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