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从贤首五教论净土法门的价值

灵隐寺 2024-03-19


判教之说,在魏晋的时代就有菩提流支尊者以“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为依据,而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一音教。但太笼统了,所以继一音教之后,各抒己见而判教者有十数家。陈、隋之间的智者大师判释如来东流一代圣教为藏、通、别、圆之四教。以智者大师驻锡天台,所以叫天台四教。


贤首五教创自贤首宗初祖杜顺和尚,而完成于三祖法藏。法藏大师别号贤首,所以叫贤首五教。智者大师的出生较早于贤首,那个时候禅宗尚在萌芽时代,而唯识法相更没有来到。迨至初唐,佛教之各宗大备,贤首大师应运而生,因据以判教,收法相唯识于始教,摄禅宗于顿教。自此以后,就再没有人作判教的试探。


判教的作用实在是以科学方法,将头绪纷纭、浩如烟海的经论,审核其内容,分析其类别,以类相从,而判定其高下,然后以几个字分别地作为代表。相似于现在分科分系的教育方法,真够称得上研究佛学者的德之入门。

那么,什么是贤首五教呢?五教者,小、始、终、顿、圆也。现在加以简单的说明:


第一、小乘教,又叫做愚法、二乘教。没有大悲普济之心,所以名。虽然能断烦恼障的我执,但仍为所知障的法执所迷,所以名愚法。仅断烦恼障的正使,兼侵习气,名声闻乘;正使和习气,都能断尽,名缘觉乘,所以又名二乘。佛陀出世的本怀,为了度众生成佛,但是为了适应群众中没有高上的要求、耽着五欲之乐的下根众生,才说善恶业果、六道轮回的教法,这是属于人天乘,而把它附属在小乘教里,所以又叫人天小教


第二、大乘始教,又叫做分教大乘,对前面的小乘而言。此中包括了般若三论的空宗、唯识法相的有宗。“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之如幻如化。”而鼓音王经说:“一切空经是有余说。”有余者,说理未尽,尚有余义也。至于瑜伽师地论分析有为、无为、实、不实法而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浓缩之而为百法,在三十唯识颂里推尊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以为“一切唯有识”,自成一家学说。但不许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有成佛的可能,有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这两宗的教义都未能尽大乘佛教的底源,只能说是大乘的初步,故名为。又是大乘的一部分,故又名

第三、大乘终教,又名实教者,终极,对前面的始教而言;者,真实,对前面的分教而言。根据楞严等经、起信等论,空、不空、空不空三如来藏的教义可以包空有而括性相。尤其是妙真如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二义,不似唯识宗的真如凝然不变;而阿赖耶识为生灭与不生灭二者和合而成,不仅属于生灭,所以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皆可以成佛,方算澈法底源,这是本教的教义。由于这分教义不偏不倚,因而名之曰终、曰实。


第四、一乘顿教一乘者,一佛乘也。顿者,不历阶级,所以名,也就是禅宗。禅宗素来的标示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立地成佛”。如楞严经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圆觉经也说:“知幻即离,不着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些经文皆可代表顿教或禅宗。


第五、圆教,圆满无缺或圆融无碍之谓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号称大不思议经,为我佛成佛之初,为法身大士们直谈自己所证的境界。更假诸大菩萨以威德,分别叙述大菩萨们修行的次序以及每一阶段中修行的行门。虽说是阶级有前有后,而又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行门,则一修一切修;理性,则一证一切证。初祖杜顺之十玄,二祖云华之六相,皆是彰显华严之精髓,也就是圆教的精华所在。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及一真实相,已经可以作为分别大小乘经论的根据,而被称为三法印或一法印。然犹不足以满足研究佛学者之要求者,因为性、相、空、有,顿、渐、偏、圆的理论散在众经,因此一经中容有多教,一教中又包含多经。有了教义的分裁而作我们的眼目,那么我们研究经论就方便多了。


五教的概况和作用谈过,现在应该说到净土宗了。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一般人都认为是“易行道”,连马鸣大师在起信论上都曾这样地说过:“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往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众生……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劝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这里面包含了持名念佛和实相念佛的两种,而持名念佛更适合易行道的易和胜方便的胜。同时也由于易行,才够得上称为殊胜。由于有这殊胜的易行道,才能摄护广大信众的信心,使佛法普及到每一角落、每一个信佛者的心里。

持名念佛既然有如是广大的功用,那么它在贤首五教中可以占到何等的地位?正诠顿教,兼通终、圆。正诠顿教者,因为持名念佛经七日而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净土。所谓“屈伸臂顷到莲池”,确与顿教禅宗“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深相吻合。


事实上,念佛法门至广大而极精微,对于贤首五教无所不包。何以见得呢?


请先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上说:“念佛众生应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五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三者当中的第一,岂不正合乎儒家的“主敬存诚,敦伦尽分”么!是最好的社会教育。人们能够如此做去,即使不能即身而往西方,也是十足的善良公民。第一中的修十善法和第二中的受持三归、具足五戒,正是人天乘的佛教,所以念佛法门自然该摄了人天乘


况阿弥陀经上明明白白地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阿弥陀佛既有那么多的声闻弟子,我们能说它不该摄小乘佛教吗?

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性相二宗同一样的宇宙观,而净土宗一心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说是唯识固然好,说是唯心也好。心外无佛,则佛空;佛外无心,则心空。正恁么时,心佛皆不可得!那么,始教的空宗、分教的相宗、终教的性宗,无不在其中矣。


至于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念佛,也得往生净土,这更是诸宗所不及的。


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的序文里说得好:“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与茆堂并彩。”区区数语,不但将贤首五教都一齐道尽,即净土宗的理、行、果或信、愿、行,皆该摄而无遗。三根普被,九界咸收;渡迷津之宝筏,是苦海之津梁,唯有净土法门,足以担当!


(本文原系南亭法师为《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所作序文。今日适逢贤首国师示寂纪念日,更兼时近弥陀圣诞,特将这篇联系贤首与净土二宗的大作摘录于此,供养读者。为符合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删节。)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 宋韵正气世常存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巡觅

巡觅|夏日,对话灵隐

巡觅|承宋韵之脉 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学处

学处|一个“觉”字竟包含了这么多的道理

学处|佛教中的各宗各派都倡导读诵佛经吗

学处|读诵佛经都有哪些好处

学处|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好


☀观照

观照|菩提心发不起来怎么办

观照|发愿是修行根本

观照|佛经会很难读懂吗

观照|发心,千万别发错了


☀开示

开示|印光大师:《八十华严》备明一生成佛之因果,而以求生西方为结归

开示|虚云老和尚: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还易得力

开示|弘一大师: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开示|太虚大师:信心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本经名义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自修功德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化他方法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念诵利益


☀联灯

联灯|对自己也要慈悲一点点

联灯|如何从浅至深、由易到难地修持慈悲

联灯|“包容”话题征集来啦,久等了

联灯|包容,不止尊重与关怀


☀物语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

物语|七叶树——只为昔时受记莂 今来此地荫人天

物语|木槿花——风雨禅思外 应残木槿花

物语|紫薇——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常识

常识|三十七道品——七觉支

常识|三十七道品——八正道

常识|“薄伽梵”都有什么意义

常识|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素食

素食|小雪,宜减辛苦

素食|岂但爽口,自可观心

素食|大雪,食粥纪

素食|食无定味,适口者珍


☀分享

分享|一片初心

分享|菩萨的微笑

分享|交通安全 平安是福

分享|无上菩提心 誓愿作佛心


☀赏析

赏析|元代因陀罗禅画(传)弘忍再来图

赏析|弥足珍贵的佛教石刻拓片

赏析|大同下华严寺合掌露齿菩萨塑像

赏析|隋代阿弥陀佛三尊铜像


☀历史历史|佛典翻译的兴盛与经录编撰的成熟
历史|八宗并弘之天台宗与三论宗
历史|八宗并弘之慈恩宗
历史|八宗并弘之律宗与贤首宗

☀阅读阅读|丰子恺:梧桐树
阅读|口诵佛名,心游千里,非念佛也阅读|一首用十二时辰写成的歌——赵州禅师《十二时歌》
阅读|轮回根本

☀故事故事|福增比丘因怖畏而发心
故事|称念三宝功德缘起
故事|慈力王刺身血施五夜叉
故事|手出美味佳肴

☀视频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遇赦
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投宿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方长不折
视频|老照片里看古建——灵隐寺老山门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