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本经名义

灵隐寺 2024-03-19

《佛说八大人觉经》前文回顾:

八大人觉

无常无我①

无常无我②

无常无我③

无常无我④

常修少欲

知足守道①

知足守道②

常行精进①

常行精进②

常行精进③

多闻智慧①

多闻智慧②

多闻智慧③

多闻智慧④

布施平等①

布施平等②

布施平等③

出家梵行①

出家梵行②

出家梵行③

大心普济①

大心普济②

 


本经以下从“如此八事”,至最后“常住快乐”,属于总结,也就是本经的流通分。可以分为四节:1、本经的名义,2、自修的功德,3、化他的方法,4、念诵的利益。现在依次解释如下:


1、本经的名义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本经正宗分从第一觉悟〈无常无我觉〉,到第八觉知〈大心普济觉〉,这八个觉叫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两句话就点出了经名,说明本经命名“八大人觉”的意思。


虽然这八个觉当中,有三个觉悟(悟无常、悟智慧、悟梵行),五个觉知(知少欲、知知足、知精进、知布施、知普济),有觉悟和觉知的不同,这只不过是翻译大德的行文技巧变化,文字上有所差别,其实意义是一样的,都是诸佛菩萨,这些大人所觉悟的八种法门。


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两句强调经中所说的八种法门,唯有诸佛菩萨大人才能觉悟,一般薄地凡夫与二乘圣者,没有发菩提心,是不能觉悟这些事理,虽然正文很多地方讲无常无我的道理,是二乘人所修的,但是到最后都汇归于大乘,所以本经主要是弘扬大乘的法门。


菩萨行道,必须精进修持六度法门:


一、布施度: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当人家在经济上需要我们帮忙,我们用钱财援助他,使他脱离困境;人家在佛法、知识方面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为他解说,让他了解;人家精神上受到威胁,我们安慰他,给他远离怖畏,这样就是行布施了。


二、持戒度:我们学佛修行,必须守戒、持戒。佛法谈到勤修三学──戒、定、慧,首先就要能够持戒,戒法有三类:


摄律仪戒:就是要注重威仪,严持戒律,凡是损害他人的恶事,一定要禁止,不可以去做。


摄善法戒:只要对人有利益的善行,必须全力以赴。


饶益有情戒:所作所为,不顾个人的得失,完全以利益众生为前提;只要是有利于他人的事情,纵然一时受到人家误会,仍然会坚持去做。


这是行菩萨道所应具备的三聚净戒。


三、忍辱度:可以分为安受苦忍和耐怨害忍两种:


安受苦忍:对我们生理方面,身体上的病痛,以及不如意的事情,能够忍受得了,或者对自然界的冷、热,还有我们精神上受到打击都能够忍受,称为安受苦忍。


耐怨害忍: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人设计圈套,想对我们不利,要侵犯我们,陷害我们,这些冤家、怨敌,我们都能够忍受,称为耐怨害忍。


四、精进度:经典中说“未生善心令速生,已生善心令增长;已生恶念令速断,未生恶念令不生”,凡是好的事情,还没有开始生起的话,我们要尽量地培养,让它生起;既然萌生了,就让它很快地生长起来。反过来说,一切恶事,还没有生起的,不要给它发生,假使已经发生了,就赶快阻止它,不要让它延续下去。总而言之,精进就是努力去止恶行善。


五、禅定度:禅定是华梵并举的名词,梵语“禅那”,是静虑的意思,就是一种思想集中,精神的安定力。三学的初步是持戒,第二步就是修定,能够持戒,妄想纷飞的心,才定得下来;能够把心澄定下来,才能启发无上的智慧。


六、智慧度:不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智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佛、修持,主要是启发无上的智慧,才能够了生脱死,成就圣果;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都离不开深广无边的智慧。


为什么六度每一个名词下面都有一个“度”呢?六度,又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有这六种法门对治我们的恶念和不轨行为,就可以度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


布施,度悭贪,一个人贪心重的话,能够多修布施法门,贪念自然会减少。持戒,度毁犯,我们的行为,常常在有意无意之间犯规矩,能够持戒,言行必定非常谨慎,不会越轨。忍辱,度嗔恚,脾气大、嗔心重的人,修忍辱行,可以降伏暴躁的心性。精进,度懈怠,每个人都有惰性,往往提不起精神来,什么事情都不想干,这种懈怠、惰性,必须用精进来对治它。禅定,度散乱,假使我们精神散乱,思想不能集中,就要修禅定,常常打坐参禅。而智慧,是用来度愚痴的。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珍重导师并海众 不胜依恋向灵山——雪窦重显禅师与灵隐寺的因缘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 宋韵正气世常存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巡觅

巡觅|20 30 40,三到灵隐,心之所向

巡觅|夏日,对话灵隐

巡觅|承宋韵之脉 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学处

学处|《药师经》中的智慧与慈悲

学处|如何面对冤憎之人与苦恼之境

学处|随缘无所求 广修诸善法

学处|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观照

观照|生命的启迪

观照|为何信佛、如何信佛

观照|如何观照自心

观照|何谓修行、如何修行


☀开示

开示|虚云老和尚:信心坚固,长远心不退,则平常人也可以即身成佛

开示|太虚法师:资生之佛教,即为释迦付托与药师之法门

开示|圆瑛法师:佛教疗养之法

开示|印光大师:《八十华严》备明一生成佛之因果,而以求生西方为结归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出家梵行觉②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出家梵行觉③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大心普济觉①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大心普济觉②

☀物语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

物语|七叶树——只为昔时受记莂 今来此地荫人天

物语|木槿花——风雨禅思外 应残木槿花

物语|紫薇——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常识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药师灌顶真言》

常识|三十七道品——七觉支

常识|三十七道品——八正道

常识|“薄伽梵”都有什么意义?(上)


☀素食

素食|淡中滋味最天真

素食|立冬补冬

素食|我心素已闲

素食|小雪,宜减辛苦


☀分享

分享|红马甲绿马甲

分享|筝之灵感

分享|一片初心

分享|菩萨的微笑


☀赏析

赏析|明代丁云鹏《三生图》

赏析|千古不朽之作——欧阳询手书《心经》

赏析|明代绘画长卷:禅宗祖师传法图

赏析|梁思成:云冈石窟之佛教造像


☀历史历史|隋代佛教义学的发展及宗派的建立
历史|隋代的佛弟子们如何修行
历史|隋代佛教的艺术成就与国际传播
历史|唐代三百年间佛教的兴衰

☀阅读阅读|倓虚法师记忆中的弘一律师
阅读|时光不可空过阅读|丰子恺:梧桐树
阅读|口诵佛名,心游千里,非念佛也

☀故事故事|慈心龙王消伏怨害
故事|不是宋云葱岭见 谁知只履去西天
故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
故事|商主入海取宝的奇遇

☀视频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遇赦
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投宿视频|佛教生态保护动漫——方长不折
视频|老照片里看古建——灵隐寺老山门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