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照|正邪只在一念间

灵隐寺 2024-03-19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这段开示出自《灵峰宗论》,是蕅益大师向清源法师介绍发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真实发心,用以勉励、警策这位自己十分看重的后学。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

如果是不修学佛法的众生,起惑、造业、受苦,轮转不息,自不待言。就修行人来说,也会因为修行发心的不同,而获得两种差别的果报:一是“成佛作祖”,解行相应,教化学人,成为一代祖师,乃至究竟成就佛道种种功德庄严;二是“堕坑落堑”(“堑”是很深的坑,比喻恶趣),由于修行之时不善用心,生起种种颠倒,堕落到三恶道去,受多生累劫的恶业果报。


如此天地悬隔的两个差别果报,既不是上帝安排,也不是自然而有,“所争只一念间”,就是我们一念心性能否善用造成的。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的内心随顺烦恼而动,造作盗淫妄的恶业,将来业果成熟,就会变现出刀山油锅的地狱果报出来;假设我们依止清净心,说好话,行善事,乃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将来自然成佛有分。



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蕅益大师更进一步引用儒家的文句来加以证明:“人心”是一种随顺于私欲的烦恼心,“道心”是随顺于理性的正念,两者相貌截然不同。人心危殆难安,势力强大,道心则微弱难明。换句话说,我们一般人的内心状态是烦恼强过正念的,所以要造恶业比较容易,反之想要背尘合觉就比较困难。所以儒家以此为依据,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要求克制我们自己烦恼欲望的心念。由此“罔念”(放纵心念)与“克念”(克制欲望)的不同,便有了“狂”与“圣”的区别,其差别也只在能否善用其心上,所以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舜”是勤政爱民的贤君,“跖”是穷凶极恶的大盗,他们二人一个利益众生,另一个伤害众生,其差别在哪里呢——“利与善之间也”。利欲者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只是追求个人私欲,所以发动身口意去伤害众生;若是念念心存良善,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发动身口意,便能造福人民。以上都是引用儒家的思想作为说明,接下来便说到佛法的修行了。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么几种。虽然同样是佛陀与历代祖师所传的正法,都能够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但也会因为具体行持之人因地发心的不同,而导致果报的差异。蕅益大师将修行人的发心归纳为五种:


如果我们的持戒、学教、参禅的发心中夹杂兼带着希求名闻利养的念头,期望藉此修行的相貌获得广大声名、更多供养,那这些无上妙法在名利等烦恼心念的染污熏陶下,都会变成三途的种子,也就是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的种子。


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

假设修行之人虽能免于对名利的追求,但在修行过程中仍存着执着取想的邪见,那么最终的结果也无外乎人天福报或是魔王外道。比如我们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为了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弥陀。在此过程中,应该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上久久为功,以求一心不乱。但有些念佛人不明白净土法门的道理,不在自心上踏踏实实地下一番苦功,而是向外攀缘,或是想要通过念佛积累福报,那便是人天种子;或是想要在念佛时见到佛像、莲花等显现在面前,那便是魔外种子。



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

前面的两种发心,一是烦恼,将来堕落三途;一是邪见,难免人天魔外。向下三种才是符合佛法的清净发心,然而虽同是清净,也有大小偏圆的不同。如果只能体会我空之理,不达法空,便会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即蕅益大师所说的“一味出离生死”,这便会成为声闻、缘觉的二乘种性,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小乘行人。


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翻译为觉,萨埵翻译为有情,合在一起便是觉有情,亦即上求诸佛觉道,下化有情众生。如果既能自觉——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而勤求诸佛广大智慧,又能觉他——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发起无量慈悲心念利益众生,这样真实发菩提心,兼具上求下化,便不同于二乘但期自了而已,这是菩萨种子。



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

前面修学菩萨道的人虽已发菩提心,还是有相的菩提心,认为实有佛道可成,实有众生可度。若能更进一步,运用般若波罗蜜照破法执,从有相的境界转化成“自觉圣趣,光明发辉”,也就是觉悟到我们一切众生本具自性清净心,此心原本就具有照了一切的光明智慧,非从外得。乃至“彻其源底”,将此智慧光明彻底显发出来,便能了达万法底源。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依体起用,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佛道不成而成,对于众生不度而度,无碍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普遍利益一切众生,摄取众生同生极乐净土,如《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此发心,方称得上是与无上菩提相应的发心。


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在分别叙述了五种不同的发心后,蕅益大师最后总结说: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发心是正确的,是清净的,佛陀所教授的一切的修行法门都能够帮助我们趣向于正道;反之,即便法本无咎,由于我们邪恶染污的发心,最终也难免三途魔外的归宿。可见邪之与正并不在法,而在修行之人的发心。所谓“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由此可见拣别发心真伪的重要性!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 宋韵正气世常存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巡觅

巡觅|夏日,对话灵隐

巡觅|承宋韵之脉 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学处

学处|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学处|2022年诸佛菩萨圣诞日

学处|菩萨利益众生的四摄法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学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观照

观照|发愿是修行根本

观照|佛经会很难读懂吗

观照|发心,千万别发错了

观照|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怎样发心报恩

开示|弘一大师:新年改过实验谈

开示|虚云老和尚: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

开示|印光大师:净土五经大意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合集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经题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译者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经序①


☀联灯

联灯|慈悲是离苦得乐的必然途径吗

联灯|慈悲与善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联灯|在职场与家庭中如何放下对立、修学慈悲

联灯|从善待动物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物语

物语|七叶树——只为昔时受记莂 今来此地荫人天

物语|木槿花——风雨禅思外 应残木槿花

物语|紫薇——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物语|梅花破雪已成春


☀常识

常识|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被称为五浊恶世

常识|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常识|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七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素食

素食|年将至,味渐浓

素食|过年了,吃素去

素食|春日春盘

素食|元宵煮汤圆


☀分享

分享|无上菩提心 誓愿作佛心

分享|山君迎新 更添信心

分享|莲灯增辉人增福

分享|吉祥红灯 创造善缘


☀赏析

赏析|妙绝古今的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

赏析|赵孟頫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

赏析|玄奘大师与阿旃陀石窟

赏析|东魏石雕一佛二菩萨像


☀历史历史|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历史|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历史|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历史|两宋佛教兴衰

☀阅读阅读|七宝美调和 五味香掺入——古诗中的腊八粥
阅读|永明延寿禅师:定慧相资歌
阅读|有关心的比喻
阅读|司马光《解禅偈》的流弊

☀故事故事|须项梵志闻法忧解
故事|汉明帝夜梦金人
故事|求神不如求己
故事|大限来时

☀视频视频|老照片里看古建——灵隐寺老山门
视频|欢庆元旦 山君迎新
视频|灵隐寺合唱《祈福》
视频|云林气和 白雪阳春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