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隐踪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下)

照修 灵隐寺 2024-03-19

编者按


本公众号为增强与广大善信、游客互动,特开“隐踪巡觅”栏目,主要内容为信众、游客参访灵隐寺的游记(图文、视频等均可)或其他与灵隐寺、佛教等相关内容。今日刊发灵闲的投稿《〈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愿大家福慧双增、万事吉祥!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您对大心普济的理解。


来稿者请备注姓名、手机号码、邮寄地址等信息,若为公众号选用刊发,灵隐寺将于年底寄送贺年年历。


投稿邮箱:huijue2021@163.com

前文回顾:

隐踪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上)


这个自他相换并不是勉强的把他人想成是自己,把他人的眼睛、耳朵乃至身体看成是自己的,而是把爱着自己的心和舍弃他人的心,这两种心交换一下。由于我们对自己执爱,专执于如何让自己获得快乐,所以不能见到他人的苦,更不能感同身受。因为弃舍他人,所以觉得他人是跟我们毫不相干的,如果视为怨敌,他的痛苦就更不关我们的事了。


但我们是修学大乘的人,就应该改变这种俗见。把弃舍不顾他人受苦的我爱执,视为怨敌消灭它吧。把爱护他人,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使其获得究竟安乐,看成是最殊胜的功德处,刻不容缓的下手起修。


常常串习这个自他相换法,我们真实地大悲心就会生起。《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这个大乘悲心一旦生起,成就菩提指日可待。


最后,简述一下“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真实意义,使我们能夠切实地把文字义理落实到生活中


诸佛菩萨无一众生不度,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这种以四摄、六度普济一切,是永无止尽的。在续佛慧命、传灯化物的出家人身上,利生的使命绵延着开、示、悟、入的诸佛本怀。


《梵网经》云:“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需,一切给予。”乃至经中亦劝诫“应教解大乘义理,使发菩提心。”由此可见,诸佛弟子行大乘道,难予能予、难行能行。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究竟济度一切众生成无上觉。外财不惜,内财不敛。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恒为布施,况余财物?


佛教的财法二施,广开普济之门,拔众生出生死泥。虽复出家,不发大乘普济之心,则慈心不周。不发代众生受苦之心,则悲心不周。慈悲周切,方是绍佛家事业之真子啊!


我们说阿罗汉,他也有修慈悲心,但是他的慈悲心就停滞在把众生度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不管了。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是说菩萨观见一切众生受苦,就像母亲看到孩子生病一样,恨不得让孩子所遭受的一切痛苦都由自己代替他去承受。所以我们说菩萨是留惑润生。


在《佛说八大人觉经疏》中有:“菩萨代众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从妄而生,无由出苦。菩萨教令修止观二门,心无暂替,因亡果丧,苦业无由得生。但令不入三途,名为普代众生受苦恼也。”能够真正代众生受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法教化”,这个法就是菩提心法。当众生因为菩萨的教化,生起菩提心,践行菩萨道,终究可以成就圆满菩提。这就是菩萨在代众生受苦,同时也给予了众生究竟大乐。


这个毕竟就是究竟圆满,大乐无极。菩提果,是得了圆满的智慧。涅槃果,是证得了理体。佛是一切智人,菩萨度一切众生证佛智,获得菩提觉法之大乐。佛断尽一切烦恼无余,菩萨度一切众生证涅槃,获得涅槃寂静之大乐。事实上没有另外一种快乐会比这两者更殊胜。


到此,这第八觉悟的内容就分享完了。


我们学是学了很多,但是佛法贵在体证。这部《八大人觉经》有372字,比《心经》多一百余字。恳切的希望大家把全文背下来,把种子深深的种在八识田中。我们要不断地串习,使发菩提心成为我们的习惯,就像我们呼吸一样。


菩提心法到底有多殊胜?法藏法师在《菩提心修要》中做了一个比喻,说:“菩提心,它就好像是一块白布,本来什么都没有。可是现在放到菩提心的法水里头去浸泡,你不用动它。三天之后,你拿出来闻一闻。哇!全是菩提心的味道,檀香油的味道。你有用力吗?你没有,你只是放对了地方而已。所以说菩提心能够把平淡无奇的行动都转化成为最高妙的佛法;把看起来最没有用的东西,变成最庄严的东西。”


有人问检验自己菩提心生起到一个什么程度才叫达到坚实呢?三个字“在梦中”,在梦境中我们也要不离菩提心法就对了。把菩提心的修学也能够在梦中相续起来,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成功了!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 宋韵正气世常存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巡觅

巡觅|夏日,对话灵隐

巡觅|承宋韵之脉 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学处

学处|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学处|2022年诸佛菩萨圣诞日

学处|菩萨利益众生的四摄法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学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观照

观照|佛经会很难读懂吗

观照|发心,千万别发错了

观照|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观照|正邪只在一念间


☀开示

开示|太虚大师:怎样发心报恩

开示|弘一大师:新年改过实验谈

开示|虚云老和尚: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

开示|印光大师:净土五经大意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合集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经题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译者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经序①


☀联灯

联灯|慈悲是离苦得乐的必然途径吗

联灯|慈悲与善良,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联灯|在职场与家庭中如何放下对立、修学慈悲

联灯|从善待动物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物语

物语|七叶树——只为昔时受记莂 今来此地荫人天

物语|木槿花——风雨禅思外 应残木槿花

物语|紫薇——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物语|梅花破雪已成春


☀常识

常识|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被称为五浊恶世

常识|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常识|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七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素食

素食|过年了,吃素去

素食|春日春盘

素食|元宵煮汤圆

素食|慈悲心的践行


☀分享

分享|山君迎新 更添信心

分享|莲灯增辉人增福

分享|吉祥红灯 创造善缘

分享|梅花开处尽是春


☀赏析

赏析|妙绝古今的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

赏析|赵孟頫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

赏析|玄奘大师与阿旃陀石窟

赏析|东魏石雕一佛二菩萨像


☀历史历史|禅宗与天台宗在五代时的传承
历史|五代时北方佛教的义学与律学
历史|五代佛教典籍的弘传与佛教艺术的发展
历史|两宋佛教兴衰

☀阅读阅读|永明延寿禅师:定慧相资歌
阅读|有关心的比喻
阅读|司马光《解禅偈》的流弊
阅读|六群比丘犹胜马鸣、龙树

☀故事故事|汉明帝夜梦金人
故事|求神不如求己
故事|大限来时
故事|蜂王警睡魔

☀视频视频|老照片里看古建——灵隐寺老山门
视频|欢庆元旦 山君迎新
视频|灵隐寺合唱《祈福》视频|惟有梅花 十分清韵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