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灵隐寺 2024-03-19


我们学佛的人,对因果业报的道理都不陌生,但在阅读大乘经论时可能又会常常遇到“诸法皆空”的说法。显然,因果之法也是诸法之一,那么因果是否也要“皆空”呢?如果因果也是“空”的,那行善何为呢、作恶何畏呢?


有关这个问题,六祖惠能大师的嫡传弟子永嘉禅师在他所著的《证道歌》里,有一句话说得非常透彻: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我们今天就从这一句歌词入手,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要解释“了即业障本来空”一句,就需要明白一个词:业障。这两个字应该分开来看,首先是“”。业字可以称为业种,或称业因。之所以称为业种,就是因为它有“生发”和“不坏”的双重意义;另一方面,之所以称为业因,因对果而言,果以酬因,因必感果。业有善恶之不同,但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既然造业成功以后,就会结成业种(业因),藏在八识田里,必得要等到苦乐的果报受完以后才会消失。


现在再讲“业障”的“”。善业和恶业既已造成功以后,它的这股潜力能牵引众生,上生天堂或下堕地狱。在未曾受到果报以前,这善、恶的业因是永远存在,遇有机缘,一触即发。能障碍我们的修行和解脱,所以《地藏经》上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琉璃王诛释种,目犍连尊者自恃神通,不听释尊业力之说的劝告,用吃饭的钵释尊的部分亲属放在钵里,以手擎举送到天上。待琉璃王退兵之后,将他那只长手臂缩回来一看,钵里面皆是血水。定业难转,即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无能为力。

那“了即业障本来空”的“”和“”,又如何理解呢?先讲“”字。经上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忘。心忘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四句偈子说的就是罪性本空的道理。罪性之所以然空,是罪由心造。因此,心忘了,罪自然会归于消灭。


这里提到“罪性”,难道罪还有个什么性吗?事实上,罪的确是有性的。譬如一个人,动了杀人的念头,杀人后心中老是怀着恐怖,那个杀人的念头和事后的恐怖心,就是罪性。即使你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抵偿了被杀者的生命,但“我是曾经杀人的人”,这个念头永远深藏于识田而不会消灭。要使这些念头,也就是罪的体性得以消灭,那必须用忘心的功夫。


心又如何可以忘呢?要知道,我们平时造作善恶业时所用的心,是虚妄的识心,因境而有,可以用无念的工夫而同归于真如性海。这就是句中的那个“”字了。心能归于无念,则心无所着;心如太虚空,罪性就了无着处。所以说“了即业障本来空”,一旦心忘了,罪也就灭了。

禅宗里有一位金碧峰祖师,他很有修行,一入定就是很多天,到了该圆寂时,阎罗派来的小鬼却到处找不到他,因为禅定中的金碧峰禅师无形无相,小鬼只好向城隍、土地公求助。土地公说∶“金碧峰禅师是个有道高僧,他一入定是不容易出来的,除非你移动他最心爱的玉钵,让他误以为有人要偷他的玉钵,他一急就会出定了。”


小鬼一听,真的就去摇动玉钵,金碧峰禅师听到玉钵的摇动声,心一乱,赶快出定一看,原来是两个小鬼在捣蛋。金碧峰禅师心想∶我一念贪爱玉钵,不但不能在定中安享禅定之乐,还要出定给无常小鬼逮捕,真是劫数。于是立刻将玉钵掼碎,然後重新入定,并留下了一首偈语: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我们的心本来如同明镜,对照任何的色相即现出任何的色相,没有色相和它对照的时候,只是一片光明,什么也看不见。心中的妄念断尽了,对于人人我我、事事物物一点都不住着的时候,说它像光明固然可以,说它像虚空也未尝不可。


所以《华严经》上说:“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这里的普贤身相就是无相的法身。禅宗的庞蕴居士也说:“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心空了,也就是空无妄念染着,相当于读书人的状元及第。


当金碧峰祖师的心犹如虚空,了无迹象可寻,一个小鬼到什么地方去找他呢?所以说,业力虽然能障碍我们的修行、解脱,但是修行人能够修到“了”的程度,也就是大彻大悟,妄念顿空,罪业也就无着。所以说:了即业障本来空。

那么“未了犹须还宿债”又怎么讲呢?当此心并未通过修行达到无所着的地步,那么起惑、造业、受苦,如此轮转不息便无法避免。因果之法如影随形,正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往昔所造的业,还要一笔一笔去还债,丝毫无法宽免。


这一点对修行之人很有警示意义:认诸法为实有固然是一种执着,但如果没有真实修行,仅仅依据所学到的几句佛法,便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相信善恶因果,彻底否定因果的存在,认为一切罪福都是虚妄的,那就是“拨无因果”。行人既不可执着于有,但更不可以落入拨无因果的断灭空。《证道歌》中也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因此,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地修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即便暂时还没有达到“了”的境界,也不至于堕落恶道,受苦多生。在此基础上,用这个难得的人身精进修行,“自净其意”,断除烦恼,早日做到“了即业障本来空”。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 宋韵正气世常存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巡觅

巡觅|承宋韵之脉 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学处

学处|在家女众学佛的榜样——胜鬘夫人

学处|为什么要深入体会无常

学处|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至诚发愿请佛住世

学处|在普贤行愿中降伏我慢


☀观照

观照|正邪只在一念间

观照|在心田植一株菩提树

观照|草长莺飞的二月,正是你我用功的好时节

观照|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开示

开示|印光大师:净土五经大意

开示|慧明和尚:“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

开示|倓虚法师:略解“照见五蕴皆空”

开示|太虚大师:佛学的本质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合集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经序③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出家证果①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出家证果②


☀联灯

联灯|在职场与家庭中如何放下对立、修学慈悲

联灯|从善待动物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佛教既要远离世俗,为什么还会倡导知恩报恩的感恩理念

联灯|如何应对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而又不损自己的慈悲心


☀物语

物语|木槿花——风雨禅思外 应残木槿花

物语|紫薇——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物语|梅花破雪已成春

物语|春风只解吹梅落——今年春天最后的梅花


☀常识

常识|七觉支

常识|八正道:正志、正语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四不思议

常识|无边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素食

素食|禅悦为食

素食|淡中趣甚长

素食|行慈

素食|恰如其分


☀分享

分享|莲灯增辉人增福

分享|吉祥红灯 创造善缘

分享|梅花开处尽是春

分享|处处普门凭示现


☀赏析

赏析|梁楷名作《泼墨仙人图》

赏析|敦煌遗画-佛陀出家时沉睡的宫女

赏析|南宋陆信忠佛画《释迦涅槃图》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普贤菩萨赴灵鹫山听法图


☀历史历史|宋代三百余年间官私刻印的五部藏经
历史|临济、云门、曹洞三宗在宋代的传承
历史|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历史|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阅读阅读|“执着”的好处
阅读|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
阅读|佛陀的遗教
阅读|念佛不专一

☀故事故事|大限来时
故事|蜂王警睡魔
故事|长寿王的故事
故事|念我往昔轮回生死 求一饱餐尚不能得
故事|舍命求法

☀视频视频|云林志工 自利利他
视频|云林志工:奉献中增长福慧
视频|灵隐寺合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视频|灵隐寺合唱《三宝歌》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