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照|人生实在太苦

灵隐寺 2024-03-19

纵观我们当下的这一生,从始至终整个的遭遇领受,无论是谁,都不免要感慨一句“人生好苦”。在佛教看来,人生确实太苦,这并不是故意作悲观的解释,而只是对人生实况的直述。


四谛的初门,就是先说苦谛,而教以修四念处,其中一条就是“观受是苦”,能观察到人生所领受的无非是苦,也是开智慧的起步。我们初学佛法,在此不能有所警觉和认识,那么学佛又是为了什么,又求什么解脱呢?


一、领受的种类

我们对于外境的领纳感受,详细分析,共有五种:


苦受:指身(即眼等五识)领纳违情境界,而感苦痛。

乐受:指身领纳顺情境界,而感快乐。

忧受:指心(即第六意识)领纳违情境界,而感忧恼。

喜受:指心领纳顺情境界,而感喜悦。

舍受:指身心(通于六识)领纳不违不顺境,而感无苦无乐无忧无喜。


既然领受有五种,为什么只说苦呢?这是因为五受之中,有虚妄有真实。乐、喜、舍三种,属于虚妄,苦、忧二受才是真实。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本无有。世间本无实乐(喜、舍),而感觉快乐(喜、舍),那只是因为所感到痛苦(忧)的暂时停止或暂时离去而感到的一种错觉而已。譬如,大病初愈,觉得很快乐,其实平时原本没有病,乐又在哪里呢。


第二、能改变。我们所以为的乐事,如果令他乐之不止,那就要变为苦恼了。比如食色二事,人都以为是大欲乐,如果使他终日饮食色欲不止,势必避之唯恐不及了。


苦、忧二受却不是这样。第一,人生本是一种苦报,非由乐的因缘,才来苦受。第二,所苦恼的事,如果不止,绝不会转为快乐,只会苦上加苦。比如棍棒交加是苦,如果不停止鞭打,那只能更加痛苦,绝不会转为快乐。因此,苦是真实。


可惜,众生不知乐是虚妄,所以穷追不舍,终于得不到真乐。所幸,佛陀深知唯苦是真实,所以教修观受是苦,求解脱道。


二、略说苦恼

既然明白了观受是苦,那人生苦事究竟有多少呢,详细说起来,真是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也有所谓“八万四千”、“百八烦恼”、“百十一种苦”,乃至“三苦”、“八苦”。现在略说三苦、八苦如下:


第一、苦苦:苦是苦恼逼迫的意思,从苦、忧二受而言,指种种身心苦恼之苦。其中,包括八苦,即我们常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第二、坏苦:坏是变坏的意思,从忧、喜二受而言,因为万法无常,乐境才现,苦境即来。当乐境坏灭之时,即是坏苦。


第三、行苦: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从舍受而言,虽然有时不苦不乐,但我们的心一直处于不息的变化之中,这就是行苦。


三、三界都是苦的

苦有如此之多,那么谁来受呢?是不是都是别人来受,而我不必受呢?应当知道,三界以内的众生都得受,谁也免不了。


第一、欲界众生受三苦:欲界包括六层天和下面的五趣杂居地(我们人类即居住在此)。欲界众生,都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故名欲界。贪欲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贪染欲尘,自是一切苦之根因。


第二、色界众生兼受坏苦和行苦:色界包括四禅,共十八层天。色界众生因有禅定的功夫,已经没有男女饮食的欲望,却仍保有色身和宫殿楼阁等,故名色界。可是,身为苦本,仍然不离生、住、异、灭,为生死所缠缚,所以有坏苦和行苦。


第三、无色界众生单受行苦:无色界包括四层空天。无色界众生,所入禅定(名四空定)更深,不但没有男女饮食欲望,亦无色身执着,只留识,故名无色界。可是,识为一切妄念所依起,所以仍然会有迁流生灭的行苦。


由此可见,只要是三界内的凡夫,都得受苦,无一例外。所以,佛学教离苦的办法,就需要跳出三界。


观察所以招苦的原因,主要是烦恼遮盖住本性而起惑,因为迷惑颠倒,无有智慧而造业,既然造作了恶业,将来必定招受恶的果报,这就是苦了。


众生招受苦果,不但不知反省,往往还要怨天尤人,因此更起迷惑颠倒。惑、业、苦,恶性循环,永远不止,不得不感慨真是苦海无边了。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更要精勤学习佛法,因为佛法里才有真正的止苦之法。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 宋韵正气世常存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巡觅

巡觅|承宋韵之脉 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 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学处

学处|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至诚发愿请佛住世

学处|在普贤行愿中降伏我慢

学处|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

学处|居家的清明节 佛弟子可以做些什么


☀观照

观照|在心田植一株菩提树

观照|草长莺飞的二月 正是你我用功的好时节

观照|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观照|惜福与培福


☀开示

开示|倓虚法师:略解“照见五蕴皆空”

开示|太虚大师:佛学的本质

开示|虚云老和尚: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

开示|印光大师关于清明祭祀的两则法语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合集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出家证果②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出家证果③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断欲绝求①


☀联灯

联灯|从善待动物的过程中 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佛教既要远离世俗 为什么还会倡导知恩报恩的感恩理念

联灯|如何应对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而又不损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物语

物语|紫薇——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物语|梅花破雪已成春

物语|春风只解吹梅落——今年春天最后的梅花

物语|按下“暂停键”的灵隐寺中 动物们都还好吗


☀常识

常识|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四不思议

常识|无边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常识|八正道:正业、正命、正方便

常识|三藏十二部


☀素食

素食|行慈

素食|恰如其分

素食|常修知足 终不食肉

素食|寒食节


☀分享

分享|吉祥红灯 创造善缘

分享|梅花开处尽是春

分享|处处普门凭示现

分享|我当志工的这些年


☀赏析

赏析|南宋陆信忠佛画《释迦涅槃图》

赏析|敦煌藏经洞绢画:普贤菩萨赴灵鹫山听法图

赏析|南宋《五百罗汉图·应身观音》中的传统服饰

赏析|宋代梁楷《布袋和尚图》


☀历史历史|南山律宗与贤首宗在宋代的发展
历史|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争
历史|净土法门在宋代的盛行与禅教思想对儒家的影响
历史|宋代佛教的国际传播和佛教文学艺术的发展

☀阅读阅读|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警策箴
阅读|佛陀的遗教
阅读|念佛不专一
阅读|离教而参是邪因 离教而悟是邪解

☀故事故事|长寿王的故事
故事|念我往昔轮回生死 求一饱餐尚不能得
故事|舍命求法
故事|阿育王的忏悔

☀视频视频|云林志工:奉献中增长福慧
视频|灵隐寺合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视频|灵隐寺合唱《三宝歌》
视频|春风春雨溢春潭 春满山花影瑞昙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