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知苦断集 慕灭修道——什么是四圣谛?

灵隐寺 2024-03-19


学习过佛教史和佛陀传记的朋友们都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于三七日内为诸大菩萨演说《华严经》,而后便前往鹿野苑为五人说法,度其出家,从此世间三宝具足。作为佛陀成道后为世间烦恼众生开演的“第一堂课”,鹿苑初转法轮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这场法会的内容,便是四谛,也是佛法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所谓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这四法自性不虚,皆悉审实,故称为谛。这是圣者所悟的真理,依之而修,可以超凡入圣,故又名四圣谛。下面分别解释:


一、苦谛:苦是逼迫性,痛恼之义,这是指众生的身心(正报)和国土环境(依报)。三界众生,依业受报,虽有不同的身心环境,却都常为种种痛苦所逼恼,故说是苦谛,如《法华经》云:“三界无安,众苦充满。”比方说,缠身的有老病死苦,扰心的有贪嗔痴慢苦,外界有天灾人祸苦,死后有堕落恶趣苦。总而言之,我们生在此五浊恶世中,其所感受,不论正报依报,都是忧患的、束缚的、逼迫的、苦恼的、无常的,所以说为苦谛,这是三界生死的果报。


二、集谛:集是招感性,招集之义,这是指众生的见思二惑。因为众生自心所起的见思烦恼,能驱使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自然招集来无尽的生死等苦,所以说为集谛。经云:“惑与业俱,能招生死。”见思二惑,详细来说,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是三界生死的根源。


三、灭谛:灭是可证性,灭无之义,这一般是指小乘所证的涅槃。因为声闻圣者,只要证到涅槃的果位,就已灭尽一切烦恼惑业,永无生死的痛苦,所以说为灭谛。此处涅槃有两种:一是有余依涅槃,指三界惑业,虽已断尽,而寿命未到,尚留报身。二是无余依涅槃,指惑业断尽,又舍报身。灭谛是了脱生死的圣果。


四、道谛:道是可修性,能通之义,这一般是指小乘的正助道法。因为依此道法,正助双修,即能从生死凡地通至涅槃圣地,所以说为道谛。正助道法,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这是了脱生死的办法。




四谛之法是佛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对五比丘等所说,当时共说三次,称为“三转法轮”,表示佛之说法,能以摧毁众生的烦恼,碾平众生的心地,运载众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喻如车轮之运转,故称转法轮


一为示转:讲“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是佛对上根之人,直接开示四谛的真相,令其一闻即悟。


二为劝转:讲“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这是佛对中根之人,初次听法,不能直下承当,因此重为警省劝修,使其信受奉行。


三为证转:谓“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这是佛对下根之人,一再不能信解,遂引己为证,以明非虚,使其破除疑虑。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四谛之法虽多见于声闻乘的经典,但却并不仅限于小乘,而是通于大小乘的,只不过大乘对四谛的理解较之小乘要更加圆满究竟,如天台宗就依据判教而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谛之不同。因此,一切学佛之人对于四谛的道理均应留意,并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为进趣无上菩提之阶渐。




综观四谛的道理,无非在说明世间的有漏因果和出世间的无漏因果。苦谛是世间生死的苦果,集谛是世间生死的苦因;灭谛是出世间解脱的乐果,道谛是出世间解脱的乐因。凡夫若无贪等集因,怎会招来生死的苦果;圣者若非精修道法之因,安得涅槃寂灭之果。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可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


如果依照四谛的顺序,应当先因后果,谓之“集苦道灭”,现在却先果后因,说成“苦集灭道”,何以如此呢?


其实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为容易化导起见,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说业因,教他断集;继之,又先示涅槃乐相,令彼欣慕,后教道法,使他修持。目的要使小机的众生,能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已。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四谛之法虽多见于声闻乘的经典,但却并不仅限于小乘,而是通于大小乘的,只不过大乘对四谛的理解较之小乘要更加圆满究竟,如天台宗就依据判教而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谛之不同。因此,一切学佛之人对于四谛的道理均应留意,并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为进趣无上菩提之阶渐。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与两宋首尾呼应的两部佛教史书

藏识|翠微亭下忆精魂 宋韵正气世常存

藏识|灵隐寺具德弘礼禅师求道因缘与弘化事迹

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禅师


☀巡觅

巡觅|承宋韵之脉 铸时代之魂

巡觅|如何建立信仰——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巡觅|走出失去亲人的痛 观世音菩萨教我的两件事

巡觅|《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大心普济觉


☀学处

学处|居家的清明节 佛弟子可以做些什么

学处|如来法身和报身有何不同

学处|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

学处|十法助忏


☀观照

观照|念佛当发菩提心

观照|学佛,当亲近善知识

观照|念佛须知了生死

观照|念佛决定愿往生


☀开示

开示|印光大师关于清明祭祀的两则法语

开示|慈舟法师:三世因果不昧

开示|来果禅师:宗门“黄龙三关”的正解

开示|虚云老和尚:话头与疑情


☀一偈

一偈|《佛说八大人觉经》合集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断欲绝求②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割爱去贪

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善恶并明①


☀联灯

联灯|佛教既要远离世俗 为什么还会倡导知恩报恩的感恩理念

联灯|如何应对消费悲情的慈善乱象而又不损自己的慈悲心

联灯|恒顺众生就是无原则地满足一切心愿吗

联灯|佛弟子悲心遍及一切众生 为何还会有国家的观念


☀物语

物语|春风只解吹梅落——今年春天最后的梅花

物语|按下“暂停键”的灵隐寺中 动物们都还好吗

物语|春风落尽杜鹃花

物语|楸树——青幢紫盖立童童 细雨浮烟作彩笼


☀常识

常识|八正道:正念、正定

常识|尔时,一时,到底是何时

常识|什么叫众生

常识|五停心观——对治烦恼的五种法门


☀素食

素食|寒食节

素食|正念

素食|恒住慈心

素食|不染


☀分享

分享|吉祥红灯 创造善缘

分享|梅花开处尽是春

分享|处处普门凭示现

分享|我当志工的这些年


☀赏析

赏析|明人画准提菩萨像

赏析|南宋无准师范禅师顶相画

赏析|唐代干漆夹苎佛像珍贵在哪里

赏析|首届“东南佛国杯”全国佛教文化摄影大展部分作品


☀历史

历史|辽代诸帝对佛教的支持

历史|辽代的寺院经济和佛教信仰

历史|华严和密教在辽代的弘传

历史|辽代净土、律宗及音释相关著述


☀阅读

阅读|离教而参是邪因 离教而悟是邪解

阅读|阎王的“来信”

阅读|古人不轻许可

阅读|游名山不愿西方


☀故事

故事|阿育王的忏悔

故事|勇敢的老织布匠

故事|大白香象止息两国战端

故事|善光公主


☀视频

视频|灵隐寺合唱《三宝歌》

视频|春风春雨溢春潭 春满山花影瑞昙

视频|卢舍那佛会浮雕

视频|祈愿疫情早除 国泰民安——来自杭州佛教界的祈福钟声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