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杂志

其他

刊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目录

何波宏进化与进路:作为“思想―影像”的生态电影欧阳沛妮“山水质有而趣灵”——试论“风景电影”与“山水电影”胡鹏飞视差之门:媒介考古学视域下的裸眼
1月29日 下午 6:12
其他

国别电影研究| 齐 伟 陈 坤:《瑞典电影产业分析(2010—2019)》

的海外票房收入大部分都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的邻国。由于北欧国家的地缘亲近性,极为相似的文化使得这些影片能更为观众所接受。从类型上来说喜剧片和动画片这类文化门槛低、较为合家欢的影片票房更高。如在
其他

喜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获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

2023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正式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获评核心期刊。
其他

新文推荐|(丹麦)马斯·艾辛/文 铁小茜 孔新峰/译:《社会理论中的人类世: 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走向新唯物主义》

[21]。但问题依然存在:应该这样吗?基思最终在衡量维持现状的危险时,坚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写道,“毫无疑问”,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地球工程措施,在未来几十年内显著减缓全球变暖并减少其最严重的影响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艺术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投稿邮箱xuebaobfa@bfa.edu.cn投稿要求(一)邮件标题及附件名格式为“题目+作者+作者单位及职称(学历)+字数+课题”,如:媒介艺术的理论探寻与知识生产,张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0.98万字,无项目。(二)请确保你投来的稿件为doc格式的Word(不接受转存文档)文档。(三)在Word文档及邮件正文以下列格式注明信息:
其他

刊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目录

孙承健深度伪造与电影之真:从时间—影像,神经—影像到辩证影像姜宇辉艺术中的“拟像”在“超真实”语境下的重构与解离周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年总目录

王棵锁/译(3-083)赓续传奇与再造革命现代性——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革命传奇叙事的策略与症候程波(4-004)“去家庭化”—“再家庭化”—“拟家庭化”——现代化进程中电影家庭叙事嬗变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作为一种人造风景的“心象”影像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例如《山河故人》),抑或其他。马是“牲口”,这是大海第一次遭遇它时的指认,但这个词的所指悄然移位,指的似乎是驱使“马”的人。第二次是强化,当胡大海迟疑了小会儿再枪杀掉马夫以后,他再次丢下一句脏话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从想象的人称视角谈“心象说”|《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舞台艺术与舞台匠艺”一篇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列举了一个学生在表演中机械地照搬自己记忆中模特的形象,并因为模仿自己想象中角色的动作而受到批评的例子,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
2022年6月3日
其他

中国电影学派的“苦情”传统、悲剧感与温情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中国电影学派的“苦情”传统、悲剧感与温情美刘帆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摘要:从《孤儿救祖记》《新女性》到《芙蓉镇》《暖》《我的姐姐》,中国电影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构建了一条独具特色和价值的“苦情戏”主脉,传承和稳定地延续了中国叙事艺术的“苦情”传统并形成独特的民族化审美/文化体验。根据“学派”的主体内涵,我们锚定这类“家庭伦理片”及其“苦情”传统正是中国电影学派的一种高度自觉与稳定构型。这些影片及其接受反应,烛照出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情感结构和审美志趣。正是苦难中的温情点题,传递出当代中国价值与中国精神。关键词:中国电影学派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六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六代”电影张小迪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将“第六代”作为一个电影代群去理解。然而,“第六代”不仅是一个电影代群,更是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文化—艺术代群。本文基于挖掘“第六代”电影与中国当代艺术在观念与实践层面的密切联系,而重新理解作为整体有机系统的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运动,从生成机制的维度来揭示这一时段文化症候的内外肌理。为此,本文通过跨媒介的视角对“第六代”电影的若干核心文本《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长大成人》实施“再解读”,由此论述当代艺术不仅是“第六代”电影所共同关注和广泛表现的话语符码,更是促成“第六代”电影发迹和传播的机制模式。进而言之,“第六代”电影与中国当代艺术之间互为问题和方法的有机关联,及其所折射的整体中国当代文化现场,必须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关键词:代群
2022年4月2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后影院观影时代下重新想象电影体验的历史┆《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所说,不论文本可能意味着什么,它们都是有所指涉的,并且总是以其自身的表现和“它们所属对象的操作”的历史作为标记,它们是“用户操纵的工具”[20]。如果空间是迄今为止的故事的共时性(the
2022年4月15日
其他

斯蒂格勒的“电影时间”:从时间现象学到意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斯蒂格勒的“电影时间”:从时间现象学到意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李隽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摘要:斯蒂格勒借助现象学,从时间维度重新阐释了电影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意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刻地揭露出资产阶级如何利用电影等“工业时间客体”在“意识层面”进行隐秘剥削,为无产阶级制造更多的灾难。斯蒂格勒对电影等“工业时间客体”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并没有达到他所声称的要用“意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来续写《资本论》的目标,其批判方式可以被视为是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和1968年后兴起的“左翼电影批评”的延续。关键词:斯蒂格勒
2022年4月8日
其他

电影如何表征马克思主义?——对居伊·德波论文电影的景观批判及其潜能的考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电影如何表征马克思主义?——对居伊·德波论文电影的景观批判及其潜能的考察余燕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摘要:居伊·德波的景观理论带动了电影存在方式的变革,“景观理论”与“电影景观”构成了论文电影对景观批判的意识形态变奏。在情境主义放映中,德波挑战了传统电影惯例,以审丑伦理和异轨剪辑为电影植入搏击景观的兵法,电影对于景观的否定性批判才是电影从物化的观看秩序中解放出来的意义所在。在后景观社会,激活德波的电影批判潜能,有助于思考电影如何表征马克思主义以及理解当代电影的景观化问题。关键词:居伊·德波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何谓世界电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何谓世界电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张墨研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摘要:围绕“世界电影”的讨论已在英语学界掀起新一轮的理论热潮,国内学界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仍较为鲜见。在新讨论中,大致可以提炼出“集合论”的、内容层面的以及马克思主义视角三种“世界电影”的解释方式。而马克思主义视角主要阐发于安德鲁的《世界电影地图》一文中,这一理论设计又直接承继于世界文学讨论中的莫莱蒂版本。不过,一方面,安德鲁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性理解,另一方面仍须警惕技术主义的窠臼。关键词:世界电影
其他

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的价值与功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的价值与功能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廷轩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摘要: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大众电影百花奖作为中国电影国家评价体系中的“专业奖”和“群众奖”,在政治、社会、文化、艺术、产业、国际等多个维度彰显了独特价值,发挥了重要功能。“双奖”为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为实现文化强国、电影强国,对“双奖”价值与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国电影金鸡奖
2022年2月14日
其他

竖屏影像:对“错误”的屏幕宽高比的媒介考古┆《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竖屏影像:对“错误”的屏幕宽高比的媒介考古加布里埃尔·梅诺蒂/文加拿大女王大学研究学者,媒介实践领域独立策展人陈朝彦/译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摘要:竖屏影像的宽高比因有悖于西方传统视听标准,所以它的存在常被视作是“错误”的。但以媒介考古的方式进行探索,会发现无论是电影诞生时对屏幕纵向的尝试,还是20世纪80、90年代视频艺术里的竖屏体验,以及当代网络社交平台上竖屏的持续发展,都为这种影像存在的“合法性”以及新艺术形式诞生的可能性提供了历史与现实的参考依据。关键词:媒介考古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视角的裂缝:影像意义生成的转述困境探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视角的裂缝:影像意义生成的转述困境探析张引纽约大学哲学系客座讲师摘要:影像对思想意义的生成面临“转述困境”。意图辨识的路径回避了在影像层面上对意义生成机制的研究,语境释意的路径忽视了影像本身生成意义的力量,概念暗示的路径淡化了影像的艺术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影像无限意义对语言有限意义的超越不能解决转述困境。通过分析《女收藏家》如何表现“自我欺骗”,本文论证了复杂的思想意义能够生成于视角的裂缝,并且探讨了这一论点与镜头剪辑、语言文字、传统路径、艺术创作的关系。关键词:影像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第三维特根斯坦”与“影像间隙论”——关于“视觉语言”的分析式考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第三维特根斯坦”与“影像间隙论”——关于“视觉语言”的分析式考察林云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摘要:在“分析美学”的主流认识中,1958年出版的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论说集《哲学研究》作为起源性文献使得“语言”这一词汇进入其他艺术知觉领域,并成为一个通行后置范畴。但与此同时,《哲学研究》第二部分关于视觉问题的论说又往往被作为第一部分内容,即语言问题的附庸性例证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2004年由达尼埃尔·莫亚尔-莎洛克选编的文集《第三维特根斯坦》开辟了一种以“视觉隐喻”为基础的重新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路径,这一路径打破了主流阐释的禁忌,将维特根斯坦确立为“视觉隐喻”的基础主义者。本文将以此视角,通过对“观看”相关思想史的考察,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相关方面进行纠偏性重述,并与麦茨、希翁等人的思想归并于“影像间隙”这一概念之下。关键词:第三维特根斯坦
其他

“反再现”美学与影像共同体重构——从电影的“歧感”和“明证”谈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反再现”美学与影像共同体重构——从电影的“歧感”和“明证”谈起吴诗琪复旦大学中文系2020级博士生摘要:再现型艺术是自柏拉图以来到现代主义之前的艺术范式,“反再现”不仅打破了再现论各安其位的治安秩序,更从影像的异质性与明证性等方面开启新一重的美学空间。这在雅克·朗西埃和让-吕克·南希的电影理论中有所呈现,两位理论家的影像共同体对于当前后现代社会的共同体问题无疑提供了兼具现实和美学效力的理论价值。关键词:反再现
2021年12月17日
其他

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侯光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电影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电影强国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成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为下一步中国电影发展规定了时间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是为了“实现建设电影强国这个伟大梦想进行的伟大工程,是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十多年产业化发展,自身积累了一定的体量并由此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2]。因此,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既是我国电影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我国电影现实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将支撑甚至引领电影强国建设,推进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年来,不仅电影领域,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领域也都在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派,如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代表提出的“中国乐派”,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提出的“舞蹈学中国学派”,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代表提出的“中国演剧学派”等,这些不同艺术门类“中国学派”的理论建构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学术认可,说明艺术门类中国学派的构建是不同艺术领域的共同选择和集体自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面向未来的思考和实践,不同艺术门类中国学派的建构相互促进、借鉴与学习,共同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艺术发展。一、“中国电影学派”理论研究进展狭义地讲,“中国电影学派”所指即是中国电影学派理论,系统地从电影本体与形态、创作与生产、传播与接受等多维层面进行中国电影理论体系的总体建构,构建中国电影的学科体系,从而推动中国电影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的建设,这也正是现阶段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核心。之所以将理论研究作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这一宏大工程的基础支撑,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首先,中国电影学派的提出,与以北京电影学院为核心所倡导的、中国电影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学院派—新学院派”发展理念一脉相承,这一生长脉络以电影理论为先导,集理论、创作、教育于一体,几代中国电影人的创作风格因此形成师承关系与代际脉络,以此赓续着中国电影的独特品格与精神气质。中国电影学派正是将这一生长脉络推延至国家电影品牌的高度,在学院派研究框架下,电影理论正具有先导作用,且已形成大量研究基础。其次,对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理论探索,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兴起即已开始。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便有对于“影戏”的讨论,郑正秋、费穆、郑君里等中国电影人也不断探索中国电影在艺术形式上的本土化方法论,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民族化更是成为学术争鸣的焦点,罗艺军、郑雪来、邵牧君等学者都已开始建构中国电影理论体系的尝试。此外,纵观百余年世界电影史上的其他“学派”,虽其形成过程及命名方式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建立了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具有独创性和倾向性的理论形态与方法论体系,并以此持续推进世界电影发展。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的总体建构亦是与中国具体的电影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总结自身发展的经验,并在吸收外来文化和理论的基础上,着力向自身历史和文化纵深处寻求方法论和知识体系的支撑,并由此形成能指导中国电影长远发展、解决中国电影发展实际问题的、独立的中国电影理论体系”[3],以“学”为先,以“学”立派,发挥理论研究在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自2016年“中国电影学派”构想提出以来,学界已经形成一股研究热潮,不仅得到众多知名学者的积极响应,也汇聚了大量青年人才就中国电影学派构建的不同角度发表真知灼见。2017年10月31日,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中心成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由贾磊磊研究员担任部长、王海洲教授担任副部长,研究部汇集多位行业专家,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体系与建设路径开展研究,以夯实中国电影学派的四梁八柱。2018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向政协大会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中国电影学派”构建的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广大媒体的推广,在研究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自成立以来,成果斐然。“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项目分别于2018年、202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以电影强国建设推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项目获得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项目立项。此外,研究部召开了“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元年与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等多次重大的国际、国内研讨会,还联合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大学、西南大学、深圳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机构举办了“中国电影学派与上海电影”“中国电影学派与江南电影”“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阐释与文化的时代传播”“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中国武侠动作电影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并举办了“光影·未来首届雄安电影周”等活动,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电影学派”已经逐渐从概念和倡议,转变成为电影学界研究实践中大家共同关注并投入相当大力量进行研究、讨论的焦点论题。目前,围绕中国电影学派已经形成大量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电影学派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艺术》《当代电影》《民族艺术研究》《艺术百家》《艺术评论》等重要报纸、核心期刊纷纷开设“中国电影学派”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文章,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在中国知网以“中国电影学派”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81篇学术文献(学术论文158篇,报刊文章21篇,会议文章2篇),总参考数950次,总被引数408次,总下载数63621次[4],按年份统计,相关学术产出在2018年、2019年出现飞跃式上升,2020年开始学界关注点不断分化和深化,学界同仁从各自学术立场与研究背景出发,围绕中国电影学派形成若干理论分支,在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旗帜下,对于中国电影总体研究的态势已经逐渐变为一种群体的、整体的、长时间的电影理论研究活动(表1)。表1
2021年11月12日
其他

“同化”论与中国电影的整体思维观┆《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同化”论与中国电影的整体思维观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摘
2021年11月5日
其他

低调的先锋:彭小莲电影的女性主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Astruc)在1948年发表的《一种新前卫的诞生:摄影机笔》一文中的定义:“像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作者用摄影机书写。”[2]此后发展起来的电影作者论(Auteur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游戏化电影:数字游戏如何重塑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游戏化战斗战斗结束后,观众会听到系统喊出“KO”的声音,失败者变成一堆金币,成功者则获得奖励,顺利晋级。这种对格斗场景的游戏化呈现,接近于大卫·波德维尔(David
2021年10月15日
其他

电影如何作为哲学实验?——对巴迪欧“非美学”电影理论的考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arroll)所严厉抨击的“宏大理论”(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开始进入理论危机之际,电影理论家和哲学家转而关注电影与哲学的“联姻”。“正如阿德里安·马丁(Adrian
2021年9月10日
其他

风骨:中国电影学派的知与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风骨:中国电影学派的知与行孔令顺广州大学影像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摘
其他

方法论与香港电影的进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Ang)关于“中国”的多元性表述、王灵智“离散境况下的双重统合结构”、周蕾(Rey
2021年8月20日
其他

朗西埃与德勒兹的电影/美学对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Time-Image)的出版,被认为开创了电影理论的新时代,以至于在德勒兹之后出现的一些试图延伸、突破、修正德勒兹的电影理论被称为“后德勒兹时代”电影理论。[1]朗西埃(Jacques
其他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逻辑、现实依据与未来理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逻辑、现实依据与未来理念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摘
其他

电影作为产品:本雅明、社会心理与艺术民主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艺术民主化电影作为一种擅长再现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产品,其生产和接受过程都反映着历史性和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几乎所有理论家在分析电影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如同阿多诺(Theodor
2021年6月18日
其他

论华语系列电影的跨媒体叙事与“故事世界”建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Adorno)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148.[8]四个周期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g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夏衍与中国电影学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夏衍与中国电影学派饶曙光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梦秋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2019级研究生。摘
2021年4月24日
其他

20世纪80年代国产娱乐片的“伤痕”叙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Press,1995:7.[17](法)古斯塔夫·勒旁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1.[18]Langer.L.L,Holocaust
2020年12月18日
其他

银幕之外:陈波儿的“女性主义与民族革命”书写(1934—1944)┆《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银幕之外:陈波儿的“女性主义与民族革命”书写(1934—1944)邓文河鲁东大学文学院讲师摘
2020年11月13日
其他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材质艺术”概观┆《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Varbanov)于1986年创立的。西方很少人知道瓦尔班诺夫这个名字,但他是一位有远见的纺织物艺术家,也是当代中国艺术史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3]跟随法国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Jean
2020年11月2日
其他

元电影、后电影与后人类药理学——贝尔纳·斯蒂格勒电影理论的跨越性批判与发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Payne)即将被执行绞刑的例子,当看到绞刑前几个小时佩恩的照片时,观者的直觉是他将死去。这不仅是过去的当即化,而且是“先将来时”。斯蒂格勒最终通过对费里尼(Federico
其他

电影如何激发观众的情感——卡尔·普兰丁格认知—知觉理论述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卡尔·普兰丁格所列七种观众情感类型[26]全局情感指的是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持续时间很长,普遍存在的一类观众情感,这保证了观众观看电影时保持注意力和持续关注的心理。局部情感又称为“高情绪点”(High
其他

力与美: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民族叙事的动力学考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力与美: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民族叙事的动力学考察郭海洋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学博士生;
2020年6月19日
其他

“延安传统”与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民族化问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延安传统”与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民族化问题张强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17级博士研究生摘
2020年6月12日
其他

多元体验建构:疫情下2020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预判┆《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多元体验建构:疫情下2020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趋势预判司若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黄莺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电影管理2017级博士研究生。摘
2020年5月8日
其他

电影媒介的伦理本体与日常机制——斯坦利·卡维尔的电影本体论及其政治学内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Niven)的看法,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被定位于1935到1960年。[1]实际上从客观数据上来看,黄金时代要比尼文所认为的更早趋向衰落。根据米歇尔·波茨(Michelle
其他

德勒兹与电影的时代:从一种影像到另一种影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Active)的模式,这种模式将自身强加于惰性物质之上,并使之服从于它的再现目的。艺术的美学制域,拒绝形式随意强加于物质之上的观念,而是用对立的同一性(Identité
2020年3月13日
其他

《银翼杀手》与“弗兰肯斯坦传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Thesis):“要享受这部片子,你只需要尽量无视演员和对话。这部作品不过是另一部关于人类受到类人非人(Humanoids)生物威胁的老生常谈罢了——比如说它只是《天外魔花》(Invasion
其他

失效的美国电影分级制——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及反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Avengers[EB/OL].https://filmratings.com/Search?filmTitle=avengers&x=0&y=0,2019-7-12.[10]Theatrical
2019年12月27日
其他

银幕的解域、结域以及构型——媒介融合视阈下的“桌面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Gance)的《拿破仑》(Napoléon,1927)便采取了宽银幕的放映方式。虽然由于技术以及美学上的原因,这一方式并没有被发扬光大,但是其后19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2019年12月6日
其他

电影诗意身体的生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inématographe)中,布列松把“模特”定位在职业演员的反面,即“不表演”的演员。[23]其具体做法可参照出演《驴子巴特萨》(Au
2019年11月15日
其他

创造历史:对中国电影代际的重思┆《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58-70.关于所谓红高粱现象的讨论,见保罗·克拉克:《中国青年文化:从红卫兵到网民》,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8-70页。[3]Much
2019年10月18日
其他

武术电影中的东方儒学主义和西方观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Brewitt-Taylor提供。[12]注:“文、行、义”原文英译为“Letters,Ethics,
2019年10月11日